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9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2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1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3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合成的影响。方法 钳夹沙土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制造脑缺血模型,应用免疫荧光法染色,观察GFAP密度的变化及分布。结果 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区GFAP合成增加,GFAP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放射层及分子层,L-NAME能减少海马区GFAP的合成。结论 L-NAME是NOS强有力的抑制剂,L-NAME可能通过抑制NO的产生抑制了GFAP的合成。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未明。目前认为 ,主要是由其T细胞介导而致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 。由于可溶性E选择素 (又称sCD6 2E)可介导白细胞 (中性粒、单核细胞及CD4 + 记忆性T细胞)在内皮细胞表面最初的滞留和滚动 ,以及随后迁移到炎症组织 ,推测其可能与T细胞介导的中枢神经损伤有关。为此 ,我们检测了MS患者sCD6 2E ,以探讨其在MS发病中的作用。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MS患者 4 5例 ,包括活动期 (AMS) 2 5例 ,稳定期(SMS) 2 0例。男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观察 c GMP对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合成调节的作用 ,本研究用钳夹沙土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制造脑缺血模型 ,进行了免疫荧光法染色。结果表明 :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区 c GMP合成增加 ,多数 c GMP阳性细胞为星形胶质细胞 ,此细胞的多数呈 c GMP强阳性染色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反应也多呈强阳性 ;使用鸟苷酸环化酶 ( GC)抑制剂 ODQ,则 c GMP合成减少 ,c GMP阳性细胞多呈弱阳性 ,同一细胞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反应也多呈弱阳性。本实验结果提示 :c GMP可能与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合成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淋巴引流途径的生理意义和在缺血性脑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摘除颈部浅、深淋巴结并结扎其输入和输出淋巴管的方法建立脑淋巴引流阻滞(CLB)大鼠模型 ,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局部脑梗塞(MCAO)大鼠模型。将动物分为假手术对照(SO)组、CLB组、MCAO组和CLB MCAO组。应用多种技术手段 ,检测动物不同时间点脑微区血流量(激光多普勒法)、皮层诱发电位 ,测定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 ,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干湿重比较法观察脑组织含水率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脑组织电解质含量 ,TUNEL法观察神经元凋亡 ,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损伤等指标。结果在术后观察7d内 ,与SO组大鼠比较 ,CLB组不同脑皮层部位微区血流量显著下降 ,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未见明显变化) ,脑组织NOS活性逐渐升高 ,MDA含量增加SOD显著活性下降。脑组织水、Na 含量增加 ,伴有K 丢失和Ca2 积聚 ,在大脑新皮层和海马区可见TUNEL染色阳性的凋亡神经元。与MCAO组比较 ,CLB MCAO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更为严重 ,同时脑微区血流量降低和MDA含量增加更显著 ,SOD活性明显下降 ,脑组织水、Na 含量增加、K 丢失和Ca2 积聚更为明显 ,神经元细胞器损伤更加严重。结论脑淋巴引流是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及脑缺血性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非开颅法大鼠SAH模型,检测24h内血及脑组织中NO和ET-1含量,并测定脑微区血流(rCBF)和基底动脉管径。结果:大鼠SAH后30min基底动脉管径缩小,rCBF持续下降;血NO减少,ET-1增多;脑组织NO和ET-1均增加。结论:血NO减少,ET增多系SAH后CVS发生的原因之一;脑组织NO和ET增多则加重脑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空间学习记忆与海马CA3区苔藓纤维可塑性的关系.方法 Morris水迷宫内对正常幼年Wistar大鼠进行定位航行试验后,用Timm显影染色方法,观察海马CA3区苔藓纤维分布的可塑性变化.结果大鼠在14天学习训练间,其逃避潜伏期逐日缩短,由平均(57.4±29.3)s下降到(7.9±3.5)s.苔藓纤维主要集中在门区和CA3透明层,但学习和对照两组大鼠海马CA3区始层都多少不等地存在苔藓纤维终扣分布,两组苔藓纤维分布面密度分别为0.03432±0.01516,0.03694±0.01657.经t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幼年Wistar大鼠Morris水迷宫14天空间学习记忆训练没能引起海马CA3区始层苔藓纤维分布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及其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共选择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阿司匹林治疗组、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前后分别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判定,并观察每组的不良反应。结果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阿司匹林治疗组、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与阿司匹林治疗组,各组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性。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安全有效,且明显优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对大鼠脑内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和GluT-3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检测DM大鼠脑内海马和皮质部位GluT-1和GluT-3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组大鼠海马部位GluT-1和GluT-3表达多于皮质部位。DM组大鼠脑内GluT-1表达减少(P<0.01),GluT-3表达在海马部位有所增加(P<0.01),皮质部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糖尿病引起脑内GluT-1和GluT-3表达水平变化,继而脑内葡萄糖转运发生相应变化以适应脑内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促进细胞凋亡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9表达的变化规律及白花丹参叶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山东省泰山医学院微循环重点实验室完成。取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局灶性脑梗死组和白花丹参叶预处理组两组符25只,每组义按光照后时间分为30min.12,24,48,72h等5个亚组,每亚组5只。造模前,白花丹参叶预处理组大鼠给予20g/kg白花丹参叶水提物灌服,1次/d,连续7d,然后两组同时采用光化学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梗死的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观察局灶性脑梗死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脑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9表达的变化,并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结果:5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局灶性脑梗死组大鼠梗死后30min即有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9阳性细胞出现,呈半球状向四周放射样扩展,随梗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二者行均在48h表达至高峰,但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更显著(P〈0.05),阳性细胞局限于梗死区周围。②预防性应用白花丹叶水提物后,大鼠出现明显的嗜睡现象,受损皮质表面积红染区、蓝染区明显减小,各时点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9的阳性反应均明显减少,较单钝梗死组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后可诱导仁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9的表达,白花丹参对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为抑制了半胱氨酸天冬氧酸蛋白酶3,9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