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焰  韩亮 《安徽医药》2017,38(4):476-478
目的 分析初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提高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黄冈市黄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初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以及血脂变化,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和糖化血糖蛋白(HbAlc)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FBG(7.12±2.05)mmol/L、HbAlc(8.21±1.26)%、2 h PG(9.52±2.34)mmol/L]均低于对照组[FBG(9.36±2.05)mmol/L、HbAlc(8.27±1.69)%、2 h PG(13.10±2.3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得到改善,观察组分别为(18.62±1.84)kg/m2、(13.25±2.36)mU/L,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1.65±2.05)kg/m2,(11.20±2.64)m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2.2%,低于对照组的17.8%(P<0.05)。结论 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肯定,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医院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主动上报一体化信息平台,提升医疗安全和质量监管效能.方法:基于医疗过程实时业务数据提取医疗安全风险因子指标,建立主动监测规则库,基于触发器机制主动检出不符合的医疗过程异常事件.同时修订医院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创新实践前闭环+后闭环不良事件全过程管理的双重防控模式,建立基于B/S...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测定215例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和6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细胞因子IL-2,IL-10,IL-17,IL-18水平,并进行对比性分析,测定了215例肺结核患者治疗后的痰菌转阴率和有效率,通过测定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等指标比较了单项和多项细胞因子在肺结核患者诊断中的变化.结果 215例肺结核患者治疗前血清IL-2和IL-10水平较之60例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tIL-2=3.216,tIL.10=3.164,P均<0.01),而IL-17和IL-18水平明显增高(tIL-17=2.942,P<0.01,tIL-18 =2.175,P均<0.05),治疗后血清IL-2和IL-10水平明显增高(tIL-2=2.237,tIL-1o=2.248,P均<0.05),而血清IL-17的水平降低(tIL-17 =2.120,P<0.05),血清IL-18恢复至正常水平(tIL-18=1.873,P>0.05).215例肺结核治疗后的痰菌转阴率为87.00%,有效率为92.1%.结论 细胞因子参与肺结核的病理生理过程,并是治疗后随访的有价值指标.单项细胞因子测定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较低,四项联合测定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69.8%,65.0%和72.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餐后甘油三酯(TG)水平增高是否作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独立危险性因素.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按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分为病变组(40例)及对照组(46例),对其进行改良脂肪餐负荷试验.分别于餐前及餐后2、4小时测定血糖、胰岛素和TG水平,并筛选影响大血管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变组餐后4小时TG水平(3.04±0.98)mmol/L较对照组(1.98±0.58)mmol/L明显增高(P<0.05);将86例受试者作为整体,以大血管病变作为应变量Y(有=1;无=0),以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空腹TG、空腹胆固醇、胰岛素敏感指数及TG4h共10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先后入选的变量是TG4h和体质指数.结论餐后TG水平增高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独立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疫情暴发原因及传播因素,探讨流行因素,提出预防控制措施建议,为疫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公司的每一个病例进行问卷调查。对发病3 d内的现症患者采集咽拭子标本,采用血平板分离培养及RT-PCR方法检测核酸。对现症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7 d的隔离医学观察。结果 暴发疫情历时4 d,共发生病例56例,发病高峰集中在2013年8月4日,占发病人数的 64.29%。疫情波及11个班部,22~24岁发病占64.29%。临床特点为发热、咽痛和扁桃体肿大。采集56份现症患者咽拭子标本,其中13份A 群β型溶血性链球菌核酸检出阳性。结论 此宗暴发疫情为A 群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扁桃体炎。室内通风不良,空气污染,接触密切是引起暴发的主要原因。隔离治疗患者,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和消毒,搞好环境卫生,开展健康教育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国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在诊断我院1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MEN)时,回顾性总结了国内报道的MEN共68例,对其病史、首发症状和年龄、临床特征、肿瘤组合、诊断方法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分析显示国人各类型 MEN比例为: MEN- Ⅰ型 22.05%, Ⅱ型 36.86%, Ⅲ型 8.82%,重叠型 33.72%。女性多于男性( P<0.05),且发病年龄较男性平均早10岁。受累腺体多少依次为甲状腺、肾上腺髓质、垂体、甲状旁腺、胰岛。结论:国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临床特征有别于国外报道。对患甲状腺髓样癌,双侧嗜铬细胞瘤,有类马凡体型者及MEN患者的一级血亲进行多内分泌腺的定性、定位检查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周焰  周瑞锦 《中原医刊》2007,34(19):66-67
临床上肾上腺结核较少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本病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00年至2006年诊治肾上腺结核引起的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Addison病)3例,现结合病例及文献复习,对肾上腺结核的诊断与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1型糖尿病并肾病患者眼底及电生理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和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4h尿白蛋定量≥30 mg 1型糖尿病患者36例,BUN和肌酐正常,根据尿常规尿蛋白定性分为糖尿病肾病Ⅲ期和Ⅳ期两组,检查眼底荧光造影(FFA)、视网膜电图(ERG)及振荡电位(OPs).结果: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2h血糖、HbA1C、UM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FA异常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OPs总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它无明显差异(P>0.05).在糖尿病肾病的Ⅳ期FFA和OPs异常的阳性率明显高于Ⅲ期肾病,在Ⅲ期糖尿病肾病OPs异常的阳性率明显高于FFA,但是在Ⅳ期糖尿病肾病二者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糖尿病肾病与视网膜病变呈现高度的一致性,OPs比FFA能更早的检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择135例经临床检查,头颅CT扫描,脑血流图检查诊断为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老年患者的心电图与对照组的心电图进行比较,以便了解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变化特征。材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 1986年至1988年2月,我院共收治经临床检查,头颅CT,脑血流图检查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180例,本文分析55岁以上的135例。二、病例分组脑梗塞组:79例,男68例,女11例,平均年龄64岁,每例均查头颅CT。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56例,男47例,女9例,平均年龄60岁。以上2组合称老年病组。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和门诊经临床检查基本排除脑血管病的老年患者75例,男41例,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胰岛素促泌剂—瑞格列耐和格列苯脲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 a-m ed ia th ickness,C IMT)和血管炎性标志物(C-reactive prote in,CRP)的影响。方法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35例接受瑞格列奈治疗,33例使用格列苯脲治疗,观察治疗9个月前后C IMT的变化和血CRP的变化。结果治疗9个月后,瑞格列奈组餐后两小时血糖为(8.11±1.56)mmol/l,格列苯脲组餐后两小时血糖为(10±1.78)mmol/l(P<0.01)。两组的GHb都有相似程度的下降。瑞格列奈组(52%)格列苯脲组(18%)C IMT下降≥0.020mm(P<0.01)。瑞格列奈组CRP下降较格列苯脲组明显(P<0.05)。C IMT下降与餐后血糖峰值下降相关,与空腹血糖改变不相关。结论控制餐后血糖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消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