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6篇
中国医学   4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大肌作用力带动脊柱伸展应力的生物力学关系。方法:取家兔12只,分3组,每组4只,解剖后保留枢椎以下完整之脊柱及骨盆、髋关节、上段股骨,不损伤脊柱前、后纵韧带、椎间盘及所附着之腰大肌,保留脊柱背侧的竖脊肌、棘上韧带,置于生物力学拉伸测试仪(日本岛津制作所产AGS-J系列)。上端十字头分别夹枢椎(颈胸腰段)、第1胸椎(胸腰段)和第12胸椎(腰段),下端十字头夹股骨上部;分别作有腰大肌状态下和切断腰大肌状态下,股髋自屈曲位到过伸带动脊柱自屈曲位到过伸位拉伸试验,测定两种不同状态下脊柱各节段的伸展应力(N/mm2)。结果:有腰大肌状态和切断腰大肌状态下,股-髋-脊柱拉伸后脊柱伸展应力分别为:颈胸腰全段平均为306.6675N/mm2:78.7167N/mm2;胸腰段为680.8417N/mm2:373.0375N/mm2;腰段为1990.7944N/mm2:523.0608N/mm2;经统计学分析,具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腰大肌作用力对脊柱伸展应力影响显著,颈胸腰段占74.33%、胸腰段占45.21%,腰段占73.73%的伸展应力源自腰大肌。脊柱在腰大肌作用下产生腰椎向腹部的弯曲。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以健脾祛湿法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68例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和对照组,治疗组以健脾祛湿为法组方用药,对照组口服雷公藤片,共治疗2个疗程,以晨僵、关节肿胀及关节疼痛数和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为观察指标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4.21%,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6.67%,两组疗效相比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改善晨僵、关节肿胀疼痛方面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两种疗法均能使血沉、C反应蛋白发生改变,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结论:以健脾祛湿为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能减缓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能客观地改变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相应数值,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中并发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腹痛、腹泻症状的机率和观察手法整复胸8~12小关节紊乱对胸椎小关节紊乱并发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在符合判断标准的152例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患者中,对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诊断者,采取手法重点整复其胸8~12节段中有错动紊乱的小关节,以自身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肠电图为指标评判疗效。结果:在152例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患者中有48例伴有腹痛、腹泻症状,占调查人数的31.58%,其中35例可排除消化系的器质性疾病,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诊断参考标准和科研病例选择标准,可诊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占调查人数的23.03%;经整复胸8~12节段中有错动紊乱的小关节后,80.0%的患者腹痛、腹泻症状得以消除或改善,各相关症状和肠电图的餐后振幅、餐后频率的治疗前后对比也有明显改变(P<0.01)。结论:部份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痛、腹泻症状与胸8~12小关节紊乱有关,手法整复胸椎8~12小关节紊乱可有效地调节胸椎8~12小关节紊乱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功能,但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且与血压异常、心律失常、冠心病等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1]。颈椎病与高血压关系密切,在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的264例颈椎病患者中,高血压患者占6.4%[2],故临床上也将与颈椎病有关的高血压称为颈椎性血压异常、颈椎性高血压、颈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对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头面五官某些伴随病症的疗效,并探讨寰枢关节半脱位与头面五官某些伴随病症的关系。方法:将80例寰枢椎开口位X线片显示有寰椎轴线与枢椎轴线分离,齿状突向一侧偏移,并伴有头面五官不适之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手法复位与牵引复位治疗,以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和寰枢轴线分离的变化程度为观察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对改变症状体征的总有效率为89.58%,对照组为65.63%;治疗组对减少寰枢轴线分离程度的总有效率为79.17%,对照组为53.12%,经统计学处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手法复位较牵引复位能更好地消除或减轻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头面五官的某些伴随病症,并能更好地调整寰枢椎之间的位置关系;虽然两种复位方法对减少寰枢轴线分离程度各不相同,但均能有效改变患者的症状体征,且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与寰枢轴线分离的减少程度成正相关,提示头面五官的某些病症与寰枢关节半脱位有关。  相似文献   
6.
韦贵康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经验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贵康教授对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和调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治疗上融合中、西医两法两用,既突出了中医的特色,又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中医手法治疗为主,同时辅以中药内治法对脊柱相关疾病进行辨证分型分类治疗,在临床上得到突出疗效。形成了关于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制调衡膏作脊背不同部位敷贴对胸5~8关节紊乱并虚寒型胃脘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8例胸5~8关节紊乱并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均以手法纠正胸5~8小关节紊乱和腧穴点按为基础治疗,治疗组于胸5~8棘旁敷贴自制调衡膏,对照组于脾、胃、肾两侧腧穴敷贴调衡膏,以症状、体征及胃电图为观察指标,评价两种敷贴部位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种敷贴部位均能调整胸椎性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胃电活动(P<0.05或P<0.01),但胸5~8棘旁敷贴调衡膏更能调整患者的胃电活动(P<0.05)。结论:胸5~8节段区域是脾胃虚寒型胃脘痛采用体表治疗方法的较适宜部位。  相似文献   
8.
痹痛消药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观察自制痹痛消药袋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随机将9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用痹痛消药袋熨颈加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用神灯照颈加颈椎牵引治疗,治疗1个月后根据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44%,对照组为83.29%,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在改善颈椎生理弧度和椎间孔、椎间隙的宽窄度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痹痛消药袋对神经根颈椎病有较好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及其伴随病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荣  周学龙  麦穗 《中医正骨》2002,14(8):10-11
为观察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及其伴随病症的疗效。采用规范的手法治疗与枕颌牵引组对照 ,观察其疗效。结果手法治疗组对伴随病症的总有效率为 96 .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 3.3% ,手法治疗组对寰枢轴线分离的整复改善有效率为 73.3% ,对照组为 5 3.33% ,经统计学处理 ,有非常显著意义。表明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及其伴随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患者中伴发运动障碍型功能消化不良症状进行调查。[方法]随机抽查186例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患者,填写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和询问有无上腹痛或不适、腹胀、早饱、厌食等症状,对伴有上腹痛或不适、腹胀、早饱、厌食等症状者,作相关理化检查和脊背体检,对相关资料逐一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86例患者均以程度不同的腰背疼痛,谬胀、沉重等为主诉症状就诊,其中72例伴有上腹疼痛或不适、腹胀、早饱、厌食等症状(占调查人数的38.7%),经相关理化检查,52例可排除消化道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系统的器质性疾病,按RomeⅡ有关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符合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表现(占调查人数的27.96%),[结论]胸椎小关节紊乱可并发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