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抑制剂XPro~1595对大鼠脊神经结扎诱导的痛行为及脊髓背角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L5脊神经结扎的方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痛模型,通过鞘内注射给予TNF-α抑制剂(XPro~1595)进行干预,采用Von Frey丝测定大鼠足底50%机械缩足反射阈值;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脊神经结扎后大鼠表现出明显的机械性痛敏(P0.01),且可被鞘内注射XPro~1595有效改善(P0.01);(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脊神经结扎组大鼠脊髓背角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显著升高,且可被鞘内注射XPro~1595明显抑制(P0.01)。结论:鞘内注射XPro~1595能够显著改善大鼠脊神经结扎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其机制与抑制脊髓背角IL-1β、IL-6和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腹膜腔给予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SAHA)对于骨癌痛(cancer-induced bone pain,CIBP)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内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like receptor 1,CB1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Sham+saline组、CIBP 7 d+saline组、CIBP 14 d+saline组、CIBP 14d+SAHA组。后三组动物胫骨内注射Walker 256乳腺癌肿瘤细胞制作骨癌痛模型。CIBP+SAHA组术后第1 d开始每日连续腹膜腔给予50 mg/kg SAHA至第14 d。利用机械刺激法连续观察各组大鼠的痛行为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大鼠腰膨大节段脊髓背角内CB1R的表达情况。结果:自术后第7 d开始,与假手术组相比,CIBP组大鼠机械性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明显下降(P0.01),这种变化一直持续到至少术后第14 d。从术后第1~14 d连续腹膜腔内给予SAHA能明显缓解大鼠机械性痛敏(P0.05)。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B1R主要表达于脊髓背角浅层,CIBP组大鼠脊髓内CB1R表达上调,而腹膜腔内给予SAHA后可进一步促进脊髓背角内CB1R的上调。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造模后第7d和14 d脊髓背角内CB1R表达上调(P0.05)。与骨癌痛相比,从术后第1~14 d连续腹膜腔给予SAHA能明显促进脊髓背角内CB1R的表达(P0.05)。结论:在骨癌痛状态下,大鼠脊髓背角内CB1R表达增加,可能与体内内源性镇痛系统的激活有关,但此时与对照组相比,上调的CB1R不足以发挥镇痛效果;而腹膜腔内给予SAHA后,脊髓背角内CB1R受体表达进一步上调,从而发挥其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SAHA)对于骨癌痛(cancerinduced bone pain,CIBP)大鼠脊髓内谷氨酸转运体1(glutamate transporter 1,GLT-1)表达的影响,探讨GLT-1参与SAHA镇痛的相关机制。方法:将体重180~220 g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Sham+vehicle组(A)、Sham+SAHA组(B)、CIBP+vehicle组(C)、CIBP+SAHA组(D)。经腹膜腔注射50 mg/kg SAHA,1/d。利用von Frey纤维测量大鼠手术侧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d,PWT)。上述4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后取其腰膨大段脊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大鼠腰膨大节段手术侧脊髓背角内GLT-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C组大鼠PWT自术后第7 d开始显著下降,且一直持续至术后第14 d(P0.01),脊髓背角内GLT-1水平逐渐下调,呈时间依赖性(P0.05)。D组与C组相比,PWT升高(P0.05),术侧脊髓背角内GLT-1表达增加(P0.05)。结论:腹膜腔注射SAHA能够有效缓解骨癌痛,其部分机制可能与促进脊髓背角内GLT-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v Glu T2-ires-cre小鼠脑中利用重组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研究蓝斑(LC)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 PAG)之间的纤维联系。方法:首先将辅助病毒注入v Glu T2-ires-cre小鼠右侧vl PAG内,三周过后将重组狂犬病毒注入相同区域。一周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全脑突触前神经元的分布;同时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特异性标记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观察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与狂犬病毒逆行标记的神经元之间的共存情况。结果:将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病毒注入vl PAG后,脑内大量的核团,如背内侧前额叶皮质(dm PFC)、前扣带回皮质(ACC)、LC等,均可观察到大量密集分布的突触前神经元。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观察到LC内存在密集分布的TH样免疫阳性神经元,且部分TH阳性神经元同时与狂犬病毒标记的神经元共标,证实LC和vl PAG之间存在纤维联系。结论: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发出投射至vl PAG,作用于其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该通路可能参与了镇痛效应以及慢性痛状态下觉醒的维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酸(8-O-acetyl-SM,8-Oa S)对于慢性炎性痛模型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内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运用大鼠足底注射完全弗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的方法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通过腹膜腔注射8-Oa S进行干预;采用von Frey丝测定大鼠足底50%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腰膨大节段脊髓背角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磷酸化的JNK(phosphorylatedc-Jun N-terminal kinase,p JNK)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方法对大鼠脊髓背角内GFAP、JNK以及p-JNK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FA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明显降低(P0.01),腹膜腔注射8-Oa S可有效提高CFA诱导的机械性痛阈值(P0.05);(2)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FA模型脊髓背角内GFAP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且p JNK基本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内;(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FA造模后7 d脊髓背角内GFAP和p JNK表达明显上调,腹膜腔给予8-Oa S可以显著下调CFA诱导的脊髓背角内GFAP和p JNK的水平(P0.01)。结论:腹膜腔内给予8-Oa S可有效提高炎性痛大鼠的机械性痛阈,其机制是通过下调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内JNK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进而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肿瘤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应运而生,且已公开发表了多种检测策略。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可在同一细胞中捕获分析两种以上的组学信息,包括转录组、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蛋白组等。该技术突破了以往单细胞检测的单一性,可更全面、多角度地整合分析肿瘤细胞特征,为系统观察肿瘤细胞异质性、各类生物学特性及机制,研究肿瘤细胞间或与其他类型细胞互作,发现鉴定新的细胞亚型提供前所未有的优势。尽管目前单细胞多组学技术仍然处于技术探索及高通量开发阶段,但可预见广泛应用单细胞多组学分析技术是肿瘤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介绍多种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并综述目前多组学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一些开创性研究,展望单细胞多组学技术的未来,以期为肿瘤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筛查和诊断方法仍有限。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是真核细胞中重要的遗传物质,其基因组不稳定性(mitochondrial genome instability,mtGI)与癌症发生进展密切相关。mtGI主要包含单碱基替换、片段插入缺失、拷贝数变异等多种mtDNA变异形式。既往研究在HCC患者中发现大量mtDNA变异,因此探索mtDNA变异与HCC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阐明HCC发病机制,为HCC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本文将围绕mtDNA变异与HCC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