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在因良性适应证接受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成年妇女人群中,调查隐匿性子宫癌的患病率,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并确定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北京市第六医院妇产科因良性适应证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65 984例成年女性纳入本次回顾性研究,筛选出术后病理结果确诊为子宫癌的患者。计算隐匿性子宫癌的患病率,并分析隐匿性子宫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本次研究的因良性适应证接受子宫肌瘤切除术的65 984例成年女性中,隐性子宫癌的患病率为0.16%(95%CI:0.14%~0.18%),其中子宫内膜癌0.09%(95%CI:0.07%~0.11%),子宫肉瘤0.07%(95%CI:0.05%~0.10%)。平滑肌肉瘤(子宫肉瘤亚型)患病率为0.05%(95%CI:0.03%~0.07%)。82.2%的子宫内膜癌和57.8%的子宫肉瘤处于局限期。隐匿性子宫癌的风险因手术指征而异(子宫肌瘤患者为0.13%,月经紊乱患者为0.07%,绝经后出血患者为20.00%);老年女性患隐匿性子宫癌的风险显著增加(例如,≥60岁女性风险为4.55%,<40岁女性为0.07%);多... 相似文献
2.
微囊泡(MVs)是细胞由细胞膜向外直接出芽而产生的一种膜性结构,可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微囊泡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预测预后。近年来,微囊泡在脓毒症领域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现就微囊泡在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脓毒症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征,是由宿主反应功能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特点。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作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与多种底物蛋白相结合,活化后具有抑制机体炎症反应、细胞衰老、氧化应激等发挥器官保护作用。MicroRNA(miRNA)是SIRT1表达的重要调节因子,直接靶向SIRT1参与多种疾病的发展。因此,SIRT1有可能成为脓毒症的治疗靶点。本文通过对SIRT1参与机体生理调控、调节miRNA表达及其在脓毒症相关脏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大麻素受体激动剂WIN55212-2(WIN)对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并探讨其通过糖酵解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创建小鼠脓毒症ALI模型。将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control)组、LPS组(腹腔注射10 mg/kg LPS)、LPS+WIN组(注射LPS前30 min腹腔注射1mg/kg WIN)和LPS+WIN+MHY1485[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活化剂]组(LPS造模前1 d腹腔注射10 mg/kg MHY1485,并在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1 mg/kg WIN和10 mg/kg MHY1485),每组6只。造模24 h后取材,计算肺指数;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肺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10表达水平,以及血清乳酸和乳酸脱氢酶A(LDH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mTOR/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6-磷酸果糖-2-激酶/果糖-2,6-双磷酸酶3(PFKFB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水平。结果:相比于control组,LPS组小鼠...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 探究丹参酮ⅡA(TanⅡA)对脓毒症小鼠肠损伤的影响和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在其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24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脂多糖组(LPS组)、LY294002组(LPS+LY组)、丹参酮ⅡA组(LPS+TanⅡA组),每组6只。除Control组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LPS 10 mg/kg建立脓毒症模型。LPS+LY组于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LY294002 30 mg/kg, LPS+TanⅡA组于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TanⅡA 30 mg/kg,其余两组于上述时间点腹腔注射等量PBS[含1‰二甲基亚砜(DMSO)]。给药12 h后采集标本。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Chiu′s评分;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D-乳酸(D-Lac)水平、小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DNA复合物(MPO-DNA)及瓜氨酸化组蛋白H3(CitH3)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肠组织闭合蛋白(Claudin)-1、磷酸化(... 相似文献
8.
9.
刘澈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3)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应用甲羟孕酮联合贝伐单抗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58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甲羟孕酮,观察组应用甲羟孕酮联合贝伐单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3.10%,高于对照组的79.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79%,与对照组的10.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甲羟孕酮联合贝伐单抗治疗的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并分析防范误诊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4月收治初期曾误诊的15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阴道不规则出血12例,月经紊乱(周期缩短、经期延长)6例,痛经3例,性交出血1例,白带增多6例,白带异味2例,下腹胀痛2例,腰酸2例;均面色苍白,贫血貌。经妇科检查结合阴道超声表现,初步诊断为子宫肌瘤5例、子宫腺肌病6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4例,本组误诊时间1~3个月。拟行手术治疗,术中剖视子宫,见鱼肉样不规则内膜病变组织,经术中及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子宫内膜癌,腺癌13例、腺角化癌2例。15例确诊后,给予经腹全子宫+附件切除7例和次广泛子宫及附件切除术8例,并术后辅以放疗。15例术后随访1年均存活且未复发。结论 子宫内膜癌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患者及接诊医师重视程度不足,未及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导致本病误诊及延误诊治的主要原因;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警惕性,对怀疑本病者及早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避免早期误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