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0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21篇
眼科学   2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节段脊柱结核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多节段脊柱结核的诊治方法行前瞻性研究.方法:分析19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多节段脊柱结核分为中心病灶和卫星病灶,比较同位素扫描、X线、CT、MRI对中心病灶和卫星病灶的检出效果.对部分卫星病灶行脓肿引流、病灶搔刮、自体髂骨或肋骨块植骨.随访观察此类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上述四种检测方法发现中心病灶19例19处,卫星病灶19例34处.术中行中心病灶清除19例19处,卫星病灶清除5例9处,未处理14例25处.复查MRI示中心病灶静止、骨性融合15例15处;卫星病灶消失9例15处;卫星病灶明显缩小4例4处;无明显变化2例2处.15例患者获1~6年随访,平均2.2年.所有患者病情静止,血沉正常,脊髓功能完全恢复11例,部分恢复2例,慢性腰背痛3例.结论:M砒对多节段脊柱结核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根据MRI和CT扫描将多节段脊柱结核区分为中心病灶和卫星病灶,重点处理中心病灶,而对卫星病灶酌情处理,有助于减少组织器官的暴露,减轻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肺动脉造影定量参数评估中心肺栓塞患者右心功能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中心肺栓塞患者,住院期间死亡35例(死亡组)、存活165例(存活组);对比2组患者CT肺动脉造影定量参数及右心功能。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CT肺动脉阻塞指数及右心室短轴最大径(RVSAMD)、RVSAMD/左心室短轴最大径(LVSAMD)、肺动脉直径均增加(P均0.001),2组LVSA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肺动脉阻塞指数、RVSAMD、RVSAMD/LVSAMD和肺动脉直径增加是中心肺栓塞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均0.05)。Pearson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T肺动脉阻塞指数、RVSAMD/LVSAMD、肺动脉直径与RVSAMD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CT肺动脉造影定量参数对预测中心肺栓塞患者右心功能和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SCT管电压对图像后处理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已做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1个月的兔子1只,采用GELightspeedVCT以120kV、100kV、80kV的管电压分别进行轴向扫描,并以120kV的管电压、0.516∶1螺距比进行螺旋扫描,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图像传至AW4.3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辐射剂量在机器记录的信息中获得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等信息,并对辐射剂量的大小进行比较。图像质量由三名副主任技师对原始图像、容积重建(VR)及多平面重组(MPR)图像进行颅脑组织结构及骨折线清晰度、伪影大小等方面的评价。结果随管电压降低,轴向扫描的CTDIvol及DLP也降低,轴向扫描的CTDIvol及DLP都较螺旋扫描更低;轴向扫描原始图像颅脑组织清晰度也降低,均无明显伪影,MPR图像也没有明显伪影,VR图像清晰度略有降低;管电压相同的螺旋扫描仍有伪影,VR图像清晰度较轴向扫描低,但对骨折线的观察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MSCT图像后处理质量和辐射剂量随管电压降低而降低,轴向扫描辐射剂量较螺旋扫描更低,而图像后处理质量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功能CT评价原发性肝癌肝储备功能与介入治疗风险关系的价值.方法:97例CT及实验室检查诊断的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行剩余肝容积测量及肝灌注扫描.治疗后分为肝功能障碍组(n=29)和无肝功能障碍组(n--68).以介入围手术期相关的影像、介入治疗、实验室指标作为危险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再用P<0.05的指标为自变量行Stepwise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CT测量单位体表面积的剩余肝容积(RHVS)、门静脉灌注量(PVP)、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介入导管的直径、门静脉栓塞、肿瘤直径、术前血清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Child-Turcotte-Pugh分级(CTP分级).Stepwise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肝癌介入术后肝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有RHVS减小、PVP降低、介入导管直径增大、术前血清肌酐增高(P<0.01).结论:功能CT能在介入治疗前评估原发性肝癌的肝储备功能和介入治疗风险并提供影像证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MSCT脑血管成像探讨Willis环完整性与环上动脉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80例拟诊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的CTA检查资料,基于轴位薄层图像、VR、MIP及MPR图像,观察Willis环形态结构及环上动脉瘤发生情况。根据Willis环完整性分为Ⅰ型(Willis环完整)、Ⅱ型(前循环完整但后循环不完整)、Ⅲ型(前循环不完整但后循环完整)及Ⅳ型(前、后循环均不完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80例中,Willis环分型为Ⅰ型118例(118/580,20.34%)、Ⅱ型344例(344/580,59.31%)、Ⅲ型25例(25/580,4.31%)、Ⅳ型93例(93/580,16.03%)。Ⅰ~Ⅳ型患者中Willis环上动脉瘤发生率分别为16.10%(19/118)、14.83%(51/344)、32.00%(8/25)、23.66%(22/93)。不同类型Willis环患者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13,P=0.046)。不同性别间Willis环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31,P=0.006),且女性Willis环上动脉瘤发生率高于男性[25.00%(63/252)vs 11.28%(37/328);χ~2=18.80,P0.025]。结论多数Willis环结构并不完整,不完整的Willis环更易发生动脉瘤,且女性动脉瘤发生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下颌骨DO过程中牵引间隙新生骨密度与强度的影响,从而为促进下颌骨DO新骨生成,缩短牵引周期,减少并发症提供新思路.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5组.A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O.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hBMP2;B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BMP2;C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D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μg/μl)空质粒pIRES;E组:在牵引区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5组实验动物均施加电穿孔刺激.各组分别于固定期第1、2、4、8周行X线及QCT检查.选整个牵张间隙新生骨痂部分为兴趣区,测定骨密度.然后处死动物.取材测量牵引区新生骨的三点抗压强度.结果 A、B、C组新生骨痂密度各时相点新生骨痂密度明显高于D、E组(P<0.01).固定2周,A组明显高于各组,但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固定4周,A、B组明显高于C、D、E组(P<0.01).固定8周A组明显高于B、c、D、E组(P<0.01).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于D、E组(P<0.01).固定4周,A组新生骨的三点抗压强度明显高于B、C、D、E组(P<0.01).固定8周,A组仍明显高于各组(P<0.01),且B组也明显高于c、D、E组(P<0.05).结论 电脉冲介导的pIRES-hVEGF165-hBMP2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使牵引区获得较满意的骨再生和骨化成熟进程,其新骨骨化、改建过程均超过对照组.提示联合应用BMP与VEGF,可能会实现成骨与血供的联合重建,并且使单一生长因子的效应放大,使骨愈合的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眼部X线、B超、CT及MRI对边界位眼内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边界位眼内异物患者的X线、B超、CT和MRI影像学检查资料,并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边界位眼内异物患者51例行X线平片检查35例,检出率74%,定位准确率69%;行B超检查40例,检出率92%,定位准确率89%;行CT检查31例,检出率100%,定位准确率100%;行MRI检查4例,检出率100%,定位准确率100%。结论:在边界位眼内异物的诊断和定位中,X线、B超、CT与MRI四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势。联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为手术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有关肾大小与位置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关肾大小和位置的信息.方法观测成年尸体125例(男96,女29,年龄估计20~70岁)与活体123例(男87,女36,年龄18~74岁);观察两肾上极与下极同椎骨位置的对应关系;在尸体上使用直脚规与附着式量角器直接测量两肾的长、宽、厚.两肾上、下极-中线距,两肾在矢状面、冠状面及水平面上的倾斜角;在活体则使用GE Lightspeed多层螺旋CT机进行容积扫描,经重建后传至GE的AW 4.0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采用(CDT)重建算法,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成像方法获得肾脏图像,再在冠状面上进行直线距离测量及三维平面上的倾斜度测量.结果尸体上左右肾上极平对第12胸椎体的分别占85.6%与76.0%,两肾下极平对第3腰椎体的分别占84.0%与85.6%;左肾位置高于右肾的男性占46.9%,女性占51.7%,右肾高于左肾的则分别占27.1%与27.6%,两肾同高的分别占26.0%与20.7%;左肾的长、宽、厚及上、下极-中线距在男、女性分别是9.44与9.16cm、4.35与4.12cm、3.91与3.87cm、4.06与3.94cm、6.06与5.66cm,右肾的为8.96与8.94cm、4.51与4.36cm、3.67与3.69cm、4.23与3.98cm、6.16与5.18cm;两肾的内侧倾角分别是16.32°与15.24°及15.99°与15.08°,后倾角分别是16.86°与16.53°及16.19°与16.01°,前倾角分别是41.24°与40.98°及41.42°与41.00°.在活体各相应数值分别为68.3%与65.0%、71.5%与64.2%、46.0%与50.0%、25.3%与25.0%、28.7%与25.0%;10.05与9.93cm、4.76与4.61cm、3.97与3.91cm、3.74与3.41cm、6.47与5.59cm;9.90与9.72cm、4.45与4.42cm、3.91与3.84cm、3.65与3.24cm、6.49与5.61cm;17.64°与15.34°及17.94°与15.33°、16.87°与16.54°及19.13°与17.97°、40.84°与40.78°及41.64°与39.09°.结论①两肾的高度,上极在多数人平对第12胸椎体,下极多平对第3腰椎体;②左肾在多数人高于右肾,但有25%的人右肾比左肾高;③在生活状态肾的位置、大小与在尸体上所见存在差异;④肾在三维空间的三个轴上均有倾斜.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CT平扫及三维重建对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手术治疗的20例新鲜齿状突骨折合并周围骨折患者的X线片及CT平扫和三维重建资料。结果:20例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23处.术中另发现5例患者各有1处术前影像资料漏诊的周围骨折,合并存在的周围骨折共28处。其中单凭X线片确诊齿状突骨折5例,检出率25.0%(5/20),合并周围骨折2处,检出率7.1%(2/28);CT平扫及三维重建确诊齿状突骨折20例,检出率100%(20/20),发现23处周围骨折,检出率82.1%(23/28)。结论:CT平扫及三维重建对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能作出较全面而准确的诊断,与X线片相比明显提高了骨折的检出率。建议对怀疑有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的患者进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