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23篇 |
内科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16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11篇 |
预防医学 | 17篇 |
药学 | 5篇 |
中国医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评估癫痫患者经颅磁刺激(TMS)的安全性。方法:以单脉冲磁刺激检测35例癫痫患者和30例对照组的双侧运动传导通路,依次刺激肘部,锁骨上窝,第7颈椎和运动皮质诸部位,周围段刺激间隔≥3秒,皮质刺激间隔≥10秒,每部位刺激总数≤12次,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测试过程中患者和对照组均未出现癫痫发作,随访部分患者2~4周,其测试前后的发作形式和频率未发生改变,个别患者在刺激时有短暂轻微不适;患者的皮质刺激阈强度均高于对照组,经抗癫痫治疗者增高更明显。结论:单脉冲磁刺激对癫痫患者是一种安全的电生理检测手段,可应用于研究癫痫的病理生理,指导抗癫痫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胡晓晴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1993,(2)
<正>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的神经肌肉损害特征为肌强直、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其电生理呈现惯常的肌病型式及典型的高频放电。中枢神经系统也可受累,脑电图检查θ、δ波过多并有局灶性尖波发放,有脑萎缩、局灶性白质病变和脑室系统弥漫性扩大。为了阐明中枢神经受累是否反映出中枢运动通路的传导异常,作者采用磁刺激头皮和颅骨,为5个家系中15例有典型临床表现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作了检查。中枢传导时间(CCT)以ms记,并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肌炎的临床特点以及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3例神经肌炎临床表现、EMG、NCV结果。结果:13例患者均以肌肉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11例并发有神经病变的症状及体征。13例患者NCV均有异常。所检测的104根神经NCV异常率为57.7%。F波异常率为26.9%。11例针极EMG呈神经源性与肌源性混合损害,2例呈神经源性损害。结论:EMG、NCV是有价值的电生理诊断方法。确诊神经肌炎需结合临床表现和EMG结果。 相似文献
6.
钾敏感型周期性麻痹一个家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正常血钾型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可行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一个血钾正常的周期性麻痹患者家系进行临床及病理研究。结果 该家系 4代 1 8名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中 ,共有 8名男女成员患病 ,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受累成员均在 1 0岁前发病 ,表现为发作性四肢无力 ,持续 1~ 2周后逐渐恢复。间歇期基本正常。儿童期发作频繁 ,为每月数次 ,不能上学。青春期后发作减少 ,约每年数次。常见诱因有饥饿、寒冷、兴奋、剧烈运动后休息及进食西瓜等。发作时及发作后血钾均正常。钾负荷试验诱发出典型全身无力发作 ,静脉滴注葡萄糖及胰岛素能迅速缓解。肌电图检查支持周期性麻痹诊断。肌肉活检未发现明显病理学改变。使用已报道的治疗方法均不能有效缓解生活因素诱发的肌无力。结论 血钾正常的钾敏感型周期性麻痹很可能是高钾型周期性麻痹的变异型 ,但与已报道的家系又有诸多不同 ,需进一步研究其分子缺陷及离子通道特性。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缺血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脑缺血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急性脑出血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动态观察了54例急性脑出血和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血浆渗透压,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头颅CT的改变。结果:脑出血组和脑死组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渗透压,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浓度无明显差异,脑梗死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脑出血组(P<0.05)。31例脑出血患者治疗两周后复查头颅CT,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新的脑梗死 灶,此4例患者平均年龄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脑出血组(P<0.01),结论:脑出血和脑死是发生于脑血管病变基础上的两个相关联的病变,二者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脑出血发生及演变过程中可继发病脑梗死,而该过程中血小板聚集率及纤维蛋白原的增高可能与脑出血继发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脑出血治疗过程 应强调沦的脑功能监测,尽量有脑出血急性期后早期改善脑循环并同时给予脑保护治疗。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病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临床多表现为肢体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及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而部分患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汗液排泄异常,或全身,或偏身,或局部的多汗、无汗。西医除治疗脑血管病外无相应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上海市宝山区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放射防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依据国家和上海市放射卫生相关规定,采用热释光剂量仪器检测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对异常值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及分析。 结果 2010-2013年共监测3 291人次,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76 mSv/a,98.45%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5 mSv。企业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人均年剂量当量最高,为0.82 mSv/a,其次为公立医院(0.73 mSv/a),私立医院最低(0.31 mSv/a)。2010-2013年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异常发生率逐年下降(趋势χ2=16.14,P<0.01),共有49人次监测异常,其中44人次为不规范使用个人剂量计造成的虚假剂量,确因工作原因受到过量照射的仅5人次。 结论 宝山区大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处于较低水平,但仍有超标现象,应加强对企业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培训与监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饮水氯化消毒副产物中主要成分氯仿(CHCl3)和一溴二氯甲烷(BDCM)对斑马鱼(zebrafish,danio rerio)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方法]采用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分别用不同质量浓度的CHCl3和BDCM对受精后Oh(0hpf)和24h(24hpf)的斑马鱼胚胎进行染毒。在染毒后4、8、12、16、24、48h进行胚胎活体摄影,并分别计算CHCl3及BDCM对斑马鱼胚胎染毒后24h和48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半数致畸效应浓度(EC50)。[结果]0hpf斑马鱼胚胎CHCl3和BDCM的LC50分别为0.814mg/L和1.945mg/L。24hpf胚胎CHCl3和BDCM染毒的LC50分别为1.076mg/L和2.676mg/L。斑马鱼胚胎对CHCl3最敏感的致畸毒理学终点为48h无心律和心胞囊肿,其0hpf斑马鱼胚胎试验发现,48h无心律和心胞囊肿的EC50分别为0.39mg/L和0.35mg/L;而24hpf斑马鱼胚胎试验发现,48h无心律和心胞囊肿的EC50分别为0.77mg/L和0.63mg/L。对BDCM最敏感的致畸毒理学终点也是48h无心律和心胞囊肿,与CHCl3相似,但在0hpf斑马鱼胚胎试验中上述两项指标的EC50分别为0.81mg/L和0.72mg/L,在24hpf斑马鱼胚胎试验中分别为3.52mg/L和3.17mg/L。[结论]CHCl,和BDCM对0hpf斑马鱼胚胎的毒性均大于对24hpf胚胎的毒性;CHCl3的发育毒性大于BDCM。斑马鱼胚胎对CHCl3和BDCM致畸效应最敏感的终点为48h无心律和心胞囊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