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皮型钙粘素(E-cad)与子宫内膜癌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铁忠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5,32(4):225-228
上皮型钙粘素(E-cad)是一类介导同种上皮细胞之间相互黏附的钙依赖性跨膜糖蛋白.参与形成和维护细胞问的连接,同时还可促进旁分泌信号传递,起信息传递和细胞稳定作用.是介导细胞问连接最重要的一类分子。综述E-cad及其影响因子连接素亚单位、细胞间交流的缝隙连接、孕激素受体与子宫内膜癌近几年相关性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中E-cad PTEN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皮型钙粘素(E-cad)和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7例正常子宫内膜(NE),40例非典型增生内膜(AHE)和72例癌性内膜(CE)中E-cad、PTEN的蛋白表达,并结合临床指标、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在NE、AHE和CE中E-cad表达阳性率为100%(37/37)、70.00%(28/40)和47.22%(34/72);PTEN表达阳性率为100%(37/37)、77.50%(31/40)和48.61%(35/72).E-cad的表达与内膜癌患者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病理分级相关.临床Ⅰ Ⅱ期和浸润深度≤1/2的E-cad表达阳性率高(P<0.05),病理分级G1、G2、G3表达逐渐下降(P<0.05).E-cad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比低表达组高(P<0.05).PTEN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相关,Ⅰ Ⅱ期组的PTEN表达阳性率低于Ⅲ Ⅳ期;随着肿瘤细胞的去分化,PTEN表达降低(P<0.05);PTEN高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高于低表达组(P<0.05).结论:PTEN和E-cad均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PTEN PCNA和C-erbB-2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和原癌基因(C—erbB-2)在正常子宫内膜(NE)、非典型增生内膜(AHE)及癌性组织(CE)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于2003年9月至2005年3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35例NE,38例AHE和65例CE中PTEN、PCNA和C—erbB-2的蛋白表达。结果在NE、AHE和CE中PTEN表达缺失为0、28.9%和55.4%;PCNA表达阳性率为8.6%、47.4%和78.5%;C—erbB-2阳性率为14.3%、23.7%和40.0%。PTEN的缺失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相关;PCNA阳性表达与病理分级和淋巴转移相关;C-erbB-2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和淋巴转移相关。结论PTEN、PCNA和C-erbB-2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其抑制物TIMP-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染色法(SP法),检测62例宫颈癌Ⅰ、Ⅱ期患者癌组织中VEGF-C、MMP9及其抑制物TIMP-1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EGF-C、MMP9及其抑制物TIMP-1在宫颈鳞癌Ⅰ、Ⅱ期均为高表达.VEGF-C在宫颈癌Ⅰ、Ⅱ期和有淋巴转移者的表达率分别为73.8%、85%、100%.MMP9为66.7%、75%、93.3%.TIMP-1为64.3%、60%、66.7%,VEGF-C、MMP9及TIMP-1在浸润间质≥1/2的表达高于<1/2(P<0.05)者;其表达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VEGF-C与宫颈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MMP9及其抑制物TIMP-1与肿瘤的浸润及侵袭转移有关,VEGF-C、MMP9及TIMP-1在宫颈癌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伊铁忠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5,32(6):383-386
钙粘素(Cad)是一类介导同种细胞间相互黏附的钙依赖性跨膜糖蛋白.参与形成和维护细胞间的连接,可促进旁分泌信号的传递,起信息传递和细胞稳定作用,对妇科肿瘤发生、浸润、转移和预后有重要意义。Cad与细胞质内配体连接素(Cat)形成复合体,在胚胎发育、形态发生、上皮极性和完整性维持等方面发挥作用。对Cad和Cat的研究有利于探究卵巢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并为其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丙戊酸(VPA)、软木酰苯胺氧肟酸(SAHA)和5-氮-2-脱氧胞苷(DAC)对子宫内膜癌细胞RL-952和HEC-1-B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周期、凋亡情况和上皮型钙黏素(E-cad)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VPA、SAHA和DAC作用于子宫内膜癌细胞,应用噻唑蓝(MTr)比色法、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镜对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情况进行观察.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观察药物作用后细胞内E-cad 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VPA、SAHA和DAC作用HEC-1-B和RL-952细胞,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增殖抑制率明显增加(6.77%~93.25%和3.24%~89.25%,5.61% ~97.36%和2.56%~87.85%,8.25%~92.54%和5.56%~93.47%)(P<0.01);同一浓度药物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24~96小时)对HEC-1-B和RL-952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增加(42.41%~82.74%和36.17% ~71.05%,43.15%~82.09%和40.38%~85.93%,43.26%~91.44%和37.75% ~ 85.37%)(P<0.01).HEC-1-B和RL-952细胞G0/G1期所占比例,经VPA、SAHA、DAC作用24小时后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VPA、SAHA和DAC后细胞凋亡发生率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出现特征性凋亡形态特征.VPA、SAHA和DAC作用后,RL-952和HEC-1-B细胞E-cad mRNA表达上调,较对照组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PA、SAHA和DAC可有效抑制子宫内膜癌RL-952和HEC-1-B细胞增殖,有明显的细胞周期阻滞和诱导凋亡作用,对E-cad基因具有明显上调作用.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克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功能片段的cDNA,构建人VEGF-C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以便进一步研究VEGF—C在宫颈癌中表达的意义及在淋巴管生长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根据人VEGF—CcDNA序列,设计合成二对特异性引物,第一对5’端含有EcoR Ⅰ及第二对3’端含有XhoI酶切位点。运用RT—PCR法克隆人MDA—MB231中的VEGF—C cDNA部分编码序列(CDS):经双酶切后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重组质粒在处于感受态的大肠杆菌DH5d中扩增,纯化。通过PCR和双酶切鉴定阳性重组子及进行基因序列的测定。结果:用RT—PCR克隆到VEGF—CcDNA部分CDS;PCR和双酶切鉴定阳性重组子,显示有人VEGF—C cDNA编码序列,基因序列测定显示重组质粒上插入的人VEGF—C序列正确。结论:从富含VEGF—C的人MDA—MB231细胞系中克隆得到的VEGF—C基因功能片段cDNA.成功构建了人真核表达栽体pcDNA3.1(+)/VEGF-C。 相似文献
10.
钙粘素(Cad)是一类介导同种细胞间相互黏附的钙依赖性跨膜糖蛋白,参与形成和维护细胞间的连接,可促进旁分泌信号的传递,起信息传递和细胞稳定作用,对妇科肿瘤发生、浸润、转移和预后有重要意义.Cad与胞质内配体连接素(Cat)形成复合体,在胚胎发育、形态发生、上皮极性和完整性维持等方面发挥作用.对Cad和Cat的研究有利于探究卵巢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并为其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