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目的 儿童脑脓肿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治疗经验总结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30例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儿童脑脓肿的方法和疗效.结果 手术均全切除脓肿壁.随访21例治愈患儿,17例仍保持治愈,余4例未经影像复查但无异常临床表现.随访6例好转者,2例转为治愈,2例留有癫痫,1例留有左侧肢体偏瘫,1例死于先天性心脏病.结论 儿童脑脓肿的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应当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并且要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必要时行术中B超定位,完整剥离脓肿壁,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广谱抗肿瘤药阿霉素在不同剂量下对脑胶质瘤术后局部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显微镜下切除的脑胶质瘤共44例在术灶垫以含有5 mg阿霉素的明胶海绵3~5块,留置Ommaya泵的导管开端置于瘤腔内。术后6周开始由Ommaya泵应用阿霉素局部化疗。化疗剂量:A组:每次5 mg;B组:每次2.5 mg。每隔8周重复使用,最长持续36个月。结果:2组在12,24及36个月的生存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在局部化疗后出现的头部发热、恶心、头痛、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脑胶质瘤术后阿霉素局部化疗剂量对化疗并发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诱导升压对其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诊断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诱导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实行诱导升压以及无诱导操作,在24~36小时后,评估两组患者的脑血流量(CBF),同时评估两组患者的动脉血压。结果共有24名患者被纳入到本研究中,对照组和诱导组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的差异。在本研究中,在CTP1和CTP2两个时间点之间,诱导组患者的平均动脉血压为12 mmHg(95%置信区间,8.7~14.8 mm Hg),高于对照组。诱导组的所有患者在CTP2时间点时,仍然能够耐受诱导血压的升高。诱导组患者的总CBF变化为0.1(-31~43) ml/100g/min,而对照组为-8.3(-41~30) ml/100g/min,差异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24)。结论诱导升压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血流量无显著的统计学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中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于汉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中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97例。将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作为观察组(n=55),未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42),然后按照入组顺序将观察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A亚组(n=27)和观察B亚组(n=28)。对照组给予止血、预防癫痫、营养神经等颅脑损伤后常规治疗,有手术指征的患者给予开颅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观察A亚组目标血糖控制在6.1~8.0 mmol/L,观察B亚组目标血糖控制在8.1~11.1 mmol/L。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及观察A亚组与观察B亚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剔除14例患者,其中对照组5例、观察A亚组4例、观察B亚组5例,最终共纳入83例患者。观察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2.6%(15/46),高于对照组的13.5%(5/37)(P<0.05)。观察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在Morris水迷宫中学习、记忆能力与大鼠海马区突触后致密物蛋白质95(postsynaptic density 95,PSD - 95)表达变化的关系. 方法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SD大鼠分为TBI组和对照组.TBI组采用冲击加速度脑损伤方式建立模型,通过Morris水迷宫试验观察TBI组和对照组脑损伤后1周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蛋白电泳技术观察大鼠海马区脑损伤后1,3,7 d PSD- 95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BI组伤后1周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延长,并且表现较脑损伤后前3d延长明显;蛋白电泳条带灰度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PSD - 95在受伤后1周逐渐减少(P<0.01). 结论 TBI可致大鼠海马区PSD - 95表达减少,这可能是导致学习、记忆障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诱导升压对其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诊断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诱导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实行诱导升压以及无诱导操作,在24~36小时后,评估两组患者的脑血流量(CBF),同时评估两组患者的动脉血压。结果 共有24名患者被纳入到本研究中,对照组和诱导组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的差异。在本研究中,在CTP1和CTP2两个时间点之间,诱导组患者的平均动脉血压为12 mmHg(95%置信区间,8.7~14.8 mm Hg),高于对照组。诱导组的所有患者在CTP2时间点时,仍然能够耐受诱导血压的升高。诱导组患者的总CBF变化为0.1(-31~43)ml/100g/min,而对照组为-8.3(-41~30)ml/100g/min,差异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24)。结论 诱导升压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血流量无显著的统计学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脉瘤破裂位置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凝块厚度及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影响。方 法:动脉瘤破裂导SAH的患者180例纳入研究,根据动脉瘤破裂的位置分为6组:硬膜内颈内动脉(ICA) 组58例、椎动脉(VA)组13例、基底动脉(BA)组15例、大脑中动脉(MCA)组30例、涉及动脉周围动脉的动脉瘤(Peri)组8例、前交通动脉(ACoA)组56例。评估各组患者的动脉瘤大小、动脉瘤位置、血凝块厚度、血管痉挛发生率,并统计分析。结果:各组动脉瘤的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量表各等级中,动脉瘤的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A组平均血凝块厚度最大, 为(7.1±5.1)mm,BNI量表平均级别最高,为(3.1±1.0)级;Peri组平均血凝块厚度最小,为(5.3±3.2)mm,BNI量表平均级别最低,为(2.7±0.7)级;但各组间血凝块的厚度和BNI量表平均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ri组的影像血管痉挛(78.0%)、症状性血管痉挛(56.0%)和脑梗死(22.2%)的发生率最高;各组血管痉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涉及动脉周围动脉的动脉瘤发生血管痉挛的风险显著增高的(P=0.0261)。结论:动脉瘤的破裂位置对SAH凝块的厚度无影响,但是与血管痉挛的发生有关,涉及动脉周围动脉的动脉瘤发生血管痉挛的风险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9.
脑震荡综合征是轻型外伤性颅脑损伤后常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虽然大多数轻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一个月之内能治愈,但是部分患者在脑外伤后会持续存在脑震荡综合征达数月或数年,甚至终生。目前。关于脑震荡综合征的病理改变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大家普遍认为脑震荡结局是功能的改变而不是解剖结构的改变。因此,应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就能发现结构性影像所不能发现的脑组织功能变化,对轻型外伤性颅脑损伤作出及时而准确的诊断。本文就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震荡综合征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