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验证复旦中文版神经肌肉疾病(NMD)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FM)在中国儿童和青少年NMD中的信度和效度。 方法:2013年6月至2017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神经科经基因检测或肌肉活检明确诊断为各类NMD、>2岁且在我院康复科接受过复旦中文版MFM 20和MFM 32评估的患儿,排除1年内接受过手术、具有严重认知障碍和测试前3 d内从事过严重影响体力的活动患儿。2名物理治疗师同时进行MFM 20和MFM 32测试,检验不同测试者间的信度;同一评价者在第1次评价后间隔3~7d进行第2次评价,检测重测信度;以6 min步行距离(6MWT)和4项功能性计时测试为效度指标;通过分析MFM分值与之的相关性确定关联效度。通过分析纳入对象中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患儿的MFM分值与北极星移动量表(NSAA)分值之间的相关性确定关联效度。 结果:372例患儿符合本文纳入排除标准,平均(6.5±2.7)岁,<7岁222例,男性338例,其中DMD 263例,重测信度(2~7岁16例,>7岁38例)和测试者间信度(2~7岁16例,>7岁29例)检测结果显示,MFM 32和MFM 20的总分和各分区分值ICC=0.89~0.97。基于372例患儿,MFM 32和MFM 20的总分和D1区分值与6MWT和功能性计时测试结果具有中等和较强的相关性(r=0.48~0.73),与D2和D3分区的分值相关性为中等和较弱。在263例DMD患儿中,MFM 32和MFM 20的总分和D1区分值与NSAA分值的相关性为强和极强相关性。 结论:复旦中文版MFM量表在儿童和青少年NMD患儿中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有效地测定NMD患儿的运动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2.
病例资料介绍
现病史患者男性,22岁,住院号483130,因“双小腿活动后无力、酸胀3个月余”于2006年3月20日收住我院。患者于2005年12月中旬起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活动后下肢无力,平地行走20min后出现双下肢无力、酸胀,伴小腿后部发僵和疼痛,稍作休息后可好转,当时未予任何处理。之后病情逐渐加重,至2006年1月底,行走10min后即出现双下肢无力、酸胀,休息后好转。入院前行走数分钟后便出现双下肢无力、酸胀,但休息后仍可好转。患者自起病以来无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头痛、头胀、关节肿痛和肢体水肿等表现,大小便正常。 相似文献
3.
松弛婴儿系指出生或婴儿早期即出现肌张力低下的一类婴儿,婴儿松弛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肌张力低下。肌张力低下由多种原因导致,原发性肌张力低下包括中枢性和周围性肌张力低下或二者兼有导致的混合性肌张力低下。部分婴儿松弛综合征是遗传性疾病或罕见病。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对婴儿松弛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多学科管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背景:原发性线粒体病具有高度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其中周围神经是线粒体病的常见受累器官之一。
目的:总结COX20基因变异相关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
设计:病例系列报告。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诊治的COX20基因变异相关周围神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基因检测结果及治疗效果,并以“COX20”、“线粒体复合物Ⅳ缺乏症(Complex Ⅳ deficiency)”为关键词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21年12月。总结已报道COX20基因变异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主要结局指标:临床表型和COX20基因变异位点。
结果:4例患儿纳入分析,男、女各2例,其中3例自幼运动发育落后。4例均在儿童期起病,均以行走不稳为首发症状。肌电图均提示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改变,感觉神经轴索受累为主。4例患儿均携带COX20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包括错义变异2个,无义变异和移码变异各1个,其中移码变异c.262delG(p.E88Kfs*35)尚未见报道。文献复习目前共报道COX基因变异18个家系22例患儿(包括本文病例),起病中位年龄为5(1.0~17)岁,22例均以行走困难或步态不稳起病,11例(50.0%)有精神运动发育迟滞,病程中14例(63.6%)出现构音障碍,14例(63.6%)出现肌力下降和/或足部畸形,8例(36.4%)出现共济失调,6例(27.3%)出现肌张力障碍,5例(22.7%)存在认知倒退等。21例患儿行神经传导及肌电图检查,19例(90.5%)提示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头颅(18例)及脊髓(10例)MR检查提示,脊髓萎缩4例(40%),小脑萎缩4例(22.2%)。9例患儿已无法独立行走,丧失独立行走能力中位年龄为10(7~21)岁。目前共报道9个变异位点,4种变异类型,其中错义变异5个,剪切变异2个,无义变异和移码变异各1个。
结论:COX20基因变异患者多早期起病,以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为主要表现,可合并构音障碍、共济失调、肌张力障碍、认知倒退等,病情逐渐进展,致残率高。COX20基因变异类型以错义变异最常见。 相似文献
5.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临床表现为肢体近端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SMA患儿易合并吞咽功能障碍、胃肠道功能障碍、喂养困难、骨代谢异常和营养缺乏/过剩等营养相关问题。目前尚无标准化的SMA营养支持指南。患儿需定期进行生长和营养状况的监测与评估,并由专业营养师进行营养干预与治疗。个体化的营养管理在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延缓病情、延长生存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疗现状,为明确诊断、管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住院诊治的66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临床与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6例年龄范围30 d至11岁,中位数6个月。其中婴儿47例(71.2%)、幼儿11例(16.7%)、学龄前期5例(7.6%),学龄期3例(4.5%)。采用自定义诊断层面进行比较及总结。结果 66例中有前驱感染者37例(56.1%),有易感因素者6例(9.1%)。根据自定义诊断层面,病原学诊断明确者22例(33.3%)、临床符合诊断者33例(50.0%)、临床可能诊断者11例(16.7%)。原始脑脊液病原阳性率(62.5%)高于治疗后脑脊液(29.8%),原始脑脊液白细胞(WBC)异常升高比例(100.0%)亦高于治疗后脑脊液(9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始脑脊液和治疗后脑脊液相比,糖和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临床治愈或好转53例(80.3%)、未愈13例(19.7%)。临床治愈或好转者平均疗程21 d(范围5~56 d)。常见并发症为硬膜下积液、听力损害、脑积水、硬膜下积脓等。结论 化脓性脑膜炎仍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性危重病之一,结合临床定义的不同诊断层面有助于治疗管理。 相似文献
7.
他克莫司治疗重症肌无力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他克莫司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收集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电生理检查确诊的全身型MG患者外周血28份(来自22例患者),健康对照外周血20份(来自20名健康者)。分离单核细胞,稀释后等量分为4份,分别加入他克莫司0、2、10及50ng·mL^-1,培养48hN收集上清液,以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L-12、IL-2、IFN-γ、IL-4、IL-10、IL-13、TNF-α、sICAM-1的浓度。结果:对照组随他克莫司浓度的升高(0、2、10和50ng·mL^-1),IL-2、IL-10的浓度显著升高(P〈0.05),TNF-α水平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G组IL-12、IL-2、IFN-Y、IL-10、IL-13和sICAM-1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他克莫司不是一个单纯的免疫抑制剂。它能抑制炎性因子TNF-α和黏附分子的分泌,诱导和影响Th1和Th2细胞因子产生,最终达到治疗MG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疗现状,为明确诊断、管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住院诊治的66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临床与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6例年龄范围30d至11岁,中位数6个月。其中婴儿47例(71.2%)、幼儿11例(16.7%)、学龄前期5例(7.6%),学龄期3例(4.5%)。采用自定义诊断层面进行比较及总结。结果 66例中有前驱感染者37例(56.1%),有易感因素者6例(9.1%)。根据自定义诊断层面,病原学诊断明确者22例(33.3%)、临床符合诊断者33例(50.0%)、临床可能诊断者11例(16.7%)。原始脑脊液病原阳性率(62.5%)高于治疗后脑脊液(29.8%),原始脑脊液白细胞(WBC)异常升高比例(100.0%)亦高于治疗后脑脊液(9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始脑脊液和治疗后脑脊液相比,糖和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临床治愈或好转53例(80.3%)、未愈13例(19.7%)。临床治愈或好转者平均疗程21d(范围5~56d)。常见并发症为硬膜下积液、听力损害、脑积水、硬膜下积脓等。结论化脓性脑膜炎仍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性危重病之一,结合临床定义的不同诊断层面有助于治疗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检测4q D4Z4末端甲基化水平在肩腓综合征(SPMD)诊断和鉴别诊断流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60例临床诊断SPMD的患者设为SPMD组、9例家系成员设为家系成员组以及14例其他肌病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亚硫酸盐测序(BSS)结合二代测序对其4qA D4Z4末端D4Z4甲基化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SPMD组患者的平均末端甲基化水平为(21.42±3.98)%。对照组平均末端甲基化水平为(64.78±5.96)%。选定其99%CI的下界值56.48%作为判定阈值,有3例高于此阈值,其余57例均有不同程度甲基化水平下降。54例经基因确诊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FSHD)1型患者中,甲基化水平不同程度下降53例;D4Z4检测重复次数≥11次的6例患者中,4例甲基化水平降低,其中2例经全基因组测序确诊为FSHD 2型(SMCHD1基因突变)。结论 甲基化筛查有助于完善SPMD的诊断流程,对于甲基化水平降低的患者可优先进行FSHD 1型的分子检测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