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究早期集束检验对急诊胸痛症状群患者的意义。方法将2017年5月-2019年5月的200例急诊胸痛症状群的患者纳入研究范围,根据患者病症情况,对其进行分组,将急性冠脉综合征并首份心电图提示缺血的124例患者纳入甲组研究范围,将急性冠脉综合征未并首份心电图提示缺血的42例患者纳入乙组研究范围,将急性冠脉综合征伴不确切胸部疼痛的34患者纳入丙组研究范围,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人员50例纳入丁组研究范围,应用集束检验方式进行检验,分析检验结果。结果经研究,甲组、乙组和丙组的血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胱抑素C均显著高于丁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集束检验法有利于有效鉴别针对急诊胸痛丙组,方便医生快速采取措施对患者病症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探讨6个月内足月小于胎龄儿体格发育值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对40例足月小于胎龄儿(SGA)及40例适于胎龄儿(AGA)于生后3d、1个月、6个月时进行血清IGF-1、IGFBP-3水平,同时测量婴儿头围、身长、体重。结果40例足月小于胎龄儿生后3d、1个月、6个月时血清中IGF-1、IGFBP-3浓度及体格生长发育值均低于适于胎龄儿(P〈0.01)。生后3d、1个月、6个月时各体格发育值与IGF-1、IGFBP-3浓度呈正相关。结论新生儿体格发育与血清中IGF-1、IGFBP-3浓度有密切关系。足月小于胎龄儿生后6个月IGF-1、IGFBP-3仍存在相对低水平,体格发育落后于正常足月新生儿。小于胎龄儿生后需要合理充分营养以及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脑损伤早产儿血清tau蛋白、S100蛋白表达与神经损伤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脑损伤早产儿150例,根据病情分为轻度组51例、中度组55例、重度组44例,同期正常足月新生儿57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tau蛋白、S100蛋白水平,比较各组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分析血清tau蛋白、S100蛋白水平与NBNA评分关系。结果:早产儿脑损伤各组血清tau蛋白、S100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5.58±1.48、0.38±0.13),且重度组(9.23±2.21、1.11±0.33)中度组(7.92±1.34、0.87±0.18)轻度组(6.00±0.91、0.66±0.16)(P0.05)。脑损伤组出生后7d、14d、28d NBNA评分(28.2±1.3分、31.4±1.7分、33.6±3.1分)均低于对照组(37.9±1.1分、31.4±1.7分、39.7±3.5分)(P0.05)。早产儿脑损伤组血清tau蛋白、S100蛋白水平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P0.05)。随着时间延长,血清tau蛋白、S100蛋白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脑损伤早产儿血清tau蛋白、S100蛋白水平升高,其水平与神经损伤呈正相关,该指标可为早产儿脑损伤诊断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模拟临床情景考试方法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临床情景考试是有别于传统考试的一种新的考试方法。本文通过对模拟临床情景考试与传统题型考试两种方法在外科学考试产生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模拟临床情景考试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定新生儿早期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血清含量,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母亲新生儿的早期免疫功能状况.方法 测查并比较45例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分娩新生儿(GDM组),36例健康孕妇分娩的巨大儿(巨大儿组)及40例足月分娩正常体质量新生儿(对照组)12 h内空腹静脉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的含量.结果 新生儿血清IgG、IgA、IgM、C3和C4水平,GDM组分别为(7.41±1.21)g/L、(0.49±0.18)g/L、(0.30±0.11)g/L、(0.85±0.26)g/L和(0.58±0.64)g/L,巨大儿组分别为(9.60±1.46)g/L和(1.02±0.20)g/L、(0.31±0.12)g/L、(1.11±0.17)g/L和(0.82±0.43)g/L,对照组分别为(9.76±1.31)g/L和(0.98±0.22)g/L、(0.27±0.10)g/L、(1.09±0.19)g/L和(0.79±0.35)g/L,GDM组IgG、IgA、C3和C4水平低于巨大儿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血清IgM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母亲分娩新生儿免疫水平较低、存在感染风险,需要加强监护、防治感染. 相似文献
9.
不同制备工艺对藻酸双酯钠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确定藻酸双酯钠注射液的最佳制备工艺,提高该注射液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同一厂家提供的注射用原料,用传统浓稀配制备工艺、大分子筛分制备工艺和挥发一深层吸附制备工艺分别制备注射液,对有关质量指标进行对比,并作动物过敏反应试验和对临床使用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传统浓稀配工艺制备的成品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0%,大分子筛分工艺制备的成品为8.0%,挥发一深层吸附工艺制备的成品为3.3%。结论挥发一深层吸附工艺为藻酸双酯钠注射液的最佳工业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0.
医院临床护理人员针刺伤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刺伤原因、环节及安全操作行为等问题。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选取连云港、南通和镇江市3所三级医院中工作满一年的护理人员,共397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4.7%的护理人员发生过针刺伤,年人均刺伤2.5次;78.1%的人被污染针头所伤。针刺伤的发生与护龄长短及职称高低有关;针刺伤多发生在治疗室加药以及处置室针头处理等环节中。针刺伤发生后,只有7.48%的护理人员及时上报。结论护理人员中针刺伤的发生十分普遍,应当在加强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的同时,推进相关职业防护法律法规的制定,从而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与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