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氧化剂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 17年 ,瑞典化学家Berzelius发现了硒 (Se)元素。开始 ,人们认为硒是一种有害元素 ,对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毒性方面。直到 195 7年Schwarz才首次证明硒为生物体中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 1972年 ,Roetruck[1] 证实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的活性成份。 1984年在第三届国际硒讨论会上“硒元素做为人体的必需营养元素”得到了各国学者的公认。此后 ,国内外学者对硒的作用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本文旨在对硒在抗氧化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硒的抗氧化作用 1.硒是机体抗氧化酶的活性成分(1)GSH PxGSH Px广泛分布于各种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简单易行的小鼠鼻气道阻力检测方法及鼻灌洗方法。方法雌性小鼠16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变应性鼻炎组(AR组)采用卵清蛋白+氢氧化铝生理盐水混悬液腹腔注射致敏及滴鼻激发致敏,建立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致敏和滴鼻激发。致敏后小鼠麻醉分离气管,近喉部切开气管插入18 G插管至鼻咽部,插管连接"T"形管,再分别连接实验精密注射泵和压力传感器,应用灌注/吸引模型模拟呼气/吸气,检测鼻气道的压力,计算鼻阻力。对小鼠鼻腔进行组胺雾化激发,检测鼻气道反应性。采用一侧鼻腔插管灌洗,对侧鼻腔收集灌洗液的方法,对鼻腔灌洗液进行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处死小鼠后取鼻黏膜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对照组小鼠的基础鼻气道阻力、反应性及鼻激发后的鼻气道阻力、反应性均低于AR组(P均〈0.01);AR组鼻腔灌洗液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细胞总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AR组的鼻黏膜有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管轻度充血水肿。对照组小鼠鼻黏膜无明显异常。结论成功建立了简单易行的小鼠鼻气道阻力检测方法及鼻灌洗方法。 相似文献
3.
总结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内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在平台构建、准入标准、培训方法、教学交流平台的构建等方面工作开展的情况,探讨适合我国呼吸内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地塞米松对哮喘小鼠血浆8-异前列腺素F_(2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小鼠哮喘模型,给予地塞米松治疗,检测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水平变化,探讨地塞米松对哮喘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选用24只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哮喘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予鸡卵白蛋白致敏及激发建立哮喘模型,再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地塞米松治疗,检测血浆8-iso-PGF2α水平。结果哮喘组血浆中8-iso-PGF2α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经地塞米松治疗后显著下降(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哮喘小鼠机体存在氧化应激状态,地塞米松对哮喘的氧化应激状态具有明显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分布。方法回顾性调查并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内科因间质性肺疾病病情加重住院患者的病原学检查资料。结果 419例患者的痰培养及血清学病原学检出179例,阳性率为42.7%;235例曾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58例,阳性率24.7%;150例检测血清巨细胞病毒DNA,检测阳性率22.0%(33/150);419例痰培养,阳性率为26.0%(109例),其中26.6%(29例)为1种以上阳性。419例中,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2.0%(92例),其中革兰阳性菌22.0%(24例),革兰阴性菌65.1%(71例);419例中真菌培养阳性率为5.3%(22例)。痰培养病原体阳性和阴性、痰真菌培养阳性和阴性以及痰细菌培养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患者入院前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均无明显差异;痰培养阳性和阴性患者以及痰培养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患者肺功能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肺炎支原体和巨细胞病毒为间质性肺疾病病情加重最主要病原体,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亦比较常见,患者肺功能和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对病原学分布差异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哮喘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高负担慢性气道疾病[1-3]。大部分哮喘患者在初级保健机构中就能得到成功的管理。部分患有更复杂疾病(如难治性或重度哮喘)的患者,需要到二级或三级医疗机构的哮喘专科进行管理。这些哮喘患者经常合并有鼻窦炎、鼻息肉、特应性皮炎、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等其他学科的疾病[4],需要到多个科室就诊,如能提供多学科管理,不仅能优化诊疗过程,还能减少患者就诊的不良体验[5]。相较于过去的30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鼠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模型(EB模型)与哮喘模型的蛋白组学差异表达。【方法】EB模型小鼠(实验组)、哮喘模型小鼠(哮喘组)及对照组小鼠各4只,取肺组织提取总蛋白质,采用基质辅助电离解析飞行时间质谱对蛋白质进行序列分析,并比较三组肺组织蛋白差异。【结果】双向电泳图像显示三组肺组织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质谱检测肽质量指纹谱与标准分子量、等电点对照分析鉴定出20个蛋白,分别为谷胱甘肽-S-转移酶 M1(GSTM1)、热休克蛋白 B1(HSPB1)等,其中 GSTM1在哮喘组表达下调、HSPB1在哮喘组表达上调。【结论】GSTM1、HSPB1等可能参与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输氧对急性肺损伤的疗效,评价其纠正急性肺损伤/低氧血症的价值.方法急性肺损伤患者23例,高浓度面罩吸氧2 h后仍然存在缺氧者即予静脉滴注高氧液,于静脉输氧30 min、60 min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与治疗前比较;对低氧血症未能纠正、进展为ARDS者及时给予机械通气同时继续静脉输氧.结果16例患者静脉输氧30 min、60 min后动脉血氧分压明显升高(P<0.0001),氧合指数改善(P<0.0001);对7例进展为ARDS的患者及时给予机械通气同时继续静脉输氧,其中5例低氧血症纠正并最终撤机.结论静脉输氧可以改善急性肺损伤患者的缺氧,不会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加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不同病因慢性咳嗽临床特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不同病因慢性咳嗽患者的特征及伴随症状,探讨其对临床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按慢性咳嗽病因诊断程序对2003年6月至2007年12月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专科门诊的慢性咳嗽患者进行病因诊断.对单一病因的患者按常见病因进行分组,分析比较不同单一病因的慢性咳嗽患者的咳嗽时相、性质、诱发因素等特征及相关伴随症状.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统计采用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结果 共入选196例单一病因的慢性咳嗽患者,男108例,女88例;年龄14~72岁,平均(40±12)岁.其中咳嗽变异性哮喘(CVA)50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55例,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45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46例.不同病因组慢性咳嗽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VA患者以夜间为主的咳嗽发生率为26.0%(13/44),明显高于EB组[9.1%(5/55),x2=5.272,P<0.05]、UACS组[2.2%(1/45),x2=10.657,P<0.01]及GERC组[0%(0/46),x2=13.833,P<0.01],其诊断CVA的特异度为95.9%.GERC的进食相关咳嗽、反流相关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52.2%(24/46)和69.6%(32/46),均高于其他病因组(均P<0.05),诊断GERC的特异度分别为83.3%、80.0%.UACS的鼻后滴流感、鼻炎相关症状及鼻病史发生率为66.7%(30/45)、88.9%(40/45)及82.2%(37/45),均高于其他病因组(均P<0.05),诊断UACS的特异度分别为89.4%、65.6%及63.6%.结论 咳嗽的时相特征及部分伴随症状对单一病因慢性咳嗽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