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针吸细胞学检查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针吸细胞学特点,以提高针吸细胞学的确诊率.方法:对25例有组织学对照的腮腺腺淋巴瘤细针吸取细胞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组织学诊断腮腺腺淋巴瘤中,针吸细胞学诊断与其一致者21例,诊断腺瘤伴囊性变3例,疑似炎症或淋巴结者1例.针吸细胞学镜下特点主要见嗜酸性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间质,部分病例见核碎片及巨噬细胞伴吞噬.结论:针吸细胞学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具有较好的特异性,确诊腮腺腺淋巴瘤有赖于针吸获取该瘤具有诊断特征性的满意标本及掌握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肠系膜软组织肿瘤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4月—74岁。良性11例,恶性30例,良性组淋巴管瘤占36.3%,恶性组平滑肌肉瘤占60%。肿瘤好发于小肠系膜及其根部。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鼻粘膜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和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40例原发性鼻粘膜恶性黑色素瘤(手术和活检标本各20例)的病理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显示本瘤大体上14例呈息肉状。光镜形态以多种细胞类型和组织形态混合存在为主要特点.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本瘤S-100蛋白和波纹蛋白阳性率分别为90%和77.5%,角蛋白阴性。认为本瘤的组织发生可能来自鼻腔粘膜先前存在的黑色素细胞。组织学的多形性和免疫组化S-100蛋白及波纹蛋白阳性对诊断本瘤的无色素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肠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1968年1月至2001年9月本院收治的142例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2例小肠肿瘤中,良性43例,恶性99例。良性以平滑肌瘤为多,占53.5%(23/43);恶性以腺癌和淋巴瘤为多,分别占45.4%(45/99)和34.3%(34/99)。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及便血是小肠肿瘤的四大常见临床表现。本组术前确诊37例,仅占26.1%。十二指肠镜、CT和B超对十二指肠肿瘤有较高的诊断率、小肠造影、DSA对诊断空回肠肿瘤有一定的作用。结论 小肠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较困难,临床上要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5.
6.
阑尾杯状细胞类癌是新确立的阑尾类癌的一种亚型,由于其组织学图相与原发粘液性腺癌相似,故常易混淆。现将我科曾误诊为阑尾粘液性腺癌一例,报道如下。囊例报告奚××,女,74岁,住院号174888。因腹痛4天,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而于1977年1月22日急诊入院手术。患者子1月18日起感上腹部疼痛,次日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疼痛,伴恶心、发热和畏寒。体检:右下腹压痛,有肌紧张和反跳痛,罗氏征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体温38℃。白细胞总数13200/立方毫米,中性80%,淋巴20%。其他检查无异常。术中见腹腔渗液50毫升,脓性有臭味,阑尾远端穿孔,周围积脓,与肠襻,后腹膜粘连,盲肠升结 相似文献
7.
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p53、Ki-67和CD44v6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IP)是少见的良性肿瘤,以具有潜在的复发和癌变倾向为特征。现将温州医学院附属一院1984~1999年共47例报道如下,观察其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探讨其临床病理与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鼻粘膜恶性黑色素瘤(PNMMM)较少见,临床上不易确诊,病理上因组织形态变异较大和部分肿瘤为无色素性,活检诊断有时可误诊为其它恶性肿瘤。为提高本瘤的诊断正确性,我们回顾性分析40例PNMMM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着重观察肿瘤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73岁,住院号138281。排尿困难及尿频数年,症状加重15天,尿流明显变细,时呈点滴状伴排尿时烧灼感。尿频20余次/日,尿量约20—50毫升/次,尿后加压下腹部仍有尿液排出。拟诊为前列腺增生伴慢性尿潴留入院。体检:体温37.3℃,血压20/12Kpa,扁桃体中度肿大,肝脾未触及,心肺等系统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