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PFIC)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胆汁淤积性肝病,1969年由国外学者首次提出[1],常于新生儿期或1岁以内起病,由于不同类型基因突变导致胆汁酸转运缺陷,进而引起胆汁淤积和肝细胞损伤.主要表现为严重肝... 相似文献
2.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是一组罕见的异质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涉及胆汁酸形成及分泌各个环节.依据其基因突变类型不同,分为PFIC 1-6型.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更多新的突变基因被鉴定出来,如ABCC12、VPS33B等,使诊断和治疗更加精准化.PFIC临床以进行性的黄疸和瘙痒、不同程度生长发育障碍、脂... 相似文献
3.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PFIC)最初由美国Clayton等[1]于1969年描述,以严重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特征,是一种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为1/50 000~1/100 000.患儿多表现为渐进性黄疸、瘙痒和生长发育障碍,最终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已证实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FIC)与一些特定的基因发生突变有关,由于基因突变致肝细胞或毛细胆管上皮细胞的胆汁分泌转运体缺失,导致胆汁分泌或排泄障碍而形成的综合征,为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例PFIC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结果例1,女性,15岁,临床表现以黄疸、皮肤瘙痒、白色黏稠便为主,伴脾大;例2,男性,3岁6月龄,表现为黄疸、皮肤瘙痒。全外显子测序发现,例1的ATP8B1基因存在c.2652GC和c.1573CT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2652GC变异遗传自父亲,c.1573CT变异遗传自母亲,c.2652GC是既往未见报道的新变异位点。例2的ABCB11基因存在c.2606AC纯合错义变异,来源于父母。结论基因检测有助于PFIC的明确诊断及治疗。此研究丰富了ATP8B1致病变异谱。 相似文献
7.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holestasis,PFIC)是一种严重的胆汁淤积性肝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作者近期对1例PFIC部分胆汁内分流术后再发黄染的患儿进行结肠镜检查,现汇报如下:患儿,女,2岁3个月,因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行胆囊结肠吻合术后8个月,再发黄染,经口服利胆药无好转,渐加重20d人院。体查:皮肤巩膜黄染,伴全身瘙痒,躯干四肢多处有抓痕,腹胀腹软,可见手术瘢痕,肝肋下3em,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3型(PFIC3)患儿的临床表现、病理和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住院的11例PFIC3患儿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基因变异及预后情况。采用肝病相关基因Panel或全外显子组的二代测序, 并在患儿家系内进行Sanger测序验证;检出的致病基因变异与已知疾病数据库比对, 新变异采用相关软件预测其有害性和蛋白结构, 并进行致病性评估。结果 11例PFIC3患儿中男8例、女3例, 发病年龄3.1(0.2, 15.6)岁。首发症状不同, 肝功能异常5例、肝脾肿大3例、腹胀2例、黄疸1例。11例患儿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均升高, 分别为(113±40)、(150±44)、(270±156)U/L, 直接胆红素升高9例, 胆汁淤积8例。所有患儿影像学均提示肝纤维化, 8例肝硬化。8例患儿行肝脏病理检查, 病理结果示汇管区纤维化8例, 小胆管增生7例, 铜染色阳性4例, 肝硬化5例。共检出17种ABCB4基因变异, 包括c.589C>T(p.Q197X)、c.1230+1G>A(剪切)、c.2914G>A(P.D972N)、c.1058G>A(p.C353Y)、c.956G>T(p.G319V)、c.473T>A(p.L158Q)、c.164T>C(p.L55S)、c.2493G>C(p.R831S)、c.1150G>C(p.G384R)共9种新变异。11例患儿均给予熊去氧胆酸治疗, 随访时间5.1(0.6, 7.4)年, 其中4例肝硬化持续进展, 3例行肝移植, 4例内科治疗病情稳定。结论儿童PFIC3起病早, 临床表现多样, 纤维化淤胆进展快, 预后差, 基因检测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9.
杨亭亭;马淑贞;吕玲;陈源;张亚男;白欣立;廉珍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3,38(06):457-460
目的 提高对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4型(PFIC4)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10岁PFIC4患儿的临床特点,并对其TJP2基因突变进行分析。 结果 先证者,男,10岁,缓慢起病,以肝内胆汁淤积[γ-谷氨酰转肽酶(GGT)正常]、肝脾大、肝纤维化为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汁酸升高;GGT持续正常。初始口服熊去氧胆酸治疗,肝脏生化指标明显好转,后有波动。腺苷脱氢酶,凝血常规及肝纤维化四项持续异常;肝脏剪切波速度平均值达正常值上限1.9倍。TJP2基因发现复合杂合突变c.334G>A(p.A112T)/c.580_639delGACCGGAGCCGTGGCCGGAGCCTGGAGCGGGGCCTGGACCAAGACCATGCGCGCACCCGA(p.194_213del-DRSRGRSLERGLDQDHARTR),其中缺失突变为首次报道,父母各携带1个突变单链。 结论 对于肝内胆汁淤积伴正常范围的GGT患者应除外PFIC。TJP2基因检测在PFIC4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TJP2突变可能是儿童早期发生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因此应密切随访监测PFIC4患儿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PFIC-2)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位点。方法搜集2015—2017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3例PFIC-2患儿,其中女2例、男1例,回顾性总结患儿临床资料、相关基因检测确定基因位点及随访预后。结果 3例均为婴儿早期起病,临床以皮肤黄染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皮肤瘙痒症状,监测生化提示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直接胆红素为主,伴有胆汁酸升高,但γ-谷氨酰转肽酶(GGT)正常或稍低。1例肝脏病理提示肝组织内肝小叶结构紊乱,早期假小叶形成,大量多核巨肝细胞,中度肝细胞及毛细胆管性淤胆,可见胆管狭窄。3例均行二代基因测序检查,均提示ABCB11存在突变,3例均为复合杂合突变。结论 PFIC-2起病早,病情进展快,早期基因筛查,有助于明确诊断、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以低血清谷氨酸转肽酶(GGT)为特征的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各型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诊断为低血清GGT的PFIC患儿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和随访等资料,根据ATP8B1和ABCB11全部基因外显子测序结果分为PFIC-Ⅰ、PFIC-Ⅱ和未分型3组,分析3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23例低血清GGT的PFIC患儿进入分析,PFIC-I、PFIC-Ⅱ和未分型组分别为9、7和7例。23例PFIC患儿出生体重均正常,以黄疸、瘙痒和肝功能损害起病。中位发病年龄40 d(0 d至7个月),中位就诊年龄6(2~36)个月。①13例(56.5%)病程中出现过白陶土样大便,有明显腹泻症状3例。6例(26.1%)有营养不良、佝偻病和生长发育落后。2例(8.7%)随访中发现胆结石。②15例肝组织病理活检示:7例(46.7%)肝细胞多核巨细胞样转化,14例(93.3%)肝细胞和毛细胆管胆汁淤积明显,未发现脂肪变性病例。③未分型组ALT水平较PFIC-Ⅰ型和PFIC-Ⅱ型组显著升高(P<0.05); PFIC-Ⅱ型组ALT、TBA水平显著高于PFIC-Ⅰ型组(P<0.05);PFIC-Ⅱ型和未分型组肝细胞多核巨细胞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PFIC-Ⅰ型组(P<0.05)。结论 低血清GGT的PFIC患儿以黄疸、瘙痒和肝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PFIC-Ⅰ型肝穿刺病理活检未见肝细胞多核巨细胞转化,PFIC-Ⅱ型血清ALT、TBA水平明显高于PFIC-Ⅰ型,有助于临床分型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PFIC2)先证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应 ABCBll基因突变。 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消化肝病门诊就诊的2例PFIC2先证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先证者及其父母DNA进行目标捕获高通量测序,全基因组基因... 相似文献
13.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PFIC-2)是ABCB11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本文报道1例PFIC-2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患儿,男,2.4个月,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肿大,以及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明显升高,但γ-谷氨酰转肽酶(GGT)正常。二代测序(NGS)发现患儿ABCB11基因存在两个错义变异:c.1493T > C(p.Ile498Thr)和c.1502T > G(p.Val501Gly),分别来自其父母。前者为文献报道的致病性变异;c.1502T > G为未见报道的新变异类型,受累氨基酸在112个物种同源肽中高度保守,经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变异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王建设李丽婷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19):1451-1454
遗传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儿童期死亡或致残的重要原因。随着分子医学的发展,一系列基因突变导致的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ATP8B1缺陷、ABCB11缺陷、ABCB4缺陷、TJP2缺陷、NR1H4缺陷、MYO5B缺陷)陆续被发现和认识。这些患儿若得不到及时干预,多在儿童期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因此,早期诊断和干预对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紧密连接蛋白2(TJP2)基因变异致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的临床及基因特征。方法总结3例因TJP2基因变异致PFIC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儿中女性1例、男性2例,均为婴儿期起病;临床以皮肤黄染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皮肤瘙痒。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汁酸升高,γ-谷氨酰转肽酶(GGT)正常或稍低,提示低GGT胆汁淤积症。二代基因测序发现3例患儿均存在TJP2复合杂合变异,确诊为TJP2变异引起的PFIC 4。文献复习显示,TJP2基因变异可引起PFIC、高胆烷血症、渐进非综合征性耳聋以及近视等儿童疾病。结论采用基因检测技术确诊3例TJP2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引起的PFIC 4。 相似文献
16.
17.
18.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 (PFIC1) 是一种ATP8B1基因突变导致的以进行性胆汁淤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文报道1例经ATP8B1突变分析证实的PFIC1患儿临床和遗传学特征。患儿为1岁2个月的男孩,因发现皮肤黄染10月余就诊。发病后先后在多家医院诊治,病因不详,疗效不佳。体查发现皮肤巩膜黄染,肝右肋下4cm,剑突下2cm,脾左肋下2cm可触及。肝功能检查发现血清胆汁酸、胆红素、转氨酶等均升高,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未见异常。诊断为遗传性胆汁淤积症,但病因不明。1岁8个月时经胆囊结肠Roux-en-Y吻合术,之后患儿黄疸迅速消退。5岁1个月时经全基因组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发现患儿为ATP8B1基因突变c.2081T > A (p.I694N) 的纯合子,最终确诊为PFIC1。电话随访至6岁,黄疸未再反复,但远期预后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9.
叶晓琳;于飞鸿;周锦;赵春娜;吴捷 《中华儿科杂志》2024,(7)
目的探讨ATP结合盒转运蛋白B4(ABCB4)新型剪接变异的分子致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致病突变并进行Sanger测序验证, 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突变位点的致病性, 通过mRNA异常剪接的Minigene体外验证实验对可能致病突变进行体外功能验证, 并随访患儿出院后的临床转归。结果患儿男, 5岁, 11月龄出现胆汁淤积, 体格检查显示肝脾明显肿大, 肝功能、腹部超声及肝脏病理等检查提示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基因分析结果显示患儿为ABCB4基因致病性突变c.2860G>A和新发突变c.2065-8T>G的复合杂合子, 突变分别来源于其父母, 对c.2065-8T>G位点进行保守性预测, 显示该区域高度保守并可能影响剪接。Minigene实验结果证实c.2065-8T>G突变导致内含子16滞留7 bp序列在成熟的mRNA中, 在未发生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的情况下, 氨基酸移码形成截短蛋白(p.Glu689ValfsTer19), 最终确诊为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3型(PFIC3), 予熊去氧胆酸(UDCA)等药物治疗, 在18个月的随访期内, 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结论 ABCB4基因c.2065-8T>G位点被证实影响剪接过程, 与c.2860G>A构成复合杂合子, 确定为PFIC3的致病原因, 携带此突变的PFIC3患儿以胆汁淤积性肝病为主要表现, 疾病进展相对缓慢, 对UDCA治疗敏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成人梅毒感染率的增加,有研究提示在婴儿胆汁淤积症患儿的病因分析中,梅毒感染约占1.45%,梅毒感染作为引起婴儿胆汁淤积症的病因之一,常造成多脏器、多系统的损害.累及肝脏时,多表现为婴儿胆汁淤积症,既可表现为黄疸、皮肤瘙痒、深色尿、陶土便等胆汁淤积症的症状,还可同时合并皮肤黏膜梅毒、骨梅毒、神经系统梅毒等表现.其治疗既包括早期、系统、足量的驱梅治疗,同时还需针对胆汁淤积症进行利胆、退黄、护肝、营养等治疗.该文对梅毒感染所致婴儿胆汁淤积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