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超声心动图在评价肥厚性心肌病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图频谱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分析29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收缩期、舒张期厚度,及其比值、峰值运动速度和血流速度等一系列参数。结果 29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有23例室间隔肥厚,呈“毛玻璃样”回声改变,运动幅度减低,23例中3例有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现象,为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20例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中,12例累及左室后壁,11例舒张期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A<1。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实时、直观、准确地记录和测量心肌厚度、左室流出道宽度以及心肌舒缩运动情况,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十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1991年—1994年期间,我们用二维超声心动图(ZDE)诊断出42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分析讨论ZDE对DCM的诊断价值。并将本组检查结果与同期检查冠心病心衰和无心肺疾病组作对照分析,皆在提高对DCM的诊断水平。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①正常对照组:从125名正 相似文献
3.
4.
超声心动图诊断肥厚性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声心动图(简称UCG)对肥厚性心肌病(简称HCM)的诊断具有特殊价值。随着近年来对本病研究的深入,只注重室间隔(IVS)非对称性肥厚已不能使全部病人得到正确诊断。本文对我院1981年~1987年诊断为HCM患者的UCG表现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复习,旨在就超声如何正确诊断本病方面做一初步讨论。 资料及方法 诊断为HCM者共22人,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17~56岁,平均33岁。 采用日本Aloka SSD-110型及美国MK-6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0MHZ。受检者取左侧卧位。2-DE观察IVS及室壁增厚范围, 相似文献
5.
张优仪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9,(2):120-123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的MRI与超声心动图征象,探讨MRI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拟诊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行心脏MRI、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2种检查方法对心肌肥厚程度的测量结果。结果:31例中,均发现心室壁不同程度肥厚。其中,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17例(54.8%),左心室普遍肥厚3例(9.7%),室间隔增厚并累及右心室心尖部2例(6.5%),左心室游离壁局限性肥厚3例(9.7%),心尖肥厚型6例(19.4%),可见典型"黑桃尖"表现。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2例,收缩期二尖瓣前叶向前运动;伴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伴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1例。全部患者均行心肌对比增强扫描,20例(64.5%)肥厚心肌内可见点状、片状心肌中层延迟强化,5例非肥厚心肌内亦可见延迟强化。1例累及右心室心尖部及3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诊断为阴性,室壁厚度测量结果低于MRI(P<0.05)。结论:MRI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具有很高的准确性,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敏感性低;对于临床怀疑肥厚型心肌病,特别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可采用心脏MRI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造影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AHCM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受检者均行心脏超声造影检查,对比两组间超声特征。结果以MRI诊断结果为参照标准,常规超声心动图诊断AHCM的阳性符合率为80. 8%,心脏超声造影的阳性符合率为10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AHCM组在左室心尖部心肌厚度、左室心尖部与后壁心肌厚度比值、左室心肌重量、左房容积、E/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AH-CM组肥厚心肌节段造影平台峰值强度(A)、曲线上升斜率(β)及A×β值与正常对照组左室相应节段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心脏超声造影不仅可以提高AHCM的诊断准确性,且能定量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9.
MRI在儿童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RI在儿童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心肌病患儿33例,其中肥厚型心肌病13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限制型心肌病7例,致心律不齐性右心室发育不良型心肌病3例。MR采用不同序列不屏气扫描,13例肥厚型心肌病中9例选取左心室8个节段进行室壁厚度测量及心肌增厚率计算,并测定左心室收缩功能。对10例扩张型心肌病中7例测定左心室收缩功能。上述2组左心室收缩功能结果与心脏超声(ECHO)结果比较。7例限制型心肌病对其右心室流人道、流出道、心尖、右心房及下腔静脉的MRI表现与心血管造影进行比较。对3例致心律不齐性右心室发育不良型心肌病结合解剖特点、临床特点综合评估,并测量左右心室收缩功能。结果:13例肥厚型心肌病中9例MRI显示基底部游离壁前外侧段心肌增厚率(16%)及心尖部前段心肌增厚率(16%)下降明显,左心室收缩功能略下降,射血分数为57%,心肌质量有所增高(114g/m^2),与ECHO相比,左心室舒张末容量及每搏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55和0.0341)。10例扩张型心肌病中7例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为20.7%,与ECHO比较在每搏量测定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6)。7例限制型心肌病MRI显示右心房明显扩大,上下腔静脉、肝静脉扩张,右心室腔变形,流人道缩短,心尖闭塞,流出道扩张。3例致心律不齐性右心室发育不良型心肌病中显示右心室球形扩张,右心室室壁局部变薄,1例见脂肪浸润,3例左右心室收缩功能均下降。结论:MRI是目前诊断儿童心肌病中较好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其高分辨率可提供儿童心肌病解剖上的信息并能较ECHO提供更为准确的左右心室功能评估。 相似文献
10.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3)
目的评价心脏磁共振在心血管病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自2015年5月~2016年2月成功进行的72例心脏磁共振检查,常规扫描序列包括基于自旋回波的HASTE黑血序列、基于梯度回波的True FISP亮血序列、基于梯度回波的多时相电影序列(True FISP Cine)、心肌首过灌注扫描(Turbo FLASH)、对比剂延迟增强扫描(PSIR Turb FLASH)等。结果心脏磁共振扫描阳性病例66例,阳性率91.7%。阳性病例中包括缺血性心脏病23例,其中单纯心肌缺血,活性心肌尚存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无存活心肌14例,其中合并室壁瘤4例,存在无复流心肌2例,存在附壁血栓6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肥厚型心肌病5例,其中,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1例,伴左室流出道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2例,无流出道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失代偿期8例,代偿期3例。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3例。限制型心肌病1例。瓣膜性心脏病6例。心包炎1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心脏肿瘤4例。主动脉瘤1例。心脏扫描过程中间接发现肺肿瘤(病理证实为腺癌)1例。结论心脏磁共振的"一站式"扫描为心血管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卵巢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超声造影能更好地显示肿瘤内部血流(包括微血管)分布及灌注模式,在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方面准确性有明显提高,有助于早期卵巢癌的检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对膀胱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经膀胱镜或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膀胱疾病超声诊断进行分析。结果:膀胱肿瘤9例,膀胱结石5例,膀胱异物3例,膀胱憩室2例,腺性膀胱炎4例,输尿管囊肿2例,膀胱凝血块3例,超声对膀胱疾病的诊断符合率91%。结论:超声能够发现膀胱形态、膀胱壁、腔内病变以及血液动力改变,并具有无创伤、无痛苦、反复操作的特点,可作为膀胱疾病检查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超声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超声诊断水平的逐渐提高,超声在急诊疾病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价值。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08年5月超声在急诊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和总结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和影像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71岁女性患者,入院前1d生气后突发胸闷、胸痛伴胸骨后烧灼。先后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和左室造影、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和MR扫描。结果急诊心电图示V1~V4导联sT段抬高和T波倒置,1周后出现病理性Q波,1个月后Q波消失:代之为巨大倒置的T波。心肌酶正常或仅轻度升高。急诊左室造影示左室巨大室壁瘤形成,约占左室容积3/4,左室射血分数(LVEF)约30%,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与之对应的冠状动脉病变;1个月后复查造影,示左室室壁瘤明显缩小,左室功能基本恢复,LVEF63.6%。发病1周内心肌核素检查示相应区域灌注和代谢不匹配,提示心肌存活。MRI示左室心尖部巨大室壁瘤形成,但受累节段既无灌注缺损又未见明显延迟强化,提示无坏死心肌。结论极度心理打击发生的短暂性左室心尖球状扩张可称为应激性心肌病。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以及MRI心肌灌注延迟显像能够提示病变区存活心肌,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超声在肉芽肿性乳腺炎(G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1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住院并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GM的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回顾性分析其术前超声检查的声像图表现。结果 34例患者共检出38个病灶,其中,24个(63.2%)病灶为不规则形,14个(36.8%)呈圆形或椭圆形;8个(21.1%)病灶表现为均匀结节型,1个(2.6%)表现为均匀的片状低回声,29个(76.3%)为不均质混合性回声;11个(28.9%)病灶内见小囊状、管状低弱回声或无回声区;所有病灶中仅1个(2.6%)病灶纵横比≥1,其余病灶纵横比均<1;4个(10.5%)病灶内发现点状强回声;21个(55.3%)病灶内见血流信号。结论 GM具有一定的声像图特征,超声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提高其临床及病理过程的认识,对该病的超声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结合心电图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60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两组均接受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健康组比较,观察组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心尖部最大厚度、左心室侧壁中下段最大厚度均增加,E/A、二尖瓣环及侧壁e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尖部心肌显著增厚,心电图出现左心室高电压与左胸前导联ST段下移、巨大倒置T波。结论超声心动图结合心电图对准确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心血管MR(CMR)所获得的心肌参数对于鉴别左心室非填塞性心肌病(LVNC)与其他类型心肌病及对照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LVNC,11例扩张性心肌病,10例肥厚性心肌病,并且与24例正常对照相比较。所有的LVNC病人均符合经典的超声心动图以及其他临床和影像诊断标准。采集稳态自由进动电影序列和延迟钆增强图像。计算全部的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MI)、填塞部分的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MI填塞)、非填塞部分的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MI非填塞)、非填塞部分的左心室心肌质量(LV-MM非填塞)百分比,以及心室容积和功能。采用方差分析和Dunnet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此外,采用对各心室段的小梁形成增加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LV-MMI非填塞和LV-MM非填塞百分比是区分LVNC、健康对照组和其他类型心肌病之间的敏感指标,临界值分别为15g/m2和25%。并且,心底部的小梁形成和非填塞/填塞心肌的比率≥3:1是LVNC的诊断标准。这些标准联合应用可将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提升到100%。所有的LVNC病人均未出现延迟强化。结论心血管MR定量分析的LV-MMI非填塞和LV-MM非填塞百分比和基底段的小梁形成增加能够可靠地诊断LVNC,并可与其他类型的心肌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综合诊断为急性肺栓塞的15例病人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综合分析。结果 经超声心动图检查15例患者,发现右房内血栓1例,肺动脉内血栓1例。15例均有右心负荷过重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的三尖瓣返流,返流速度加快,肺动脉压明显增高。7例发现下肢深静脉内血栓。结论 超声心动图在肺动脉栓塞病人的筛查、评价患者的右心功能及疗效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