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构建鲨鱼纳米抗体噬菌体展示文库,从中筛选出针对幽门螺杆菌关键毒力因子HtrA的鲨鱼纳米抗体。方法 用重组的HtrA蛋白免疫条纹斑竹鲨,从其外周血白细胞(PBLs)和脾脏组织中克隆鲨鱼纳米抗体(VNAR)的编码序列,构建鲨鱼纳米抗体噬菌体展示文库,并从中筛选出抗HtrA的鲨鱼纳米抗体。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鲨鱼纳米抗体进行重组表达并纯化,并用ELISA检测了鲨鱼纳米抗体的亲和力和稳定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针对HtrA的纳米抗体噬菌体展示文库,筛选出了两个鲨鱼纳米抗体(G11和1A5),分别在大肠杆菌BL21(DE3)细胞中表达,纯化后进行进一步鉴定。评价了鲨鱼纳米抗体的亲和力和稳定性,G11和1A5的EC50值分别为21.2 nM和27.3 nM,并且在低pH溶液中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构建了1A5的双价鲨鱼纳米抗体,明显提高了抗原结合活性。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定植于胃黏液层和胃黏膜表面的常见致病菌,全球感染率已超过50%。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临床以抗生素为主的联合疗法为常见。随着抗生素的酸不稳定及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升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不断下降,为药物递送提出了新的挑战。纳米给药系统在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达到靶向、缓控释递药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带来了机遇。本文分析了H. pylori的结构特征与其定植、耐药性的产生之间的联系,并针对H. pylori特征结构,归纳总结了纳米给药系统在幽门螺杆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幽门螺杆菌的治疗研究和制剂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梁景云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5):83-83,8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部分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进行人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A-IgG(Hp-CagA-IgG)抗体检测。结果:在1023名受测者中,检出259例Hp-CagA-IgG抗体阳性,总检出率为25.32%;247例组织病理组中,Hp-CagA-IgG阳性例数为210例,检出率为85.02%;776正常对照组中,HP-CagA-IgG阳性例数为49例,检出率为6.31%。结论:Hp感染与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乃至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曲林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379-380
目的通过对幽门螺杆菌(HP)血清学检测的分析,总结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的临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诊治的108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临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来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结果 78人HP-IgG抗体阳性,阳性率72.2%,正常对照108人,阳性8人,阳性率7%。经统计学检验,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的检测可以准确、安全的检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5.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是肿瘤靶向治疗的热门靶点,本研究开发了3株高特异性针对EpCAM的胞吞型纳米抗体,为基于此靶点的免疫毒素研究提供基础.研究前期对骆驼免疫EpCAM-Fc蛋白,构建了高质量的噬菌体展示纳米抗体文库,运用噬菌体展示技术通过3轮...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也与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发病密切相关,是胃癌发生的重要生物学因子,WHO已将其作为致癌物,许多学者已通过分子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和动物实验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是人类最常见的病原菌,其传染源主要是人类本身,人类普遍易感  相似文献   

7.
张玲  宋梅 《河北医药》1997,19(6):333-335
特种人群幽门螺杆菌抗体分布的研究05008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7医院消化内科张玲孙小兵检验科宋梅呼吸内科孙显忠河北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冷双英刘树贤刘殿武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大会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80%慢性胃病的病因。本文对现役飞行人员(简称空勤)的...  相似文献   

8.
唾液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研究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唾液中抗幽门螺杆菌抗体的价值。方法:在上消化疾病患者中随机选择240例已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并对每位患者在内镜下距幽门3cm处胃窦大、小弯侧取活检4块,分别做快速脲酶试验、Hp选择分离培养和病理组织切片。在胃镜检查1周内留取唾液和抽取静脉血标本。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检测抗幽门螺杆菌抗体、唾液和血液标本,检测的结果通过与上述3种方法检测的结果进行方法学评价,并计算出各自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评价指标,然后对敏感度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做为初筛试验,唾液检测抗幽门螺杆菌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与血液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的敏感度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并具有取样方便简单的优点,因而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与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密切相关。目前,对幽门螺杆菌的鉴定主要根据菌落与革兰染色特征及过氧化氢酶、氧化酶和脲酶试验。由于幽门螺杆菌菌株间表型十分相似,因此采用抗体试验足以从菌种水平对幽门螺杆菌进行鉴定。本研究对抗体介导的细菌玻片凝集法用于快速鉴定幽门螺杆菌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韩然  周力  李丽滨 《贵州医药》2009,33(4):308-310
目的探讨贵阳地区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及其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266例于贵阳医学院附院消化科住院和消化科门诊Hp菌株感染患者.其中男144例,女122例,平均年龄(49.95士17.35)岁,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其CagA抗体。结果266例Hp阳性患者中CagA抗体阳性189例,阳性率为71.05%。最小患者年龄8岁,最大87岁,CagA抗体阳性患者好发于30~69岁。男性患者CagA抗体阳性率为69.44%,女性患者阳性率为72.95%,男女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慢性胃炎(CG)、胃十二指肠溃疡(PU)、胃癌(GC)、食管炎(RE)患者中,Cag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7.544%、73.17%、90.00%、53.3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上述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的患者与CagA阳性Hp菌株感染密切相关,感染的Hp绝大多数为CagA阳性菌株。  相似文献   

11.
清除幽门螺杆菌的药物筛选和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雅青  赵强 《中国药房》1997,8(3):124-125
1概况自从确立了幽门螺杆菌(Hp)在消化性溃疡、胃癌及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中的相关地位后,陆续报道了清除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治愈率和复发率的关系,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及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可能性;突出报道了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多种方法及其可行性和限性。确立了衡量治疗方法优劣的一些基本标准,从而筛选出几种目前比较适合临床运用的、效果较为理想的根除方法。本文从几个侧面作简要概括和介绍。2经典的三联疗法及其基础上的四联疗法1993年由BaggliF等人提出的三联疗法,即胶体秘120mg、qid,灭滴灵250mg、qid,四环素500mg、…  相似文献   

12.
胃幽门螺杆菌抗体定量测定及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幽门螺杆菌抗体定量法测定了187例慢性胃病患者(均经培养和/或病理确诊)的血清特异性幽门螺杆菌(HP)IgG抗体。检出率为75.4%,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100%。该法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培养法,病理HE染色法和尿毒酶试验,有显著差异(P<0.05),而后三者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ELISA-HP抗体定量法具有检出率高,敏感,特异,可靠,经济,简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Hp)是常见的慢性感染致病菌之一,其感染是引起某些临床疾病的危险因素。口腔是除胃以外Hp的另一个储存场所,口腔Hp和胃内Hp具有一定的同源性,而且影响胃内Hp的根除率。本文对口腔Hp和胃Hp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已被确认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是胃癌发生的启动因子之一,Hp中具有产细胞毒素能力者,其相关基因蛋白CagA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的发生有关[1]。我国是Hp感染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且Hp菌株CagA的阳性率高达90%[2],因此了解Hp-CagA的致病机制是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的检测在诊断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门诊、住院患者血清标本,采用胶体金法做血清中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同时做14C呼气试验作为对HpU金标试剂盒的临床考核试验。结果:被验证试剂盒检测结果与未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受检者呼气试验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符合率(85.67%)。结论:尿素酶抗体检测(胶体金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结果更加直观、快速,操作简便,无需专用仪器和设备,另外,还具有价格低廉、患者无痛苦、可单人份检测、也可多人份操作等优点,可用于健康体检、社区门诊或医院床边检验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硬变病人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肝硬变病人血清Hp抗体。结果 275例肝硬变病人血清Hp抗体阳性195例(70.91%),正常对照组135例,血清Hp抗体阳性53例(39.2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且肝功能愈差,Hp抗体阳性率愈高。对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肝硬变病人血清Hp抗体阳性率比较,发现前者高于后者(P<0.01)。结论 肝硬变病人Hp感染率高,在治疗肝硬变时应及时清除Hp。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定植于胃黏膜表面和黏膜层之间的微需氧菌。近年研究发现,Hp是许多胃肠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淋巴瘤等的重要致病因子。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文就近年来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肖菲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4):744-745
澳大利亚学者Barry Marshall和Robin Warren因1983年成功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并发现其与消化性溃疡和慢性活动性胃炎发病相关而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微需氧菌,在pH值6—8时繁殖最为活跃。人类对幽门螺杆菌普遍易感,发达国家感染率为20%-40%,国内为21%~93%。幽门螺杆菌有较强的尿素酶、过氧化氢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蛋白水解酶,对黏膜有破坏作用。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也可发展为胃癌。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幽门杆菌(HP)与早期胃癌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用胃窦炎与两型早期胃癌资料比较深入探讨HP在肠化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