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1例流行性出血热血沉检测结果表明:发热期(9例)、低血压期(2例)、少尿期(11例)、移行阶段(4例)、多尿期(8例)、恢复期(7例)血沉均数值分别为9.2、12、41.5、55、46.8、19.3mm。血沉异常率为58.5%。血沉检测在各病期有非常显著性差别,每两期比较结果,发热期分别与少尿期,移行阶段、多尿期,低血压期分别与少尿期、移行阶段、多尿期,少尿期与恢复期、移行阶段与恢复期的血沉比较均有非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胃泌素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兴才  梁明 《贵州医药》1996,20(6):321-322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45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胃泌素含量,与30例健康人作对照,检测结果表明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胃泌素含量高于健康人群组(t=5.90,P〈0.001)有极显著性差异,此外,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胃泌素的增高与病情有关,病情重,其胃泌素增高明显,反之则较低。  相似文献   

3.
1991年我院对收治的40例流行性出血热(EHF)住院患者进行血糖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本组40例患者中男35例,女5例,年龄20~70岁,平均为41岁。全部患者均无糖尿病史。病型分类:轻型15例,中型16例,重型6例,危重型3例。检测方法与仪器:邻甲苯胺法,722型光栅分光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复杂多变.病初,患者周围血中可发现变异淋巴细胞(异淋)、核左移、幼雅细胞、细胞浆内中毒颗粒及中性粒细胞增加等“类白血病样”反应.而周围血细胞绝大部分来源于骨髓,为了提高EHF的诊断水平,我们对21例EHF发热期患者的骨髓相及周围血相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探讨其对诊断EHF的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即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目前认为是由于病毒侵入机体后大量复制产生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沉着于血管壁等组织,从而导致全身小血管的广泛损害,以肾脏和血小板的损害最为突出和常见.采用F-820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了56例HFRS患者血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血清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福建省立医院张敏林秀芬1林丽婷21.永泰县医院2.福建省人民医院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免疫复合物(IC)参与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发病机理,且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动力学变化与病期关系密切[1...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PLT)减少是诊断流行性出血热(EHF)的重要依据。而EHF患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其分布宽度(PDW)检测的临床意义的报道少见,本文对48名EHF患者进行了MPV、PDW的检测和讨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1996年1月~1996年10月间,在本院住院期间查血清出血热IgG抗体阳性和进行治疗的患者48例。通过其临床表现、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8.
黄湘虎  孙志坚 《江苏医药》1989,15(9):514-516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适当的治疗下,多数患者在发病后3~4周逐渐恢复。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携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宿主(野鼠或家鼠)、流行年度及地区、感染病毒的数量与毒力、就诊的早晚及治疗措施、患者的年龄以及机体的免疫反应强度等方面的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有的较轻,有的很重而出现两个或三个病期重叠,有广泛的多脏器严重损害,病情进展迅猛,成为重型或危重型患者,识别本病危重症候或  相似文献   

9.
1986年4月我们对115例出血热病毒感染者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1980~1982年间患病的30例中仍可检出流行性出血热抗体阳性者27例、阴性3例。27例阳性者中,20例由原有较高滴度(1:1280~80)逐渐下降到1:320~20,5例由较低滴度(1:20~80)逐渐上升到1:80~320,2例维持于原有滴度(1:20、1:320)。在1980~1986年临床确诊的83例EHF患者中检出阳性者72例(87%),抗体水平呈逐年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放射性核素肾图对流行性出血热(EHF)的诊断价值,本研究应用放射性核素肾图检测法对334例EHF患者进行了肾功能动态检测研究。结果显示:肾脏指数(RI值)异常率在不同病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以少尿期异常率为最高。少尿期肾图的RI、tb、C1/2和15分钟残存率的值在不同临床类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临床类型越重,其异常越显著。放射性核素肾图能反映EHF患者肾实质损害的状况,可作为EHF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流行性出血热(EHF)与血尿酸的内在联系,提供急性肾功能不全时的变化规律,我们检测了39例患者的血尿酸,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所选病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符合EHF的诊断及分型标准,并经血清IgM抗体检测阳性所证实。除去以往有痛风、慢性肾病等患者。39例中男32例,  相似文献   

12.
出血热有两大类,一类无肾损综合征,由病毒引起,通过蜱的叮咬使人感染;另一类有肾损综合征,我国发生的大部分属此类,称流行性出血热,本文仅介绍这个类型(下称本病)。本病多发生在低洼、潮湿、多鼠的湖洼地、水网地、草原、森林及山谷、丘陵地带。病原体大多认为是病毒,传染源是鼠类,多认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能由病毒所致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病理基础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性损害,其临床特征为起病急、发热、低血压休克,出血现象以及明显的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14.
临床病例: 廖××,男,25岁。1975年12月7日开始畏寒、发热、头痛、腰痛、乏力,次日曾用柴胡、氢化考的松治疗无效而来院。患者平素体健,无慢性病史。体检:神志清,体温40℃,脉搏110次/分,血压134/76毫米汞柱,面部潮红呈“酒醉貌”,眼结膜充血,轻度水肿,咽部充血,软腭可见数个出血点,皮肤两腋下可见散在出血点,右侧出血点密集呈“搔抓样”,颈软,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肾区无叩击痛,无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3克,白细胞7200,中性67%,淋巴32%,单核1%。尿蛋白微量。住院经过:入院后拟诊出血热,给予维生素乙、丙、路丁、鸭跖草、乳酸钠静滴。第四病日体温40℃,脉搏100次/分,皮肤出血点增多,结膜充血水肿明显,血红蛋白13.5克,白细胞21000,中性  相似文献   

15.
尿中Tamm-Horsfall蛋白(THP)包被细胞是美国学者Abrass首先发现的。临床观察表明,检测该细胞有助于肾实质性疾病的诊断。流行性出血热(EHF)系多脏器受损疾病,以肾脏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评价EHF肾实质损害程度已报道有多种检查指标,但尿中THP包被细胞检测用于EHF尚未见报道。我们采用酶标记抗体染色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组虫媒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过去对此病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以及某些实验结果作出诊断。虽然这些资料可作为诊断EHF的某些条件,但缺少特异性,因此,往往易致误诊误治。近年来,人们在利用免疫学的检验方法作为对该病的实验诊断手段方面有了很快的发展,为研究快速ELISA检测法对EHF疾病的诊断价值,我们采用本院改进的58℃水浴的快速检测方法,并使用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提供的试剂盒,对正常人及门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EHF),WHO定为“肾综合性出血热”。在我省于1980年首次发现以来,已在唐山、保定、石家庄陆续发生。目前已收到多篇有关本病文章,现摘要如下; 丰南县卫生防疫站肖振林等报道:1980年在丰南县侉子庄首次发现并经血清检验确诊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以来,对该庄进行了两年的疫情和鼠类及其感染状况的监测。经调查田野黑线姬鼠和住宅褐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流行性出血热84例,各病期动、静脉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对6例抗休克前后及死亡5例的动、静脉血液流变学的七项指标(包括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红细胞压积、血沉、血浆渗透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动、静脉血液流变学在各病期呈γ=0.6316~0.9999正相关;动脉高于静脉,其差值:在发热期的血浆粘度为0.02,发热与低  相似文献   

19.
对152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补体进行了研究,发现:CH_(50)、ACH_(50)、C_3与BF 水平在发热期即降低,低血压期与少尿期降至最低值,多尿期开始回升,恢复期接近正常。与正常人比较,CH_(50)、ACH_(50)、C_3与重症组之BF 降低尤为明显。本研究提示,本病发病之初即有补体经典与替代途径的活化。C_3值越低,通常BUN 值越高,两者呈负相关,提示补体激活越剧烈则肾损越严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