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甄院士出身于广东开平的一个医学世家。父亲甄兆仁是一名医术高超的牙科医生,长兄嫂也是从事医务工作。在家庭的熏陶下,甄院士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医生。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一年,甄院士也有了新的开始,他顺利地考进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开始走向了自己的理想。1953年,甄院士参加了由著名病理学家梁伯强教授主办的“全国病理高级师资班”学习,这次学习决定了他今后的事业道路。 相似文献
2.
3.
《中国新药杂志》2003,12(1):69-69
池志强 ,男 ,1 92 4年 1 1月出生于浙江黄岩。 1 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系 ,1 95 9年前苏联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研究生毕业 ,获医学副博士学位。 1 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已从事药理研究 48年。曾任国际INRC学会执行委员 ,《生命科学》杂志主编 1 3年 ,现担任名誉主编。池志强研究员是我国著名药理学家 ,2 0世纪 5 0年代从事血吸虫治疗药物及锑剂解毒研究 ,首次采用二巯基丙磺酸钠解锑毒 ,疗效显著。 60年代开始抗辐射损伤防护药研究 ,并找到了动物防护的有效药物。 70年代开始从事强效镇痛剂及阿片受体药理研究 ,建立了国内受体药… 相似文献
4.
5.
他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1956年他毕业于湖南医学院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一直潜心从事研究,始终站在探索一类新药的前沿。他率先开辟了肝脏生化药理研究领域,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个上市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百赛诺(双环醇),并在抗氧化剂和灵芝孢子粉的研究成效卓著。1988年国家人事部授予他“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被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正式会员。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生化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耕陶。 相似文献
6.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每天早晨,人们可以看见一位儒雅而慈祥的长者行进在中国药科大学校园内的林荫道上。虽然他已81岁高龄了,但人们不难想见他沉稳而坚实的步履,不难看到他那双具睿智而炯炯有神的目光。 相似文献
7.
有很多媒体曾让朱晓东谈自己的工作感受,他都是一个回答:"我觉得我们医生的本事太小了,有时候,病人满怀希望而来,我们却毫无办法,无奈地告诉他们‘等着医学发展吧'."每对病人说这么一句话,朱晓东的心就痛一次. 相似文献
8.
他1934年出生于辽宁沈阳,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他做了近20年的儿科临床医生,却中途转行从事中药药理研究,出身西医,却献身中医,始于临床,却归于基础。他参与主持的“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和“双龙方与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心导管移植治疗冠心病的研究”分别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自主或合作研制了冠心Ⅱ号等70种新药(其中活血化瘀新药30种),为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推动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现代化起到带头作用;他创立了我国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他就是我国著名中药药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 相似文献
9.
10.
11.
不久前,一名来自江苏泰兴曾被严重烧伤的患者专程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向92岁高龄的张涤生教授送上了“杏林泰斗,德艺双馨”、“医德高尚,医技精湛”的两块匾额,深切感谢张涤生教授和同事们四年来用大大小小16次手术挽救了他的视力,重塑了他对生活的信心。这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医学奇迹。 相似文献
12.
他从纷飞战火中走来;他曾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中救死扶伤;他从事医教研65年,获各类奖达50多项;他在国内最早从事放射复合烧伤治疗研究;他率先在亚洲建立第一家液氮保存异体皮库;他治疗过上万余例烧伤患者,以LA50,98%的治愈率达居世界领先水平: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军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烧伤领域开拓者之一——盛志勇。 相似文献
13.
孙燕生于河北海边的一个小渔村,他从小立志报国。1956年他在协和医学院毕业并留院工作。1959年调到肿瘤医院(当时称日坛医院),在吴桓兴、金显宅、李冰教授领导支持下与另一位青年医师周际昌一道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肿瘤内科治疗专业,他在这个十分复杂而艰难的学科里开拓、发展并为此付出毕生的精力。几十年来他在开发新抗肿瘤药物、肿瘤综合治疗和扶正中医治疗肿瘤的研究中卓有成就,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他曾和末代皇帝溥仪成为朋友,也曾为西哈努克亲王诊病。孙燕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来人们能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一个爱国者,好医生,好老师”的碑铭。 相似文献
14.
癌症不是绝症——国内著名内科肿瘤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纵论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WHO报告,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每年新发生的癌症病人超过1000万,因癌症死亡的人数超过700万,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2%,我国每年也有100余万人因此失去生命。如果这一趋向得不到改善,预期到2020年每年新发生的病人将达1500万,在发展中国家癌症总数将增加73%,在发达国家增幅为29%。 相似文献
15.
必须重视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专访著名药用植物学家、中国工程院肖培根院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天然药物和天然保健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药用植物市场蓬勃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野生药用植物种类众多、使用历史悠久、利用率很高的国家。药用植物发展现状究竟怎样,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记者为此专访了我国药用植物和中药现代化研究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药用植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教授。 相似文献
16.
为了能救更多的病人,他弃医从药;为了能向祖国有个交待,他不知疲倦地辛勤耕耘.有着那么多的研究成果,他却一个劲儿地说:"我也没做什么事."问他搞科研是不是吃过不少苦,他只是淡淡地说:"还好,还好."张致平就是这么个人,坚毅执著,谦逊平和. 相似文献
17.
他出生在山东蓬莱——一个烟雾缭绕、碧水荡漾的世外桃园。他驰骋科研疆场50载——共完成60余种中草药成分化学研究,发现200余种新成分并完成化学结构测定。他正值疟疾肆虐大江南北之际——从抗疟中草药鹰爪根中发现抗疟有效成分鹰爪甲素,并首次发现过氧键为抗疟有效基团。他参与国家攻关项目“人工麝香”的研究——该项目的投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所领导的课题组对常用中药藁本、灵芝、金银花、连翘等的化学成分以及对番荔枝科植物中抗癌有效成分研究做出重要贡献。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天然药物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德泉。 相似文献
18.
戴尅戎,骨科和骨科生物力学专家,1934年6月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先后在铁道部四局医院、汉口铁路中心医院、上海铁道医学院任住院和主治医师。1975至今在上海交通大学(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任职。1984至1985年在美国Mayo医学中心任客座研究员。现为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及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九院临床医学院院长、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骨与关节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张江医学内植物工程研究所所长。先后担任世界华裔骨科学会会长、亚太人工关节学会会长、国际多学科生物材料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内固定学会(AO)理事、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骨科学会主任委员等20余个学术团体职务。先后担任《医用生物力学》、《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等14本国内、外专业杂志的主编、副主编、编委。2002年经法国外交部与卫生部批准,被授予“地中海大学荣誉博士”称号,2003年被授予上海市卫生界最高奖——医学荣誉奖。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因在人工关节、骨折内固定、骨质疏松症、形状记忆合金制品在骨科临床的应用等众多领域的成就,先后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国家教委一等奖等26项奖励。 相似文献
19.
据统计,2020年全世界癌症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50%,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人数将达到1500万人。我国近20年来癌症发病率上升了69%,死亡率上升了29%,每年癌症新发病例为220万,因癌症死亡人数 相似文献
20.
<正>医者,除患之痛,解患之难。医本仁术,医生这个职业千百年来一直被圣洁与崇高的光环笼罩,对于德技双馨的大医,普通人更是只能仰视而不敢近观。2007年6月底,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这样一条消息:"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日前签署通令,给解放军总医院外科特级教授、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黄志强院士记一等功"。一时间,各方面的赞誉和褒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