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39-42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5日~2018年10月9日我院治疗的250例冠心病患者,通过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鉴定CYP2C19基因型,根据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野生型组和突变型组。通过光比浊法测定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情况。结果 250例患者中,CYP2C19野生型145例(58.00%),突变型105例(42.00%)。野生型组的血小板抑制率(75.96±11.50)%显著高于突变型组(47.13±7.97)%(P0.05)。250例患者中共有59例(23.6%)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其中野生型组13例(8.97%),突变型组46例(4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糖尿病、体质指数是氯吡格雷抵抗的重要影响因素,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否患有糖尿病、体质指数有助于指导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意义及其与脑梗死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病人206例,入院后完善相关病史资料、体格检查、常规入院检验检查,以及CYP2C19基因检测等项目,按照临床症状进展与否,分为脑梗死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据此进一步分析CYP2C19基因检测中的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其在常规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中对于脑梗死病人临床转归的作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病人CYP2C19基因代谢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展组病人PM型比例较高,EM型比例较低。结论:CYP2C19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氯吡格雷治疗后病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3):6-9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2周,根据CYP2C19基因型分析结果,将其分为快代谢组(n=61)、中代谢组(n=121)和慢代谢组(n=28),计算服药前及服药后1 d、5 d各组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并进行分析,并于服药前及服药后7 d、14 d进行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ADL)评分,同时采用多元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因素。结果各组服药后1 d、5 d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均较服药前显著降低(P0.05),但快代谢组服药后1 d、5 d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显著低于中代谢组和慢代谢组(P0.05)。各组服药后7 d、14 d NIHSS评分均较服药前显著降低(P0.05),ADL评分均较服药前升高,但快代谢组服药后7 d、14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中代谢组和慢代谢组(P0.05),ADL评分显著性高于中代谢组和慢代谢组(P0.05)。对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CYP2C19基因多态性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影响氯吡格雷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可影响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其中携带有等位基因*2和/(或)*3对氯吡格雷疗效有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患者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的脑梗死患者200例。根据基因型分为高、中间、弱代谢型三组。统计口服氯吡格雷前、第1天、第6天、第8周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和1年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第1天和第6天,三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强、中间、弱代谢型组,两两比较差异明显,第6天和第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3和6个月,三组NIHSS、AD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高、中间、弱代谢型组,两两比较差异明显。1年内强代谢型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中间和弱代谢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治疗效果与预后有关,其机制可能与代谢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它是一种药物前体,经小肠内吸收和肝脏代谢转化为有活性的代谢物后通过阻断血小板膜P2Y2受体与ADP结合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服用患者都同等受益,近年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多数学者认为参与氯吡格雷代谢的CYP2C19等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密切相关.本文系统综述了氯吡格雷的药物代谢、吸收、转化特点以及近几年国内外在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中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的疗效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YP2C19*2、CYP2C19*3基因多态性与非心源性栓塞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氯吡格雷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非心源性栓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2例,确定患者与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CYP2C 19基因型,分为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及慢代谢型.患者连续服用氯吡格雷75 mg/d,至少7d后,用血栓弹力图仪测定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率.并对其进行至少1年的临床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终点事件,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氯吡格雷疗效和临床预后.结果 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3型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41.59±18.17)%、(38.33±28.92)%及(21.17±15.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3);3型患者氯吡格雷不敏感发生率分别为29.4%、42.9%和6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缺血性卒中发生后1年内,14例患者发生临床事件,其中快代谢型患者8例,中间代谢型6例.不同基因型患者间发生临床事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非心源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CYP2C19基因型尚不能预测氯吡格雷疗效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450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老年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患者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河北省第八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部收治的老年PCI术后患者254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全部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3... 相似文献
9.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6,(5)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服用氯吡格雷产生抵抗的相关性。方法:对96例患者术后服用氯吡格雷,提取全血DNA,采用TaqMan探针法扩增CYP2C19多态性位点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反应性指数PRI,以PRI≥5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CR)。观察CYP2C19基因型与临床危险因素对CR及预后不良事件的影响。结果:22.9%的患者发生CR。弱代谢型组比例为11.45%,CR率最高。CYP2C19*2基因型与2型糖尿病是CR的独立危险因素。弱代谢组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频率最高。结论:CR与CYP2C19*2基因型和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为判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吉林医学》2018,(2)
目的: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服用氯吡格雷的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62例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症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和79例诊断为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服用氯吡格雷前行CYP2C19基因型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检测,服药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复测,根据不同的代谢类型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以上指标的差异。结果:各基因型所占比例:CYP2C19*1/*1为41.84%,CYP2C19*1/*2为36.88%,CYP2C19*1/*3为7.09%,CYP2C19*2/*2为10.64%,CYP2C19*2/*3为3.55%,CYP2C19*3/*3为0%;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之间的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2C19在中国人群中的突变频率较大,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少,无法得出氯吡格雷抵抗与基因型之间的具体关系,还需要增加样本量并综合多因素考虑。 相似文献
12.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4):329-332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LAA)患者服用氯吡格雷短期预后与CYP2C19、PON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对最终入组的96例首发LAA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30 d,后氯吡格雷单药长期治疗,治疗前及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2表示预后好,mRS>2表示预后差;使用非扩增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技术进行基因分型。通过比较各种基因型与mRS评分的相关性,判断患者预后与上述两种基因的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mRS≤2表示预后好,mRS>2表示预后差。结果:治疗前,CYP2C19三种不同基因型与患者m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个月后,CYP2C19三种基因型与mR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携带有CYP2C19 EM型等位基因的患者预后较好(P﹤0.05),即未携带CYP2C19无功能等位基因的患者预后较携带者好。治疗前,PON1(576G>A)三种基因型与患者m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个月后预后改善在三种基因型之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短期预后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个体化用药的影响,为氯吡格雷个体化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选取本院353例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按CYP2C19基因型将其分为快代谢型(extensive metabolizer,EM)、中间代谢型(intermediate metabolizer,IM)、慢代谢型(poor metabolizer,PM)3组;按临床用药调整方案的不同将这353例患者分为A组(增加氯吡格雷用药的剂量)、B组(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西洛他唑等联合用药)、C组(停止使用氯吡格雷,换用替格瑞洛等新药),在3个用药方案不同的分组中对CYP2C19基因型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将理论上基因型结果所对应的用药方案与临床基因检测前后用药方案进行比较,若基因检测后用药方案按照理论上的用药方案进行调整,就认为两者是符合的,再计算两者的符合率,验证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对氯吡格雷个体化用药的临床指导意义。结果:353例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中EM占43.91%,IM占42.78%,PM占13.31%。IM中改变用药方案的占25.83%,其中A组占41.03%,B组占48.71%,C组占10.26%;PM中改变用药方案的占48.94%,其中A组占26.09%,B组占30.43%,C组占43.48%;IM患者以增加氯吡格雷剂量和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西洛他唑等联合用药这两种用药方案为主;PM患者以换用替格瑞洛等新药为主。结论:携带有CYP2C19突变型基因的患者,对氯吡格雷有不同程度的抵抗作用,临床在使用氯吡格雷前应先参考CYP2C19基因型。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对氯吡格雷个体化用药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服用氯吡格雷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1采用荧光法对1 264例行PCI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2从1 264例患者中随机选择资料完整的132例患者,并按照基因型进行分组,比较平均血小板聚集率降低情况、氯吡格雷抵抗和随访12 mon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再发生情况。〔结果〕1入选检测患者的各基因型分布为快代谢基因型(*1/*1)占总例数41.85%、中间代谢基因型(*1/*2、*1/*3)占总例数46.60%、慢代谢基因型(*2/*2、*2/*3、*3/*3)占总例数11.55%;2经氯吡格雷治疗后,正常代谢组(快代谢基因型)出现氯吡格雷抵抗率14.04%,明显低于弱代谢组(中间代谢基因型和慢代谢基因型)的52.00%,P<0.05;正常代谢组平均血小板聚集降低率(17.65±9.29)%,明显高于弱代谢组(14.16±12.75)%,P<0.05;正常代谢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2.28%,明显少于弱代谢组的45.33%,P<0.05。〔结论〕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治疗PCI术后患者疗效具有直接影响,应根据患者基因型指导PCI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肝脏细胞色素氧化酶CYP2C19、CYP3A4的基因多态性,并观察不同基因多态性患者予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以明确CYP2C19、CYP3A4基因多态性对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5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分别检测CYP2C19、CYP3A4基因多态性及幽门螺杆菌(Hp),予奥美拉唑治疗及根治Hp治疗,观察治疗后腹痛缓解情况,并复查胃镜,观察溃疡缩小情况。结果在65例患者中,CYP2C19t3基因野生型为43例(66.15%),突变型为12例(18.46%),杂合型为10例(15.38%),CYP3A4*18未见基因多态性。CYP2C19*3突变型腹痛缓解时间短于野生型及杂合型(P〈0.01)。治疗后2周CYP2C19*3突变型患者溃疡缩小率大于野生型及杂合型(P〈0.01),但治疗后4周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观察病例中可见CYP2C19基因多态性,未见CYP3A4基因多态性,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疑难病杂志》2019,(8)
目的分析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氯吡格雷治疗患者血小板功能、炎性反应及病情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接受PCI及术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04例作为研究对象,测定CYP2C19基因~*2和~*3等位基因缺失并进行分组,CYP2C19~*1/~*1为野生型(93例),CYP2C19~*1/~*2和CYP2C19~*1/~*3为杂合突变型(57例),CYP2C19~*2/~*2、CYP2C19~*2/~*3、CYP2C19~*3/~*3纯合突变型(54例)。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300 mg负荷24 h后,评价血小板抑制率及氯吡格雷抵抗率;治疗30 d后,测定血小板功能指标及炎性反应指标;治疗后1年内,随访严重心脏事件。结果治疗30 d后,杂合突变型、纯合突变型患者CD62P、CD63、PAC-1、C反应蛋白(CRP)、CD40配体(CD40L)、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8(IL-8)、血栓形成速度(A)、最大振幅(MA)水平均高于野生型患者(F/P=78.971/0.000 70.594/0.000,50.581/0.000、22.413/0.000、46.681/0.000、37.623/0.000、13.007/0.000、3.557/0.000、21.394/0.000),凝血反应时间(R)、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短于野生型患者(F/P=13.428/0.000、9.669/0.000),且纯合突变型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较杂合突变型更为显著。杂合突变型、纯合突变型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低于野生型患者(F/P=4.742/0.000),氯吡格雷抵抗率、治疗1年内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高于野生型患者(χ~2=10.901、6.700,P<0.05)。结论 CYP2C19基因~*2和~*3等位基因突变能够加重血小板抵抗、促进血小板聚集、激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