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采用放射火箭电泳自显影法,测定了98例经病理证实的HCC和181例其他疾病患者血浆异常凝血酶原含量。在98例HCC中,68例该值≥250 μg/L,阳性率为69.4%,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异常凝血酶原与AFP含量无明显相关(r-0.317)。AFP低浓度和阴性HCC的异常凝血酶原阳性率分别为68.8%和65.5%。两个指标联合检测,可使HCC和小肝癌的检出率分别提高到84.7%和84.2%。结果表明;血浆异常凝血酶原测定具有辅助AFP诊断HCC的临床价值,对HCC与慢性肝病及良性肝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亦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联合异常凝血酶原(abnormal prothrombin,APT)诊断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PLC)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于本院接受诊断的肝病患者200例,其中PLC患者1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L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佳木斯中医医院收治的1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PLC患者48例,纳入PLC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48例,纳入HBV组,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48例,纳入HCV组,肝硬化(LC)患者48例,纳入LC组,另选取同期52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比较四组AFP、PIVKA-Ⅱ水平,不同病理特征PLC患者血清AFP、PIVKA-Ⅱ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AFP、PIVKA-Ⅱ单项及联合检测在PLC诊断中的价值。结果:PLC组AFP、PIVKA-Ⅱ水平高于健康组、HBV组、LC组、HC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直径、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PLC患者血清AFP、PIVKA-Ⅱ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结节PLC患者血清AFP、PIVKA-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AFP、P...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锯鳞蝰蛇毒生化测定法测定53例原发性肝癌(PHC)、36例良性肝病、7例转移性肝癌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异常凝血酶原(APT)。结果显示:PHC患者血浆APT含量为161.66±66.61,与良性肝病组的APT含量84.64±34.69和对照组的65.73±31.3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以血浆APT≥120%作为PHC的阳性标准,APT诊断PHC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83.02%、88.89%、85.39%,高于同时测定的甲胎蛋白、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和α-L岩藻糖甙酶,提示APT用于PHC的诊断优于其它标志物。36例良性肝病中的28例肝硬化中有4例APT阳性,阳性率12.49%,用维生素K_1后均降至正常,而PHC用维生素K_1后APT无明显变化。在AFP阴性PHC中APT的阳性率为80.00%(16/20)。APT与AFP联合检测阳性年提高到93.59%,PHC手术切除后血浆APT水平降至正常。上述结果提示:APT对PHC诊断和鉴别诊断是一个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尤其有利于AFP阴性及AFP低密度PHC的诊断,并有助于疗效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与意义。方法:选择收治的11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B两组,其中A组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B组非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硬化19例、继发性肝癌17、肝良性肿瘤14例)50例。分别采用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obas e601全自动分析仪对两组患者血清标本进行PIVKA-Ⅱ、甲胎蛋白(AFP)异质体浓度检测。比较分析两组PIVKA-Ⅱ与AFP作为肝癌标志物检测的敏感度与特异性的差异。结果:A组PIVKA-Ⅱ与AFP浓度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P<0.05)。AFP敏感性66.5%,特异性90.2%;PIVKA-Ⅱ敏感性79.3%,特异性91.4%,PIVKA-Ⅱ优于AFP。同时采用PIVKA-Ⅱ与AFP的联合监测价值优于单独监测。结论:PIVKA-Ⅱ作为原发性肝癌患者标志物诊断,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优于AFP,可将其作为原发性肝癌血清标志物。同时通过与AFP的联合检测,对肝癌患者的早期诊断与疗效判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甲胎蛋白(AFP)是目前公认的最特异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标记物。但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问题。因此,寻找与AFP无关的新的肝癌标记物,是肿瘤工作者的迫切任务。为了探讨血浆异常凝血酶原对HCC的诊断阶值,我们开展了下列研究: 一、采用钡吸附、分段盐析、DEAE纤维素及硫酸葡聚糖亲和层析法从人血浆中提纯凝血酶原,并制备高效价、高特异性的无抗凝血酶原抗血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异常凝血酶原(abnormal prothrombin,APT)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PHC患者60例作为肝癌组,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健康成人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凝血酶原-ECV一步法检测APT,采用化学免疫发光的方法检测甲种胎儿球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在肝癌组内对比APT与AFP的阳性检出率,并对比2组APT检测水平.结果 肝癌组APT检测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癌组内APT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AFP(P<0.01).结论 PHC患者APT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可用于PHC的筛查;在PHC患者中APT阳性率检出率显著高于AFP,对于AFP浓度较低或表现为阴性的PHC患者,APT可作为较为敏感的生化指标应用于PHC诊断.在临床应用中若能将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应用RIA法测定血浆异常凝血酶原(DOP)531例,其中肝癌(HOG)285例、肝硬化88例、慢迁肝20例,健康成人138例。结果:(1)从累计分布可见91.4%的非癌者DGP含量在200ng/ml以下,61.75%HCC在此值以上。HGO的DOP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均<0.01),(2)以DCP的四种界值计算出拟诊HCC较合理的标准,即DCP≥200ng/ml为阳性,<163ng/ml为阴性,163-199ng/ml为可疑;(3)DCP≥200ng/ml的诊断指数、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阳性结果价值分别为0.5389±0.0336、62.11%,91.87%、8.13%,89.85%。说明DCP≥200ng/ml是一可靠而有诊断意义的界值;(4)HOC≤5cm的DOP阳性率为57.41%,≥10cm为84%,DCP含量为瘤体大小、病变进展有一致关系;(5)DOP与αFP互相补充可使总阳性率提高达80.35%。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死亡率高[1]。肝细胞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明确,起病隐匿,病情发展迅速,早期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2]。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是指由于维生素K缺乏或者由于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而产生的异常蛋白质。PIVKA-Ⅱ是凝血Ⅱ因子(凝血酶原)的PIVKA体,因此也被称为异常凝血酶原。  相似文献   

11.
陈华  梁宁  周宇 《中国热带医学》2009,9(6):1068-1069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唾液酸(SA)在原发性肝癌(PHC)中的活性水平并与甲胎蛋白(AVP)进行比较,评价SA对PH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原发性肝癌43例、肝硬化22例、慢性肝炎20例和急性肝炎21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同时采用酶速率法测定SA的活性水平;采用免疫放射分析固相双位点夹心法测定AFP。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HC患者血清SA、AF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其它肝病组(P〈0.05);在PHC患者中,SA、AFP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53.5%和72.1%,两项联合检测阳性率则可提高至86%,高于SA或AFP的单项检测。结论血清SA检测对PHC患者的确诊具有重要的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异常凝血酶原(DCP)的生成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或摄入双香豆素类维生素K拮抗剂-Ⅱ,抑制了肝细胞微粒体内维生素K依赖性羧化酶的活性,致使凝血酶原前体肽链氨基端的10个r位谷氨酸残基羧化障碍或羧化不全所致.由于上述差异,DCP不被生理性激活剂所激活,不为钡盐类吸附剂所吸收,不与Ca?及磷脂结合,因此缺乏凝血酶原的生理活性.DCP测定是估计维生  相似文献   

13.
血清AFU和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尹琍  赵宗豪 《安徽医学》2010,31(3):211-212
目的探讨血清a-L-岩藻糖苷酶(AFU)和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60例原发性肝癌和30例肝炎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AFU和AFP浓度。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U和AFP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联合检测的敏感性比单项检测高。结论联合检测血清中的AFU和AFP可提高PHC的诊断灵敏度。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血清a-L-岩藻糖苷酶(AFU)和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65例原发性肝癌和30例正常体检者血清AFU和AFP同步测定并进行对照. 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U和AFP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01);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均比单项检测高. 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中的AFU和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血清a-L-岩藻糖苷酶(AFU)和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5例原发性肝癌和30例正常体检者血清AFU和AFP同步测定并进行对照。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U和AFP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均比单项检测高。结论联合检测血清中的AFU和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a-L-岩藻糖苷酶(AFU)和γ-谷氨酰转移酶(GGT)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arcinoma,PH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P、AFU和GGT进行联合检测并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AFU和GGT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均比单项检测高。结论联合检测血清中的AFP、AFU和GGT可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87例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PLC)病人和332例对照组的血清铁蛋白(SF)水平.结果表明,SF在PLC时明显增高,以SF≥200ng/ml为铁蛋白阳性,SF的阳性率为42.53%,真阴性率为94.07%,诊断准确性为73.87%.在AFP阴性的PLC病人中,SF阳性率为57.1%.因此,SF对PLC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有助于对AFP阴性PLC的诊断.AFP和SF联合诊断的阳性率为89.66%.逐步回归分析提示,PLC时,SF水平与癌组织中铁蛋白含量及癌旁肝组织铁染色程度有关.本文认为,PLC时,SF升高的原因是综合的、复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