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降糖药物的用药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1 280例,观察统计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包括诊断、书写不规范,药物数量、剂量、联用的不合理性等)及安全性、用药频度(DDDS)等。结果纳入的1 280例患者常用降糖药总金额为41.79万元,按照用药频度排序分别为阿卡波糖(DDDS=43 002.33)、盐酸二甲双胍(DDDS=21 437.50)、瑞格列奈(DDDS=1 908.67)、格列美脲(DDDS=1 348.50)、格列齐特(DDDS=954.50)、格列吡嗪(DDDS=99.67)。纳入的1 280例患者的用药处方中,合理1 190例,合理率为92.97%,不合理90例,不合理率为7.03%。处方中药物数量、剂量、联用、用法不合理率分别为0.47%、0.79%、0.31%、3.75%,书写不规范22例(1.72%)。不良反应总发生129例(10.08%),按照发生率的高低顺序依次为胃肠道反应(8.05%)、低血糖(4.45%)、便秘(4.22%)、头晕乏力(2.66%)、贫血(0.39%)、乳酸性酸中毒(0.16%)。结论我院T2DM患者降糖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好,以二甲双胍及阿卡波糖类药物最常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药物处方仍存在一定的书写不规范、用法不合理及药物剂量问题,需要加强对以上问题的关注和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异常是慢性高血糖,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将血糖控制到接近正常水平,其目的是防止和延缓慢性并发症。口服降糖药物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和应用最多的降糖治疗药物,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是治疗糖尿病的最基本问题之一。 一、口服降糖药的分类、特点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某医院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1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在调查的126份病历中,口服降糖药中阿卡波糖使用频率最高;胰岛素制剂中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类似物的使用频率最高。且2型糖尿病常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口服降糖药联用或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制剂联用,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急、慢性并发症的危险。结论应根据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选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制剂,并注重药物的联合使用原则,促进降糖药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院收治的 1 46例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后尿蛋白定量变化作一分析 ,以观察 2型糖尿病肾病时应用不同降糖药物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对尿蛋白的影响。临床资料1 诊断标准 本组 1 46例患者均符合 WHO关于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并有尿蛋白定量 >1 0 0 0 mg/2 4 h,除外其他因素所致的蛋白尿。年龄及病程 :1 46例患者中男 86例 ,女 6 0例 ,年龄 5 8.78± 1 0 .73岁 (3 2至 82岁 ) ,糖尿病病程 8.2 97±5 .41 4年 (3 d至 3 2年 )。血糖 :血腹血糖 <1 1 .1 mmol/L而餐后血糖 >1 1 .1 mmol/L者 1 7例 ,空腹血糖 >1 1 .1 …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子。故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且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及其住院率增加,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升高。因此,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降糖药物的选择是临床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磺脲类、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及胰岛素。临床上针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的降糖药物需进一步研究,以期发现更为安全的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双胍类降糖药物用于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的方式与价值。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均予以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联合磺脲类药物降糖,治疗组联合瑞格列奈降糖,对比两组血糖控制效果及症状体征、代谢指标变化。结果两组均在用药后收到满意的降糖效果,随着用药的持续血糖下降(P0.05),其中,治疗组治疗3周、6周、12周空腹血糖(FBG)水平(8.03±0.35)mmol/L、(7.88±0.36)mmol/L、(6.72±0.19)mmol/L,餐后2 h血糖(PBG)水平(12.80±0.42)mmol/L、(9.14±0.36)mmol/L、(8.68±0.33)mmol/L,治疗组治疗3周后FBG、治疗组治疗6周后PBG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 A1c)(7.27±0.31)%,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控制36例(90.0%),对照组临床控制21例(52.5%),治疗组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低血糖等副作用,对照组3例腹泻,持续用药自行恢复,治疗组1例轻度转氨酶水平上升,自行恢复(P0.05)。结论双胍类药物的使用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联合瑞格列奈使用更利于稳定血糖、调节代谢紊乱、提升病情控制率。  相似文献   

7.
口服降糖药物联合应用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马来酸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对 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开放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 86例 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 4 5例 ,口服马来酸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 ;对照组 4 1例 ,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空腹和餐后血糖、HbA1c、血清胰岛素、C肽水平、血压和血脂。结果 研究组能使空腹和餐后血糖、HbA1c、血清胰岛素、C肽、收缩压、舒张压和甘油三酯水平明显下降 ,在改善空腹和餐后血糖、降低血清胰岛素、C肽方面 ,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马来酸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可明显降低血糖 ,改善胰岛素抵抗 ,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 ,使胰岛 β细胞功能得到部分改善  相似文献   

8.
白桦  许玫  韩梅  刘聪 《中原医刊》2011,(5):53-54
目的2型糖尿病不同病程阶段使用的降糖药物不同,探讨随着胰岛p细胞功能下降,降糖药物用量是否应持续增加。方法收集12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每5年为一个阶段分成四组,统计每纽降糖药物用量,分析病程对降糖药物用量的影响。结果病程10年以下者口服降糖药物用量最大,病程5年以下者二甲双胍用量最大。病程10年以上者胰岛素用量明显增多,但病程继续延长,降糖药物用量无需增加。结论对病程10年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需要的降糖药物不会继续增长,应警惕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DM)占全部糖尿病的90%以上,其中少部分(约15%)在早期阶段通过饮食、运动和减轻体重等疗法可以控制病情,随着病程的进展,为使血糖控制达标,绝大多数病人需要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临床上常用于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主要以磺脲类和双胍类为主,近年,不少新药亦应用临床.应用磺脲类药物,每年均有5%~10%的继发性失效,二甲双胍虽然产生乳酸酸中毒的可能性小,但这种潜在的危险限制了它在肝、肾功能受损及心衰病人中的应用,许多糖尿病工作者,力图寻找其它有关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口服降糖药物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药物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双胍类药物主要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吸收。由于不同种类口服降糖药作用的环节不同,常常需要口服药物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
姜鹏 《中外医疗》2011,30(17):185-185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占患者总数的90%以上,其是多基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疾病。目前所统计的患者资料表明,其主要发病于35~40岁之间。如何进行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理、制订科学的降糖方案对避免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减少2型糖尿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方案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近年来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及趋势。方法选取武汉某三级甲等医院确诊的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810例,将患者用药方案分为4组,分析各组患者用药前后血糖水平以及近几年来各种降糖药物使用趋势。结果用药后各组患者血糖水平明显改善,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以及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联合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的治疗方案近几年来应用逐渐增多。结论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以及三餐前短效胰岛素联合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方案,逐渐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杨光燃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8):2245-2250
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常见病因。近年来多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动蛋白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降糖药物除降糖作用之外,部分还具有肾脏保护作用,其中钠-葡萄糖共转动蛋白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已被相关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推荐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肾病、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提供了新选择。本文结合最新指南及临床试验总结、分析了新型降糖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脏获益,以期为临床更好地应用新型降糖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相关的危险因素;评价β2微球蛋白与微量白蛋白尿诊断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方法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尿蛋白定量将8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B组)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C组),对其临床及生化指标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① C组或B组与A组间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年龄、病程、并发症及肾功能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②与DN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收缩压、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病程;③β2微球蛋白(β2MG)与UAER及肾功能指标相关性良好. 结论高血压、高C肽水平、血糖控制不良及病程是DN发病的危险因素;β2微球蛋白可作为DN早期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北京市2型糖尿病肾病患病状况及危险因素,为控制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市从1994年10月13日~2000年12月14日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国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调查课题组统一制定的调查问卷,具体调查内容包括入选患者的基本情况、相关病史资料、各种代谢指标以及入选患者糖尿病肾病并发症及相关大血管疾病的诊断情况等。最终保留911人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糖尿病肾病发生率为35.7%;在各种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中,早期肾病的发生率最高,为17%(男性患者的发生率为17.3%,女性患者的发生率为16.7%);临床肾病的发生率为13.6%(男性患者的发生率为15.7%,女性患者的发生率为11.6%);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4.1%(男性患者的发生率3.5%,女性患者的发生率为4.7%)。尿毒症的发生率1.0%(男性患者的发生率0.5%,女性患者的发生率1.6%)。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糖尿病病程、入院时的年龄、血糖、血压、血脂、吸烟等密切相关。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现糖尿病要进行强化治疗,同时加强糖尿病宣传教育,改变生活方式,以长期稳定控制血糖,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样本的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肾病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意见。2方法:问卷式调查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家族史,测定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心率功率谱、24hHbA1、血、血脂及尿白蛋白排泄cNO率()等,将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对照组和糖尿病肾病组,比较两组间各因素的差异,分析各因素与的关系。UAERUAER结果:糖尿病肾病组平均血压、病程、高血压家族史、胆固醇()较糖尿病对照组显著增加,及自主神经功能24hTCNO(,)显著低于对照组(PHVPVVP<),且血压、病程、、、、均与密切相关0.05NOPHVPVVTCUAER(P<;多元逐0.05)步回归分析显示血压、病程、自主神经功能是作用于的主要因素。UAER结论:糖尿病肾病是长期代谢紊乱、血压升高和血液流变学异常、自主神经病变及遗传易感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病程长、血压升高、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更易出现糖尿病肾脏损害,因此应早期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北京市2型糖尿病肾病患病状况及危险因素,为控制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从1994年10月13日—2000年12月14日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国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调查课题组统一制定的调查问卷,具体调查内容包括入选患者的基本情况、相关病史资料、各种代谢指标以及入选患者糖尿病肾腐并发症及相关大血管疾病的诊断情况等。最终保留911人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糖尿病肾病发生率为35.7%;在各种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中,早期肾病的发生率最高,为17%(男性患者的发生率为17.3%,女性患者的发生率为16.7%);临床肾病的发生率为13.6%(男性患者的发生率为15.7%,女性患者的发生率为11.6%);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4.1%(男性患者的发生率3.5%,女性患者的发生率为4.7%)。尿毒症的发生率1.0%(男性患者的发生率0.5%,女性患者的发生率1.6%)。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糖尿病病程、入院时的年龄、血糖、血压、血脂、吸烟等密切相关。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现糖尿病要进行强化治疗,同时加强糖尿病宣传教育,改变生活方式,以长期稳定控制血糖,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日服降糖药物都已经通过了大量临床验证,肝肾功能无损伤的患者在常规用药范围内服用,一般不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但是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糖尿病患者需1~2个月检查1次血象和肝肾功能,一旦出现问题就要及时停药并进行保肝治疗,改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同时,为了更好地达到用药效果,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最好采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物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