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又是针灸临床合理选穴配方以提高疗效的关键。但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质疑经穴存在特异性,这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使经穴特异性研究成为针刺镇痛之后被国际认同的又一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的资助下,通过采用多学科研究手段,初步证实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总结出经穴效应具有相对性、循经性、持续性和条件性的特点,并初步探索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对目前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对照组设计、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研究载体选择和经穴特异性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围绕其基本规律、科学基础和关键影响因素等继续深入,并同时充分吸纳交叉学科技术、整合国际优势资源,以期全面系统地阐释经穴特异性理论。 相似文献
2.
3.
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针灸的疗效是以非特异性的方法刺激主治特异的穴位来实现的。经穴的特异性是指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经穴及其周围的非经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主要体现在经穴与非经穴效应的差异、同一经脉不同腧穴效应的差 相似文献
4.
5.
慢性HBV感染患者抗原特异性CTL的肝损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原表位特异性CTL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4个HBV抗原表位肽四聚体对外周血中抗原特异性CTL进行检测[HBV抗原表位肽分别为HBcAg18-27,序列为FLPSDFFPSV(C18),HBsAg183~191,序列为WLSLLVPFV(E183),HBeAg335-343,序列FLLTRILTI(E335),多聚酶P的575~583序列为FLLSLGIHL(P1575)],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炎发作时病毒抗原表位特异性CTL出现频率,分析抗原表位特异性CTL频率与血清ALT水平的相关关系,分析各组间抗原表位特异性CTL频率的差异。结果36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抗原表位特异性CTL检测阳性33例(92%),HBeAg183~191表位特异性CTL频率高于其他3个(P〈0.05)。统计分析抗原表位特异性CTL频率血清ALT水平相关性不显著;分组对比发现血清ALT升高5-10倍组多个抗原表位特异性CTL水平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中存在抗原表位特异性CTL,但特异性CTL的存在并不能代表保护性免疫。认为抗原表位特异性CTL在肝炎发作过程中具有肝组织损害作用,肝损伤作用可能比较轻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慢性HBV感染者HBV准种特性.方法 选择5例维吾尔族慢性HBV感染者(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与未治疗)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HBV RT区为研究靶区.采用克隆-测序方法进行准种研究.使用BioEdit 和NCBI-BLAST工具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探讨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 治疗的患者(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7.
经穴特异性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经穴具有相对特异性.但随着针灸研究的深入推进,以及研究方法的加速更新,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穴特异性受到了国际、国内研究者的多方质疑与挑战.因此,经穴特异性的研究已经被列入《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成为未来较长时期需要深入研究的针灸学科重大课题.为此,我们提出纵向、横向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以期为经穴特异性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经穴特异性是针灸取效的关键和针灸学传承和发展的基础。目前对经穴特异性的研究,多集中在组织结构、生物物理、反映病理、疗效等方面,学者们试图通过寻找经穴与非穴或另一经穴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来阐述经穴特异性的存在。由于针灸学自身的特点,经穴特异性始终没有能用现代科研方法很好的再现,这为针灸学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成为被科 相似文献
9.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8,(6)
目的:研究大鼠后肢太阴脾经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穴区与非经非穴区深面显微形态及胶原纤维的含量。方法:选取10只清洁级SD大鼠,分别对三阴交、阴陵泉、血海进行穴区体表定位。水合氯醛腹腔注射将大鼠麻醉,用10%中性多聚甲醛经升主动脉进行灌注固定直至大鼠四肢僵硬后选取穴区深部组织及非经非穴区深部组织,将深部组织置于4%甲醛溶液中固定。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后切片,HE染色及Masson三色改良染色,镜下观察穴区深部组织结构、胶原纤维形态与量的变化。结果: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穴区HE染色观察后穴区深部形态学无明显差异,Masson三色改良染色发现穴区结缔组织较非穴区结缔组织所占比值较大(P0. 01),三阴交穴区的结缔组织百分比含量比阴陵泉和血海区的结缔组织含量大(P0. 01)。结论:大鼠后肢太阴脾经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穴区有神经血管束或富含神经血管的结缔组织穿行,且三阴交穴区周围筋膜结缔组织含量较阴陵泉、血海穴区更为丰厚。 相似文献
10.
11.
12.
背景与目的:由于考虑到常规肝活检后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性,对急性乙型肝炎病毒(H BV)感染者的肝内病毒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特点尚无明确研究。该研究旨在应用细针抽吸活组织检查(FNAB)法对急性H BV感染者肝脏内的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反应进行分析。方法:对H LA-A2阳性的急性H BV感染者分别于初次接诊时、H BsA g血清转换时、H BsAg血清转换3个月后进行FNA B。在FNA B抽吸出的细胞和外周血(PB)中应用H LA-A2四聚体识别H BV特异性CD8+T细胞。结果:在初诊时,肝内CD8+T细胞的存在与肝脏损伤的程度具有相关性。在每次FNAB后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定量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探讨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水平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和病毒复制状态的关系.[方法]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HLA-A2限制的HBcAg抗原表位肽-五聚体复合体及CD8单克隆抗体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同时检测患者的肝功能和定量分析HBV DNA.[结果]32例HLA-A2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均可检测到H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五聚体阳性细胞占CD8阳性细胞的比例为1.3%±1.1%,统计分析抗原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频率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相关性不显著(r=0.163,P=0.163).分组对比发现病毒载量低者(HBV DNA定量<105拷贝/mL)抗原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水平(1.96%±1.26%)高于病毒载量高者(0.82%±0.52%,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存在抗原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可能与控制HBV的复制有关,但主要肝损害并非直接由抗原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引起.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寻找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的miRNA,并在体内验证找到的miRNA的功能,从而为阻断乙肝进一步发展提供新方法。方法利用miRNA芯片分析3对正常肝脏组织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织的miRNA,寻找两者之间差异表达的miRNA。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RT-PCR)在更多的组织标本中验证差异表达,确定有意义的miRNA。在鼠病毒性肝炎模型中通过静脉注射有意义的miRNA或anti-miRNA进行干预,同时刺激向肝癌方向转变,观察其病毒复制情况。结果与正常肝脏组织相比,慢性HBV病毒感染组织中表达上调的miRNA有8个,表达下调的miRNA有16个。miR-14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降低(P=0.0029);miR-520d-5p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提高(P=0.0320)。结论 miRNA在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功能的失调可能导致其最后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并且可以影响乙型肝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经穴特异性研究是针灸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国内外此方向相关性研究已取得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红外线热成像技术是一项高新无损的医学影像技术,具有非接触、无创伤、无痛苦、简便快捷之优点,可与超声、MRI等技术形成互补手段。该文旨在分析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在观察人体经穴与非经穴红外线热成像差异、不同经脉经穴的红外线热成像差异、同一经脉不同经穴红外线热成像差异,论述经穴特异性在热学特性上的具体差异,为今后经穴特异性相关性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区,乙型肝炎的感染和发病率为世界之最。据统计我国HBV人群总感染率达60%,现已有慢性肝病患者约3000万人,约10%~30%可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90%与病毒性肝炎有关。慢性乙型肝炎至今无特效疗法,其重型化发生频率及病死率高。故寻求一种有效的抗HBV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区,乙型肝炎的感染和发病率为世界之最.据统计我国HBV人群总感染率达60%,现已有慢性肝病患者约3000万人,约10%~30%可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90%与病毒性肝炎有关.慢性乙型肝炎至今无特效疗法,其重型化发生频率及病死率高.故寻求一种有效的抗HBV药物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拉米夫定(Lamivudine)已被证实具有显著的抑制HBV复制作用,从而为抗HBV治疗开辟了一条令人鼓舞的途径.本文就治疗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合并感染的患者肝损害的血清学改变特点。方法收集225例慢性肝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乙、丙肝病毒合并感染引起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穿病理标本;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肝功能、血清HBVDNA、HBV血清标志物、血清HCVRNA,抗-HCV。所有肝活检标本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做苏木素-伊红染色,进行肝炎分级分期,HBsAg、HBcAg免疫组化,HBVDNA、HCVR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①重度慢性肝炎患者:HBV/HCV合并感染的患者(B加C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水平与HCV单独感染(C组)患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比HBV单独感染的患者(B组)低(P<0.05)。②非重度慢性肝炎患者:三组的血清学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C组与B加C组患者的发病年龄相似(P>0.05),但明显大于B组患者(P<0.01)。④单独感染组发病的病程长短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比合并感染组长,与单纯感染组相比,合并感染组发展为重肝的时间要短(P<0.01)。结论在重度慢性肝炎的患者中,肝功能损害的血清学指标(AST、ALT、TB、DB)不能很好地反映肝内损害严重度。与单纯感染组相比,HBV与HCV合并感染组发展为重度肝炎的时间要短。 相似文献
20.
肝纤维组织增生,即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导致的共同病理变化。引起肝纤维化的因素很多,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血吸虫病及药物性肝损伤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坏死及肝纤维增生本是自然修复过程,但纤维增生到一定程度即引起中央静脉区和汇管区出现纤维间隔,肝脏正常结构遭到破坏,进而形成假小叶,病情即由肝纤维化进展为肝硬化。可见,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早期阶段。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对预防肝硬化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