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清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与慢性肝炎分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肝炎患者多存在肝纤维化。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是肝细胞间质成份,其代谢与肝纤维化有关。我们对照肝脏病理组织纤维化程度观察慢性肝炎血清LN、C-Ⅳ的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4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478例各型肝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和Ⅲ型前胶原(PCⅢ)指标进行了联合检测。结果:HA、Ⅳ-C和PCⅢ3项指标在慢性肝炎轻度、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中度、重度和重型肝炎之间依次升高,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重型肝炎组HA、PCⅢ和Ⅳ-C显著高于原发性肝癌(HCC)组和肝炎肝硬变(HLC)组(P<0.05)。而LN在对照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中度和重度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各组间P<0.05),在重型肝炎组、HLN组和HCC组LN水平则显著高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中、重度组(P<0.01),说明LN可作为区分慢性肝炎和肝硬变的辅助指标之一。4项肝纤维化指标联合检测结果中,2项和3项以上阳性在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和肝炎肝硬变、重型肝炎之间依次升高,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4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极大增加肝纤维化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探讨血清层粘连蛋白 (lamininLN)、胶原Ⅳ (typeⅣcollagenCⅣ )含量变化在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意义。应用放免法测定血清LN、CⅣ含量。研究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转移或复发血清LN、CⅣ的含量变化特点 ,与肝脏良性肿瘤进行对比分析。血清LN、CⅣ在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中明显升高LN(2 2 5± 5 5 1)ng/ml、CⅣ (118 7±2 6 8)ng/ml(t=3 97,P <0 0 1) ,肝脏恶性肿瘤转移或复发者血清LN、CⅣ再度升高 (x2 =4 12 ,P <0 0 5 ) ,肝脏良性肿瘤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t=0 82 ,P >0 0 5 )。血清LN、CⅣ作为一种临床检测指标 ,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肝脏恶性肿瘤转移或复发的判断、以及疗效观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5.
血清透明质酸(HA)及层粘连蛋白(LN)均与肝炎肝硬变的发生相关,为了进一步了解HA和LN与肝炎后肝硬变所致门静脉高压的确切关系,我们对458例肝硬变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58例肝炎肝硬变病人系本院1994年1月~1997年12月住院和门诊病人,符合1995年北京会议所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分型诊断标准。全部病人分为两组,门脉内径>1.4cm者为甲组,共193例,男148例,女45例;年龄28~63岁,平均43.5岁;门静脉内径≤1.4cm者为乙组,共265例,男202例,女63例,年龄23~65岁,平均40.8岁。 2 方法 HA及LN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试剂由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医学生物技术中心提供。门静脉测量:采用西门子公司 相似文献
6.
7.
尿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其病理特征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以及肾小球系膜区为主的细胞外基质的积聚,从而导致肾小球硬化,并出现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1〕。为了探讨尿中细胞外基质成份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价值,我们对83例糖尿... 相似文献
8.
Ⅳ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Ⅳ,ColⅣ)与层粘连蛋白(laminin,LN)构成细胞外基质中基底膜的主要成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中ColⅣ、LN的表达明显异常,且与肿瘤细胞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但肿瘤患血清ColⅣ、LN含量变化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研究较少。我们于1998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52例各型肝病患者血清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与IV型胶原(IV-C)的放免检测,探讨其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并与其中108例肝活检病理诊断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另设正常对照(我院健康工作人员)50名。血清IV-C、HA及LN试剂盒由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提供。肝活检标本,连续石蜡切片,HE染色、网状纤维及弹力纤维染色。纤维化程度分5期(S0~S4):S0为无纤维化;81为汇管区扩大,纤维化;S2汇管区周围纤维化,纤维隔离形成,小叶结构保留;S3纤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无肝硬化;S4…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与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系统性硬化症(SSc)及皮肌炎(DM)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免方法对20例活动期SLE、6例SSc、5例DM及20例正常人血清LN及Ⅳ·C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活动期SLE及DM患者血清LN和Ⅳ·C水平明显升高(P<001)、SSc组中Ⅳ·C明显升高(P<001)。结论LN、Ⅳ·C与ANA、dsDNA抗体及补体一起可能是评估SLE活动的重要参数。它提示在SLE、SSc及DM的发展过程中LN和Ⅳ·C可能具有免疫致病性 相似文献
11.
12.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治疗组72例慢性乙肝病人与对照组60例慢性乙肝病人均为1996年住院或门诊病人,全部病人均无其他肝炎病毒合并或重叠感染,两组病人在病程、轻重程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见表1)。以献血员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和Ⅳ型胶原血清学指标对肝硬化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血清纤维化指标对于诊断肝硬化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经肝穿刺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HA(透明质酸)、LN(层粘连蛋白)、PCⅢ(Ⅲ型前胶原)、CⅣ(Ⅳ型胶原)水平。结果:肝脏病理炎症及纤维化分级与血清HA、LN、PCⅢ、CⅣ水平有显著相关性,组间对比部分有统计学意义,炎症分级组较为明显。结论:检测血清HA、LN、PCⅢ、CⅣ水平对于判断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血清和尿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Ⅲ型胶原测定在高血压性肾损害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和尿中Ⅳ型胶原 (C Ⅳ )、层粘连蛋白 (LN )、Ⅲ型胶原(C Ⅲ )水平变化及与尿白蛋白、β2 微球蛋白排泄量间的关系 ,探讨其在高血压性肾损害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在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测定 5 7例常规检查尿蛋白阴性、肾功能正常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血清和尿C Ⅳ、LN、C Ⅲ水平及晨尿白蛋白、β2 微球蛋白排泄量 ,并与 5 7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 )比较 ,同时观察高血压组患者尿白蛋白、β2 微球蛋白与上述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高血压组患者血和尿C Ⅳ、LN及C Ⅲ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 ,除尿C Ⅳ外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0 .0 0 1) ;高血压组患者尿 β2 微球蛋白排泄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与血、尿C Ⅲ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高血压患者在尚无肾脏损伤临床表现的早期 ,即可表现为血和尿C Ⅳ、LN及C Ⅲ水平的升高 ,尤其是血和尿C Ⅲ水平的升高 ,可能提示高血压早期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肝纤维化是肝硬变的病理学基础,是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变的可逆阶段。及时诊断和治疗对阻止肝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变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血清HA、LN、C-Ⅳ水平可以反映胶原合成状态,是临床诊断肝纤维化较可靠的指标。但其异常程度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尚不清楚。为此我们对9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HA、LN、C-Ⅳ水平进行了动态观察。以期了解肝纤维化指标与临床的关系。探讨其在病毒性肝炎中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层粘连蛋白 (LN)和Ⅲ型前胶原 (PcⅢ )与风湿性疾病肺间质病变的关系。方法 病例组为 5 5例风湿性疾病 (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 ,健康对照组为 5 5名同性别、年龄相近的患者健康亲属。血清LN和PcⅢ含量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结果 所有病例血清LN和PcⅢ水平均较正常值明显升高 (P <0 0 1) ;有呼吸道症状组与无呼吸道症状组肺间质有病变者比较 ,前者血清LN和PcⅢ水平明显高于后者 (P <0 0 1) ;虽然有放射学间质性肺炎证据者血清的LN和PcⅢ水平高于无放射学间质性肺炎者 ,但差异无显著性。肺通气功能障碍者 ,血清LN和PcⅢ的均数也高于无肺通气功能改变者 ,但无统计学意义。相反 ,11例肺二氧化碳弥散功能损害者 ,血清LN和PcⅢ明显高于另外 44例风湿性疾病患者的血清LN和PcⅢ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在风湿性疾病肺脏损害者中 ,血清LN和PcⅢ显著的升高 ;虽然在放射学间质性肺炎者血清LN和PcⅢ的升高无统计学意义 ,但肺弥散功能损害者 ,血清LN和PcⅢ明显高于无肺弥散功能损害者。血清LN和PcⅢ水平的测定 ,对评估风湿性疾病肺间质病变的活动度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清Ⅳ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以及粘附分子变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时期细胞外间质、血管基膜成分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在血循环中的变化,了解他们与血管基膜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85例(男40例、女4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无视网膜病变(NDR)组31例、背景期视网膜病变(BDR)组24例和增殖期视网膜病变(PDR)组3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和ELISA法测其血清Ⅳ型胶原(ⅣC)、层粘蛋白(LN)和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sVCAM—1)含量,同时设健康体检者20人为对照组。结果 三组糖尿病患者血清LN、ⅣC、sV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DR组的血清LN、ⅣC和sVCAM—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与NDR组比较,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BDR组血清LN、ⅣC和sVCAM—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BDR组血清LN、ⅣC和sVCAM—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PDR组与BDR组比较,仅LN、ⅣC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BDR组与NDR组比较,仅sVCAM—1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三组糖尿病患者血清三项指标之间无相关性(分别为r=0.119,r=0.167和r=-0.210;P>0.05)。结论 血清ⅣC、LN和sVCAM—1用于联合检测,能较好地反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展过程,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也可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的估计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检测9例急性乙型肝炎、14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12例慢性乙型肝炎(中重度)和17例乙型肝炎肝硬变患者的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透明质酸(HA)和层粘连蛋白(LN)的水平,并与20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表明,各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PCⅢ、C一Ⅳ和LN均显著高于正常人,HA水平在慢性肝炎患者(中重度)和肝炎肝硬变组明显高于正常人,且PCⅢ、C—Ⅳ和HA随病倩的进展而升高.因此,血清PCⅢ、C一Ⅳ、HA和LN水平有助于判定肝纤维的活动程度.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Ⅳ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病例均为本院我科1997年6月~1998年2月期间住院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共114例,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18例,年龄18~59岁;慢性病毒性肝炎51例,年龄20~65岁;肝炎肝硬化45例,年龄21~65岁。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分型均符合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以健康献血员血清24例作为对照组。 1.2 实验方法 受试者均清晨空腹抽血,分离血清—20C保存,分批测试。①Ⅳ型胶原测定采用竞争性放射免疫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层粘连蛋白(LN)和Ⅳ型胶原(CoⅣ)在小鼠肾小体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体视学方法定量检测LN和CoⅣ的表达。结果LN在胚龄12d的胎鼠表达于输尿管芽周围,胚龄14d始,在各期肾小体的基膜均有表达。体视学测量发现,随着肾小体的发育成熟,其阳性表达的面密度值逐渐增多。CoⅣ在胚龄12d时,在输尿管芽周围无表达,胚龄14d时,在逗号小体和s小体的基膜上开始出现阳性表达,且随着肾小体的发育成熟,其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LN和coⅣ在小鼠肾小体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