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同时阐明缬沙坦能否通过降低TGF-β1的水平发挥肾脏保护作用.方法 3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66例合并糖尿病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1组[尿微量白蛋白(UMA)/肌酐(Cr)<10μg/mg]12例、正常白蛋白尿2组(UMA/Cr 10~30 μg/mg)19例和微量白蛋白尿组(UMA/Cr 31~300μg/mg)35例,伴有高血压者应用缬沙坦80 mg/d共4周.分别采血测定血清TGF-β1等指标.结果 正常白蛋白尿1组、正常白蛋白尿2组、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分别为(7.41±2.68)、(10.52±4.10)、(22.98±43.74)ng/L,与对照组的(4.25±5.82)ng/L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三组间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白蛋白尿1组中应用缬沙坦者血清TGF-β1水平较未用缬沙坦者明显下降[(5.77±1.90)ng/L比(8.23±8.78)ng/L](P<0.05),其余两组应用缬沙坦者较未用缬沙坦者血清TGF-β1水平无明显下降.结论 血清TGF-β1水平升高与糖尿病及早期糖尿病肾病相关,早期应用缬沙坦可能通过降低血清TGF-β1的水平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糖尿病肾病患者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为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依据。方法 以武威市某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诊治的2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是否发生糖尿病肾病分为糖尿病肾病组和非糖尿病肾病组进行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肿瘤坏死因子-β(TGF-β)]检测,并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及最近1次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844例,男性400例,女性444例,年龄54~85岁,平均年龄(59.35±11.24)岁,病程6~35年,平均(10.45±5.19)年。糖尿病肾病患者211例,非糖尿病肾病患者633例。2组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组患者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尿白蛋白排泄率(AER)、血清肌酐(Scr)均高于非糖尿病肾病组,估算肾小球过滤率(eGFR)低于非糖尿病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糖尿病肾病患者的hs-CRP、IL-6、TNF-α和TGF-β指标均高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结论 hs-CRP、IL-6、TNF-α和TGF-β等血清炎症因子均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针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监控,有助于掌握患者的病情,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尿Smad1的排泄水平,探讨尿Smad1对糖尿病肾病诊断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和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166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他们按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U)、低值白蛋白尿组(LAU)、高值白蛋白尿组(HAU)、极高值白蛋白尿组(VHAU)。其中,LAU、 HAU和VHAU作为糖尿病肾病组,NAU作为糖尿病非肾病组,并以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尿标本中Smad1浓度,并以尿Smad1与肌酐比值(SCR)作为标准数值,SCR取对数值。结果1.糖尿病肾病组SCR较糖尿病非肾病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非肾病组SC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LAU组SCR与NAU组没有明显差别(P>0.05)。3.VHAU组SCR较HAU组和LAU组高,HAU组较LAU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尿Smad1可以作为2型糖尿病肾病诊断的新型指标,但不能预测早期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排泄的变化并分析尿MCP一1排泄与尿白蛋白排泄的关系。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A组),56例2型糖尿病患者据其尿白蛋白/肌酐比值(the ratio of urinary albumin to creatinine ACR:mg·g^-1·Cr^-1)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B组,N=21),微量白蛋白尿组(C组,N=20),临床白蛋白尿组(D组,N=17)。检测所有人选者尿MCP-1/尿肌酐(Ucr)比值及其相关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组、C组、D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B组尿MCP-1/Ucr水平显著升高(P〈0.01),C组和D组尿MCP-1/Ucr水平进一步升高(P〈0.01);尿MCP-1/Ucr水平与UAIb/Ucr、HbAlc、血清TC和TG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尿MCP-1排泄增加,并与糖尿病。肾病的病情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IGF—1与2型糖尿病肾病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胰岛样生长因子1(IGF-1)与2型糖尿病(DM)合并糖尿病肾病(DN)肾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方法检测血清IGF-1水平。采用放免法检测尿白蛋白。结果 (1)方差分析显示各组间血清IGF-1水平有显著性差异(F值24.54,P值0.0001),其中临床期DN组(33例)明显高于隐匿期DN组(46例)和非DN组(79例)以及健康对照组(50例),后3组间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GF-1和空腹胰岛素(FI)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相关,FBG、PBG、HbA1C、TC、TG、HDL-C和LDL-C等7个因素与UAE无显著性关系。结论 IGF-1可作为反映2型DM肾病病情严重程度的标准。同时也可能是2型DM肾病的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许望  翁少谦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7):1425-1427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时期血浆C反应蛋白(CRP)值,探讨CRP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方法 21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肌酐水平分为正常尿蛋白组56例,微量白蛋白尿组67例,大量尿蛋白组45例和终末期肾衰组48例,并设健康对照组60例。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CRP值,分析CRP在各组的差异性以探讨CRP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结果 2型糖尿病各组血清CR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而且其水平随蛋白排泄率的升高而升高(P〈0.05)。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CRP与病程(r=0.656,P〈0.05)、肌酐(Cr)(r=0.424,P〈0.05)、UAER(r=0.681,P〈0.05)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CRP与糖尿病肾病的病情呈正相关,CRP可作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病情监测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机体血红素氧合酶(HO)/一氧化碳(CO)系统指标的变化。方法研究对象为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27例及30名体检的健康人群,分为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无并发症,45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ONI,有微量白蛋白尿合并眼底病变,42例)、临床糖尿病肾病组(DNII,大量白蛋白尿可伴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40例)。检测各组空腹血糖、尿素氮、肌酐、尿白蛋白、胆红素、血清铁、内源性CO。结果DNI、DNII组的总胆红素、血清铁、内源性CO较对照组明显降低,DNII组较DNI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P〈0.01);总胆红素、内源性CO与BUN、Cr、尿ALb均呈负相关,血清铁与尿Alb呈负相关。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HO/CO系统代谢产物降低,与。肾功能相关指标呈负相关。HO/CO系统有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24h尿白蛋白(MAU)定量将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38例),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34例)和临床白蛋白尿组(C组,30例),另选30例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三组糖尿病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CRP水平随尿白蛋白、血肌酐的增加而升高(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RP水平随着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而逐渐增高,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及早期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海高 《医疗保健器具》2012,19(7):1116-1117
目的评价血清胱抑素C(CysC)对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预测价值。方法将87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隐性糖尿病肾病组和显性糖尿病肾病组,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CysC、尿素氮(BUN)、肌酐(SCr)及尿微量白蛋白(MA),按MDRD公式计算GF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隐性糖尿病肾病组和显性糖尿病肾病组CysC、MA值均增高(P〈0.05),且显性糖尿病肾病组CysC、MA值较隐性糖尿病肾病组更高(P〈0.05)。三组中CysC异常率最高。CysC与MA在隐性糖尿病肾病组中呈正相关,在显性糖尿病肾病组中无相关性。结论血清CysC能较好反映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量白蛋白尿在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7月—2008年12月来我院门诊体检检查为高血压、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68例。其中高血压组56人;糖尿病组63人,并发肾病5人;糖尿病伴高血压组49人,并发肾病6人;选取健康或基本健康人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素氮(BUN)和肌酐(Cr),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的尿白蛋白范围为3.48±1.58mg/L,168例含肾病的高血压、糖尿病的尿白蛋白为9.54±6.67mg/L,P〈0.00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157例不含肾病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尿白蛋白为8.64±5.47mg/L,P〈0.001,二者差异仍有显著性。糖尿病、高血压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肾功能指标(BUN、Cr和μAlb)均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或P〈0.001)。排除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肾病对分析带来的影响后,糖尿病组、高血压组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的肾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BUNP〈0.01和P〈0.05;Cr和μAlb均P〈0.001),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肾损害是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尿微量白蛋白是高血压病和糖尿病肾损害的早期诊断和监护治疗的一项有价值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12年上海市某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为制定糖尿病肾病临床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480例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现况调查。根据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将研究对象分为糖尿病肾病组和糖尿病非肾病组,比较两组间各因素的差异,并运用因素Logistie回归分析各影响因素与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的关系。结果本研究43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患病率为41.97%;2型糖尿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前4住危险因素依次为2型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静脉血清餐后2小时血糖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论糖尿病病程、高血糖和高血脂是导致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社区糖尿病管理必须超越以控制血糖为中心的治疗观念,强调全面综合治疗,防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或延缓临床蛋白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华漕社区6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检查结果及其影响因素,为早期预防糖尿病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 851例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晨尿ACR检测,同时抽取空腹血化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血脂、血肌酐等。比较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ACR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 851例糖尿病患者ACR均值为(47.16±1.73)mg/g,ACR异常率为37.76%。ACR异常组病程(t=5.065,P<0.001)、HbA1c(t=5.199,P<0.001)、血肌酐(t=2.344,P=0.019)的均值大于正常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显示:ACR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史、年龄、患糖尿病病程、HbA1c异常及血脂异常(P<0.05)。结论 ACR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发现有参考价值;年龄越大,病程越长,ACR异常率越高;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血脂,有助于降低ACR,从而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或者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哮喘儿童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哮喘发作期病情分度的关系,探讨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45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为哮喘组,分为哮喘轻度发作组(13例)和哮喘中、重度发作组(32例),1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TGF-β1和血浆PAF的水平.结果 哮喘组血清TGF-β1和血浆PA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94.92±39.71) ng/L比(115.23±9.11) ng/L、(220.60±44.13) ng/L比(121.67±7.96)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中、重度发作组血清TGF-β1和血浆PAF水平均明显高于哮喘轻度发作组[(213.98±28.99) ng/L比(148.03±16.21) ng/L、(240.62±33.97) ng/L比(171.33±21.46) ng/L],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血清TGF-β1和血浆PAF水平呈正相关(r=0.914,P<0.05).结论 血清TGF-β1和血浆PAF参与了哮喘患儿的发病过程,可作为哮喘患儿急性期指标之一,反映病情变化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渗透压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选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早期组(A组)35例、糖尿病肾病组(B组)15例,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均行尿渗透压、血清渗透压、尿素、肌酐、尿酸检测。结果 A组、B组、健康对照组三组的尿渗透压、尿/血渗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尿素、肌酐、尿酸的检测分析中,B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渗透压检测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医院》2016,(1):59-61
目的通过检测尿液中微量白蛋白(Alb)、肌酐(Cr)、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血液CRP和Hb A1C,分析测定数据的变化,探讨它们与糖尿病性肾病(DN)的关系及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性肾病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比值进行检测;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CRP。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ACR比值灵敏性最佳,同时血液CRP和Hb A1C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液CRP和Hb A1C、尿液ACR比值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性高,为糖尿病性肾病早期及时诊断提供更为方便可靠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性.方法 纳入150例糖尿病肾病Ⅲ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应用依帕司他治疗12周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明由(197±21)mg/g降至(68±42) mg/g,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治疗前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为(172±30) mg/g,治疗后为(167±24) mg/g,无明显变化.结论 依帕司他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LB)、MALB/尿肌酐(Cr)比值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尿病病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MALB,用酶法检测尿Cr,并计算MALB/Cr比值。结果糖尿病肾病的检出率与病程、HbA1c呈正相关。结论检测尿MALB和MALB/Cr比值是早期诊断糖尿病性肾病灵敏、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68例为单纯糖尿病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68例为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组,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患者68例为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组;另收集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8例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IL-6、TGF-β1水平。结果血清IL-6、TGF-β1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组血清IL-6、TGF-β1水平分别为(201.73±28.90)ng/L、(0.98±0.24)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血清IL-6、TGF-β1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血清IL-6、TGF-β1单独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血清IL-6、TGF-β1联合检测用于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敏感度和准确度较高,能够为患者病情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与血清胆红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35例,根据患者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三组:正常白蛋白尿组(UAER≤20μg/mm)217例;微量白蛋白尿组(UAER 21~199μg/min,早期糖尿病肾病组)107例;大量白蛋白尿组(UAER≥200 μ g/min,临床糖尿病肾病组)111例.比较三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应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法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临床糖尿病肾病组血清总胆红素(9.55±3.48) μ mol/L,直接胆红素(2.44±1.03)μmol/L,间接胆红素(7.11±3.51)μmol/L,较早期糖尿病肾病组[(10.92±3.70)、(2.71±1.15)、(8.23±3.71)μmol/L]、正常白蛋白尿组[(14.67±4.59)、(2.86±1.34)、(11.84±4.48)μmol/L]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红素与糖尿病肾病存在相关性,总胆红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保护因素,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是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清胆红素水平有利于对抗氧化应激、减轻炎性反应、防止脂质过氧化,对抑制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肾损伤分子-1(KIM-1)和血清肌酐在成年人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65例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24、48、72h的血、尿标本,检测血清肌酐及尿NGAL、KIM-1,其中发生AKI(AKI组)34例,未发生AKI(非AKI组)31例,并与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Logstic回归模型判断血清肌酐及尿NGAL、KIM.1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心脏手术后AKI的发生率为52.31%(34/65)。AKI组和非AKI组术前及术后24、48、72h血清肌酐及尿NGAL、KIM.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肌酐:(62.44±22.26)、(77.38±24.38)、(98.24±25.02)、(98.14±45.26)μmol/L和(56.67±21.68)、(59.25±15.58)、(55.40±22.91)、(40.10±23.45)¨mol/L比(16.43±5.01)斗mol/L,尿NGAL:(4.81±0.65)、(9.48±3.29)、(11.87±3.93)、(7.66±1.52)μg/L和(4.67±0.53)、(8.89±2.64)、(11.46±3.60)、(7.47±1.63)μg/L比(2.87±0.48)μg/L,尿KIM-1:(47.93±5.54)、(61.89±12.44)、(100.21±27.32)、(67.69±8.72)μg/L和(47.12±4.08)、(56.38±9.27)、(90.14±27.26)、(69.40±8.90)μg/L比(32.21±12.5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KI组和非AKI组术后24、48、72h尿NGAL、KIM-1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KI组术后24h血清肌酐及尿NGAL、KIM.1均明显高于非AK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h尿NGAL、KIM-1诊断AK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与血清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成年人术后AKI发生率高;术后24h对于传统诊断金标准的血清肌酐与早期生物学标记物尿NGAL、KIM-1在诊断AKI上具有相似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