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联合铁剂和维生素E(VitE)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7年6月至2009年11月收治于我院新生儿科的82例胎龄<35周、出生体重<2000 g的早产儿分为治疗组(n=41)和对照组(n=41),治疗组于生后第8天开始使用250 IU/(kg·次)的rHuEPO,1周3次皮下注射,共用6周.对照组未用rHu-EPO;两组患儿均配合使用铁剂和VitE,必要时输血治疗.结果:两组早产儿出生后血红蛋白(Hb)水平均逐渐下降,但治疗组下降缓慢,各治疗时间点治疗组血H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第2、4、6、8周出现贫血的例数分别为8、6、6、6例,共4例需要输血,而对照组患儿第2、4、6、8周出现贫血的例数分别为19、32、34、34例,共21例需要输血;各治疗时间点治疗组出现贫血的例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皮下注射rHu-EPO能有效防治早产儿贫血,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王志文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3):246-247
目的探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3例早产贫血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早产儿自出生第1w起口服维生素E、元素铁、叶酸片,第4w肌注维生素B12,共4w。治疗组出生第7d给予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隔日1次,3次·w^-1,皮下注射,共4w。结果治疗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有效防治早产儿贫血,且用药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42例早产儿贫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孕周≤35周、出生体重<2500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出生第2周起即予rh-EPO 750IU/(kg.w),隔日1次,分3次皮下注射,共4周;对照组未用rh-EPO。两组早产儿自出生第1周起口服维生素E 5mg/(kg.d)、铁剂[元素铁]4~10mg/(kg.d)、叶酸片5mg/d,第4周肌注维生素B121次(100μg),共4周。结果治疗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5);血清铁蛋白(SF)水平在用药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5)。结论用EPO可降低早产儿贫血的发生率和减轻贫血程度,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国产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评价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胎龄≤36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予以国产rhEPO,750 IU/(kg.周)分3次皮下注射,用药6周;对照组未用rhEPO;两组早产儿均口服铁剂,3 mg/(kg.d)。结果显示治疗组用药后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比、网织红细胞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铁蛋白水平在用药后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输血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体重增长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国产rhEPO能有效防治早产儿贫血,且用药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柳州市潭中人民医院收治50例早产儿贫血患儿,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铁剂联合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1、3周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3周促红细胞生成素(EOP)、网织红细胞(Re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周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3周RBC、HCT、Hb、EOP、Ret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早期干预治疗新生儿贫血的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预防早产儿输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产儿贫血的防治及护理方法。方法 将84例早产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的设为治疗组共38例;无注射rHu-Epo的为对照组共46例。治疗组在出生后第一周即以rHu-Epo 250IU/kg,每周2次,皮下注射共5周。比较两组贫血发生率和输血率。结果 治疗组贫血发生率和输血率较对照组低,出生第7周 时体重增长率较对照组快,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大剂量应用rHu-Epo对防治早产儿贫血是安全有效的,同时采取针对性护理是防治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1906年Carnot发现贫血动物血液中存在调节造血的因子,1948年Bonsdloff等提出这种造血因子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直到1985年Lin等人成功地克隆出人EPO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和基因后,才开始利用基因工程大批量生产重组人EPO,并广泛用于临床.EPO治疗肾性贫血已为世人公认,随着EPO临床应用的研究深入,EPO治疗贫血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亦存在一定的副作用,现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早产儿给予铁剂及基因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预防早产儿贫血的作用.方法:63例早产儿出生后即被随机分为三组.1组应用基因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2组单用基因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3组单用铁剂.由统一的标准来决定是否输血.结果:在早产儿输血的次数和量方面,1组、2组和3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1、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2个月时,血清铁蛋白2组较1,3组下降明显(P<0.01,0.05).结论:早产儿早期应用基因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加铁剂可显著降低输血次数和量. 相似文献
9.
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维生素E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肾性贫血患者在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等有了明显的改善,积极应用EPO治疗肾性贫血已广泛被医务工作者及患者所接受,我们在应用EPO治疗的同时配合补充维生素E观察对肾性贫血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3)
目的分析蛋白琥珀酸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防治高危早产儿贫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高危贫血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用药方式分为联合组(蛋白琥珀酸铁+EPO,n=58)与对照组(EPO,n=42),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铁、铁蛋白(SF)、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水平及体质量的变化,统计2组输血率及输血次数,比较2组治疗不良反应及贫血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联合组血清铁、SF、Hb、RBC、HCT、体质量及对照组Hb、RBC、HCT、体质量均显著上升(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血清铁、SF、Hb、RBC、HCT、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输血率、输血次数、治疗不同时间贫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蛋白琥珀酸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有效预防高危早产儿贫血,减少输血率,改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疗效。方法将57例早产儿按入院次序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7例。治疗组出生第7天给予每周rHuEPO 750 IU/kg,隔日1次,皮下注射,用药5周;对照组未用rHuEPO。两组早产儿均每天口服铁剂,按元素铁6 mg/(kg.d)计算,口服维生素E 25 mg/d,维生素C0.2 g/d。必要时输血。共观察6周。结果①两组早产儿生后血红蛋白(Hb)均渐下降,但治疗组程度较轻,经t检验,两组之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②对照组有5例输血,而预防组仅1例输血,经χ2检验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③治疗后治疗组网织红细胞(Ret)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④血清铁蛋白水平(SF)在用药期间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治疗组血清SF上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rHuEPO能有效防治早产儿贫血,体内充足的铁储备是确保rHuEPO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王秀玲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19(4):280-281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加服铁剂防治早产儿贫血的疗效。方法:选择胎龄≤35周、出生体重1100-1950g的早产儿36例,生后7d病情稳定后取末梢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18)于生后1周常规服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叶酸。治疗组(n=18)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250u/(kg·次),皮下注射,隔日一次,共4周。并同时加服铁剂,元素铁按第1周:2mg/(kg·d),第2周:3mg/(kg·d),第3周:4mg/(kg·d),第4周:5mg/(kg·d),两组均于生后21和42d复查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结果:治疗组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加服铁剂防治早产几贫血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 Hu-EPO)治疗早产儿贫血的临床价值及对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出生后5 d内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新生儿病房并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早产儿为观察组,其纳入标准:胎龄28~34周,体重2 000 g,并且出生时无血液系统疾病及严重感染性及先天性疾病。按照1︰1比例匹配同期住院的早产儿为对照组,匹配条件为同性别、胎龄相差不超过1周、出生体重相差不超过200 g、出生时血红蛋白相差不超过1 g/L。最终两组患儿的出生体重、早产儿的胎龄、性别比例、(Hb)、网织红细胞(Ret)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补充维生素E和铁剂,必要时给予输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r Hu-EPO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血常规指标[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比率(Ret)]的差异。随访过程中根据患儿纠正胎龄40周,采用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及脑电图检查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结果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的Hct(L/L)在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不同时间点指标(0. 45±0. 07; 0. 42±0. 04; 0. 39±0. 04; 0. 33±0. 03)均较对照组(0. 42±0. 03; 0. 37±0. 03; 0. 35±0. 03; 0. 30±0. 05)明显增高(P 0. 01);观察组患儿的Hb(g/L)在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不同时间点指标(151. 1±12. 8; 141. 4±11. 3; 134. 6±10. 3; 128. 5±12. 4)均较对照组(140. 3±11. 7; 128. 6±10. 4; 113. 7±9. 6; 107. 4±9. 4)明显增高(P 0. 01);观察组患儿的Ret(%)在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不同时间点指标(3. 65±0. 91; 4. 46±0. 63; 4. 55±0. 44; 4. 05±0. 84)均较对照组(2. 87±0. 55; 2. 72±0. 35; 2. 37±0. 26; 1. 98±0. 54)明显增高(P 0. 01);治疗后随访3个月采用纠正胎龄满40周方法,对照组患儿的NBNA评分为(35. 69±2. 18)分,观察组患儿的NBNA评分为(38. 52±1. 5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儿的脑电图异常发生率(16. 67%)明显低于对照组(43. 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早产儿早期应用r HuEPO能够有效地预防贫血发生,并且能够促进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 相似文献
16.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是治疗肾性贫血的首选药物,目前全球有数百万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正在接受rhEPO治疗,在rhEPO开始使用的10年间,全球仅报道3例因rhEPO导致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以后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截至2002年底,全世界已报道PRCA患者200余例[1]。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脓毒症贫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ICU脓毒症伴有贫血患者60例,分为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所有患者均需排除肾功能不全需血液净化治疗者、消化道出血及曾经rhu-EPO治疗者.治疗组患者入院后48h起给予皮下注射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每次6000U,隔日一次,连续两周;当Hb≤80 g/L,输红细胞治疗或根据病情由主诊医师决定.数据均以(-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红蛋白(105.87±11.48)g/L明显高于对照组(91.23±19.89)g/L(P<0.01).治疗组输血量(2.0 ±0.47)U显著低于对照组(2.63±0.43)U(P<0.01).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脓毒症合并贫血患者给予皮下注射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减少输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尿毒症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六盘水市水矿集团总医院治疗的尿毒症贫血患者,全部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贫血治疗情况和肾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36例患者经过12周的治疗后,显效17例,占47.22%;有效15例,占41.67%;无效4例,占11.11%;总有效率达到88.89%.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提高,红细胞压积也明显改善,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有4例患者发生轻微的血压升高,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安全、有效地改善尿毒症患者的贫血情况,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贫血是慢性肾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血液透析(HD)可以延长慢性肾衰患者的生命,但不能明显改善贫血,多数患者均长期依赖间歇或定期输血来改善贫血状况。我中心自1990年3月以来应用美国AMGEN公司生产的rHuEPO(EPO)治疗31例长期HD贫血患者取得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患者经激素/环孢素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透析且明确诊断为PRCA的5例患者,给予激素/环孢素干预,并观察用药前后贫血纠正情况、用药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5例患者中2例单独使用足量激素干预有效,2例无效患者将激素减至中等剂量并加用环孢素后贫血改善。此4例患者血红蛋白维持在70-90g/L不再继续上升,重新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后血红蛋白恢复到正常水平。该4例患者在停用激素/环孢素后随访8个月以上未复发。另一例(病例5)患者口服激素45mg/日,应用3个月后无效,换用环孢素,贫血得到初步改善,未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维持在70-80g/L。结论足量激素对部分患者有效,部分无效患者加用环孢素能够有效改善贫血,在病情得到稳定控制后,可加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进一步纠正贫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