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输血杂志》2016,(5)
目的了解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是否可以改善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的患者预后。方法采用配对研究方法,分为FFP组:回顾行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且围手术期输注FFP的病例52例;对照组:选取同期行同样手术但未输注FFP,具有相近出血量、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术前基础Hb的病例52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d3的Hb及凝血指标、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止血药物、围手术期血制品输注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2组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d3的Hb水平及凝血指标、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止血药物使用及术后住院时间基本相似(P0.05)。FFP组与对照组术中自体血回输率(%)为92.31%(48/52)vs 71.15%(37/52)(P0.01);围术期异体悬浮红细胞输注量为400.00(400.00,800.00)vs 0.00(0.00,400.00)(P0.01)。结论行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患者围术期输注FFP并未减少其术后引流量、改善凝血功能或缩短术后住院时间,而自体血回输量,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却上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术中眼内压的变化情况,做好术中眼保护。[方法]全身麻醉后使用笔式眼压计分别于全身麻醉后平卧位10min(T0)、俯卧位10min(T1)、俯卧位30min(T2)、手术结束前10min(T3)、手术后恢复平卧位10min(T4)、手术结束后30min(T5)测量眼内压(IOP)。[结果]病人T0时眼内压在正常范围,变换俯卧位后眼内压逐渐升高,在俯卧位30min时眼内压达到较高水平,并且维持较高眼内压至手术结束前;恢复平卧位后眼内压逐渐降低,T5时眼内压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做好术前评估、术前体位的妥善安置和术中不间断的观察和护理可预防眼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悬浮红细胞存储时间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悬浮红细胞输注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7~2019年本科36名再生障碍性贫血76次输血,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患者临床特征,献血者特征和红细胞储存时间等对悬浮红细胞输注疗效的影响.结果 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悬浮红细胞输注疗效与患者的体重(P<0.01)、悬浮红细胞储存时间... 相似文献
4.
5.
《中国输血杂志》2016,(11)
目的探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婴儿悬浮红细胞(SRBC)输注次数的影响因素,为NICU婴儿科学合理输血提供依据,从而降低输血风险。方法收集2015年1月-12月期间,NICU进行过SRBC输注治疗的婴儿病历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其临床特点与SRBC输注次数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RBC输注次数不同的3组婴儿日龄、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是否感染、孕母是否有妊娠合并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日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感染、孕母有妊娠合并症均显著影响SRBC输注次数,其中日龄、出生体重是保护因素(OR分别为0.951、0.962,P值均0.05),住院时间长、感染、孕母有妊娠合并症是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097、1.946、2.653,P值均0.05),胎龄不是影响SRBC输注次数的显著因素(P0.05)。结论日龄、出生体重是NICU婴儿输注SRBC的保护因素,住院时间、感染、孕母妊娠合并症是NICU婴儿SRBC输注次数的危险因素;应该通过科学的临床治疗措施增加保护因素,减少危险因素,以减少婴儿SRBC输注次数,降低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分析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原因。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嘉兴市三甲医院血液科红细胞输注患者861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861例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率为30.31%(261/861),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输血史、Rh输注类型,疾病类型为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χ2分别=58.75、39.61、42.61、59.69,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血小板减少症、有输血史、O型、Rh(E/C)盲配会增加红细胞输注无效发生的风险(OR分别=2.75、25.24、29.82、3.96、2.08、2.23、7.35,P均<0.05)。结论 血液病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与性别、疾病类型、输血史、病人血型、Rh输注类型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脊柱侧弯患者术中出血与输血的因素。方法收集116名行脊柱矫形术患者的资料,通过多因素分析校正了混杂因素的影响后,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术中出血与输血的重要因素。结果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提示患者的Cobb角、椎体融合数、输血前Hb、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术后引流量,与术中失血量具有相关性;体重、Cobb角、椎体融合数、术前Hb、Hct、PT、APTT、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失血量与输血量具有相关性;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的Cobb角、椎体融合数、术中失血量、术前Plt是影响术中输血的独立因素;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得出,术中输血量的独立预测变量为体重、Cobb角、椎体融合数及术中出血量。结论患者的Cobb角、椎体融合数、手术时间等因素与术中出血量显著相关。Cobb角、椎体融合数、术中失血量,术前血小板数是术中是否输血的独立相关因素,而患者的体重、Cobb角、椎体融合数及术中出血量可以作为术中输血量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资料回顾性分析,确定影响肝硬化患者肝脏移植术中红细胞输注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03-2010年肝脏移植中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328例,根据红细胞输注量将移植受体分为无红细胞输注组、一般输注组(8I细胞输注量〈12单位)和大量输注组(红细胞输注量≥12单位)3组,比较各组患者资料,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选择预示术中红细胞输注指标。结果术中红细胞输注量与患者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7和0.250,P〈0.01),不同红细胞输注组的年龄、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术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总胆红素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ChildPugh评分、术前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总胆红素和肌酐水平对术中红细胞输注量有预示作用。结论患者术前的肝肾功能是影响肝硬化患者肝脏移植术中红细胞输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肝脏合成功能受损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输注悬浮红细胞和红细胞生成素两种方法对晚期尿毒症合并贫血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的差异。方法对45例晚期尿毒症合并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输注悬浮红细胞治疗组(Ⅰ组)和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Ⅱ组),比较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的差异。结果在Ⅰ组和Ⅱ组患者之间,体力水平和日常活动的改善几乎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2.1 vs 5.3±2.3和7.5±2.47vs7.1±2.6,t=0.6和t=0.2,P〉0.05)。但在Ⅱ组患者,总生存质量的改善显著优于Ⅰ组输注悬浮红细胞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3.4vs3.1±1.6,t=2.3,P〈0.05)。结论输注悬浮红细胞和红细胞生成素对尿毒症合并贫血治疗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新生儿贫血输注红细胞的效果,为更好地指导新生儿输血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搜集2007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贫血新生儿输注悬浮红细胞前后的数据,包括悬浮红细胞的输入量、血液常规、生化、血气等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 387名贫血新生儿中,有916例接受悬浮红细胞输注治疗,占贫血新生儿的66.04%;2)输注悬浮红细胞后Hb、RBC、Hct和WBC均显著性升高。Hb平均提升35.56 g/L,RBC计数平均提升1.3×1012/L,Hct平均提升9%,但对血气、血液生化等监测值无显著影响;3)输注悬浮红细胞的贫血新生儿,有7.42%的患儿Hb≤80 g/L,23.14%患儿的Hb为(80~100)g/L,30.19%患儿的Hb为(100~1300)g/L,38.65%患儿的Hb为(130~145)g/L。结论输注悬浮红细胞能显著提高贫血新生儿的Hb、Hct和红细胞计数水平,改善患儿供氧状况。输血指征的把握尚需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术前进行有针对性的俯卧位适应性训练对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及压疮的影响。方法 80例脊柱侧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对照组术前仅常规访视,训练组术前进行俯卧位适应性训练。分别测量2组术前3d、俯卧位安置后、手术开始前及手术2h和手术结束时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并比较术后皮肤压疮情况。结果训练组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训练组术后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χ=4.27,P0.05)。结论对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术前进行有针对性的俯卧位适应性训练,可改善患者术中的呼吸、循环功能,减少皮肤压疮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剂量悬浮红细胞对骨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6例骨科手术患者按悬浮红细胞输注量的不同分为A组(30例)和B组(34例),A组悬浮红细胞输注量﹤8 U,B组悬浮红细胞为8~16 U,观察两组患者悬浮红细胞输注前、后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IB)及血小板( PLT)等指标变化。结果 A组PT、APTT、FIB及PLT凝血功能指标输血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组输血前后四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时应及时补充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低温沉淀物,以避免患者发生凝血功能的障碍。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输血杂志》2019,(10)
目的探讨影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患者术中红细胞输注的相关因素,建立红细胞输注的风险评分,为临床科学合理备血提供依据。方法 199例首次行单纯OPCABG的患者,男147例,女52例,中位年龄64岁(39—83岁)。根据患者术中是否输注红细胞,将患者分为未输红细胞组(n=112)和输注红细胞组(n=87),统计患者基本信息、术前检查结果、合并症和用药史、手术情况,对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将P0.1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回归分析中P0.05的指标用于构建术中输注红细胞的风险评分。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中OR值的大小,赋予各影响因素相应的分值,计算每位患者的总分值作为红细胞输注的风险评分,并采用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2组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年龄(P0.05)、血清肌酐(P0.01)、Hb(P0.001)、Hct(P0.001)、血浆Fib(P0.001)、术中出血量(P0.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Fib4 g/L(OR=3.904,P0.001)、术前Hct降低(OR=6.241,P0.001)、术中出血量400 mL(OR=7.952,P0.001)是OPCABG患者术中红细胞输注的独立危险因素。设定术前FIB4 g/L为1分,术前HCT降低为2分,术中出血量400 mL为3分,计算总分值作为风险评分。风险评分在0—6分范围对应的输血率依次为5.8%、33.3%、43.8%、60.0%、66.7%、90.0%、100%,人均输血量依次为0.1、0.7、0.9、1.4、1.7、2.4、3.4 U。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输血率和人均输血量与风险评分呈正相关,秩相关系数r=1.000,P0.001。风险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以3分为术中是否输注红细胞的临界值,敏感度为71.4%,特异度为78.7%。结论术前FIB4 g/L、术前Hct降低、术中出血量400 mL是OPCABG患者术中红细胞输注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评分对术中红细胞输注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有助于指导术前安全合理备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红细胞输注情况,探讨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血液科治疗的8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资料,详细记录其初诊至1年内每次住院的红细胞输注情况,探讨年龄、性别、既往输血量等临床因素与红细胞输注有效率的关系。结果 8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1年内共计输注红细胞554次,输血有效次数为396次,输血有效率71.5%。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患者的输血有效率明显低于女性(67.8%vs 75.9%,P<0.05);年龄不同输血有效率不同(≤15岁、16—40岁、41—60岁、>60岁的输血有效率分别为:80.5%、60.5%、72.8%、77.9%,P<0.05);既往输血量不同输血有效率亦不同(≤10 U vs 10—20 U vs>20 U:69.9%vs 67.4%vs 83.7%,P<0.05);输血间隔时间(≤10 d vs 10—30 d vs>30 d:66.8%vs 70.1%vs 83.2%,P<0.05)、骨髓抑制程度不同(77.5%vs 68.8%,P<... 相似文献
16.
红细胞输注效果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科学、有效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对洛阳、内蒙古、乌鲁木齐及甘肃4省市的多家省、市、县级医院在2005年1月-2006年6月的红细胞输注病例进行大规模回顾性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红细胞输注后影响其效果的有关因素。结果4 622份红细胞输注病例共输注红细胞7 040次,无效输注1 089次,占15.47%。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因素有4个:输血次数、女性妊娠次数、伴随发热以及恶性肿瘤性疾病。结论输血次数、女性妊娠次数、伴随发热以及恶性肿瘤性疾病可能是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单独影响因素,输血次数及妊娠次数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而发热及恶性肿瘤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发生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输血治疗措施,以更好的提高临床输血治疗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阳性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输注红细胞的192例DAT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效果的不同分为输注有效组和输注无效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原发病性质、血液制品情况、伴随症状等,并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192例DAT阳性患者中,红细胞输注无效者37例;既往输血次数、是否恶性疾病、血液制品储存时间、血液制品品种、是否伴随感染、是否伴随发热、是否伴随肝脾肿大均与DAT阳性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输血次数(OR=2.678)、恶性疾病(OR=3.485)、血液制品储存时间(OR=2.764)、血液制品品种(OR=2.602)、发热(OR=2.951)均为DAT阳性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既往输血次数、原发病性质、血液制品储存时间、血液制品品种、伴随发热均可对DAT阳性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产生影响,故临床应针对上述因素制定针对性输血策略,以改善DAT阳性患者的输血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该院大量输血手术患者63例,输注悬浮红细胞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输注悬浮红细胞及血浆的32例患者为联合组.比较两组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液科住院患者红细胞输注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1-4月在本院血液科进行红细胞输注的患者,记录患者输注前后的血红蛋白变化情况,进而评价各组输注RBC的效果,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结果各组之间输血后Hb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输血次数越多,输血效果不佳的频率越高。悬浮红细胞输注效果输注不佳率最高的是骨髓增生不良组,其输注不佳率达53.2%。结论应尽量减少输血次数,及时合理地输注红细胞对于血液病治疗具有重要作用。临床红细胞输注效果与患者疾病状况密切相关,应对不同的输血患者,制定独立、安全、有效的个体化输血策略,提高输血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渐进性康复训练对重度脊柱侧弯矫形术后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重度脊柱侧弯矫形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2例。对照组在治疗期间接受重度脊柱侧弯矫形术后护理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及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患者手术时间和评估患者耐受程度进行渐进性康复训练。采用脊柱侧凸社会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观察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月、出院后6个月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出院时、出院后1月、出院后6个月监测两组患者肺活量(VC)、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VC%)、最大通气量(MVV)和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VV%),观察两组患者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1)出院时,两组患者社会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得分、VC、VC%、MVV和MV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生活质量、VC、VC%、MVV和MVV%值随时间的推移变化明显,出院后1月、出院后6个月数据比较,实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渐进性康复训练在重度脊柱侧弯矫形术后患者中运用,它遵循了循序渐进康复功能锻炼和患者耐受原则,使患者更容易接受,提高了训练依从性,改善了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将手术的效果发挥到最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