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晕厥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过性脑供血不足,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肌张力消失而倒地,是门诊常见急症.晕厥的种类有多种,最常见的是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约占全部晕厥的58%[1],林丽珍等[2]报道的47例晕厥中,VVS高达62%(29例).VVS是指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及心动过缓,表现为低血压和短暂意识丧失,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一般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但发作时可发生意外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必须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现将门诊VVS的常见原因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管迷走性晕厥在临床上很常见,在剧烈运动及久站后迷走神经过度激活,心率减慢,大脑缺血、缺氧,严重者导致晕厥.2002年6月~2005年3月我们治疗因军事训练导致血管迷走性晕厥1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血管迷走性晕厥在临床上很常见,在剧烈运动及久站后迷走神经过度激活,心率减慢,大脑缺血、缺氧,严重导致晕厥.2002年6月~2005年3月我们治疗因军事训练导致血管迷走性晕厥1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血管抑制型(VD)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在异丙肾上腺素(ISO)药物直立倾斜试验(IHUT)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对观察指标的敏感性进行探讨。方法15例IHUT阳性的VD型VVS患者(VVS组)及1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了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及单阶段异丙肾上腺素直立倾斜试验(SIHUT),在此过程中采用BioZ.com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持续观察,对入选指标心率(HR)、血压(BP)、心排量(CO)、心脏指数(CI)、心缩加速度指数(ACI)、体循环血管阻力(SVR)及胸部含液量的基础阻抗(TFC)进行分析。结果在BHUT时,两组均出现TFC值明显下降。在ISO注入仍仰卧位时,VVS组SVR值就显著下降,同时HR、CO、CI及ACI值明显升高;对照组SVR值无明显变化,但HR及ACI值也明显升高。在SIHUT阶段并且VVS组未发生晕厥时,两组仅HR值明显升高。VVS组发生先兆晕厥或晕厥时,其HR、BP及SVR值显著下降,CO、CI及ACI值仍持续明显升高。结论在IHUT过程中,VD型VVS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其晕厥发生主要与体循环血管阻力大幅度下降及ISO的诱导作用有关,并提示本组患者存在β2受体过敏。SVR值是诊断对ISO敏感或依赖的血管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5.
例一 :男性 ,2 4岁 ,因反复晕厥一月于 1 999年 1 1月 1日入院 ,住院号 :52 50。入院前一月 ,患者因劳累 ,突然于早晨 6点 ,于坐位时神志不清、意识丧失 ,无抽搐及大小便失禁 ,有出汗、面色苍白 ,持续约 1 5秒种后自行清醒 ,醒后感全身软弱无力 ,当日上午 1 1时又类似发作一次晕厥 ,持续约 1 0秒钟。查体 :血压 1 2 0 /80mmHg ,心界不扩大 ,心率 60次 /分 ,心律齐 ,双肺呼吸音清晰。胸部X线片 :正常 ;颈椎X线片 :正常 ;心电图 :正常 :动态心电图 :正常 ,脑电图 :正常 ,头部CT :正常。异丙肾上腺素倾斜试验 :诱发晕厥伴血压下降 ,倾…  相似文献   

6.
由于急诊科就诊环境的特殊性,常有病人及其陪同人员在就诊期间发生晕厥。2001年10月-2007年10月在我科共发生25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5例中男6例,女19例;年龄22—33岁。其中病人17例(头皮外伤8例,手外伤5例,下肢刀刺伤和撕裂伤各1例,急性胃炎1例,急性咽喉炎伴高热1例);陪同人员8例。  相似文献   

7.
倾斜试验与血管迷走性晕厥及其治疗山西省心血管疾病研究所(030001)黄明光,王树忠,刘卓敏,王绪太,杨超慧,李运乾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张晓逢晕厥是指突发性短暂意识丧失。其原因多种多样,尽管全面详细的病史、体检及各项无创检查,可明确晕厥的病因,但仍有5...  相似文献   

8.
直立倾斜试验(HCT)是目前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重要手段。现将1999年5月-2003年7月间进行HCT检查的45例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90岁,因在参加户外集体活动后用餐时突发心悸、头晕、出汗、面色苍白、黑蒙、四肢发凉等症状。查体:血压80/50mmHg、心率58次/min,律齐。当即给予平卧位,松开衣领、裤带,吸氧2L/min;约4min患者症状缓解。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多年,无心脏病、糖尿病史。发病前未服任何药物。就诊后心电图示:I度房室传导阻滞,考虑血管迷走性晕厥。经卧床休息后未再发作,医嘱予回家休息。  相似文献   

10.
倾斜试验是通过调整倾斜床,使受试者被动倾斜,从而用来激发和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一项实用技术。本文对1995年12月至199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6例原因不明晕厥病人进行直立倾斜试验(TTT),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在发病年龄、性别、诱因、晕厥先兆、持续时间及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率(HUTT)方面的差别。方法根据初次发病年龄把所有患儿分为低龄组(6~10岁)和高龄组(11~16岁),对两组分别进行年龄、性别、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率的比较以及两组病例在诱因,先兆出现和持续时间方面进行对比。结果 VVS在低年龄组发病率较高年龄组发病率抵;男性发病率较女性低;HUTT阳性率在年龄组间统计学意义,而在性别方面有统计学意义,女性阳性率明显增高;两组在诱因、先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持续时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VS发病率低年龄组低于高年龄组,HUTT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在诱因和先兆方面,低年龄组低于高年龄组,持续时间无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病因分布及诊治方法。方法 选择临床诊治的82例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最常见晕厥诱因主要为持久站立(31.2%),剧烈疼痛(26.7%)、情绪激动(15.3%)、体位改变(12.1%)、过度疲劳(10.5%)、运动(4.2%)。结论 心脏充盈减少或体内儿茶酚胺增加是诱发VVS的主要因素,直立倾斜试验对VVS的诊断和评估起决定性作用,健康宣教及物理疗法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有非常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原因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平板运动实验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资料。结果本组运动量均达到亚极量,均在1 min内出现晕厥前兆或晕厥并伴有心率、血压下降。结论虽然平板运动试验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较少见且有自限性,但可导致外伤及患者恐慌,同时有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因此运动试验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减少意外发生。  相似文献   

14.
美多心安预防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察陆尚彪陈莺徐惠芬赵美华荣烨之徐东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内科上海200092)不明原因反复发生的晕厥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诊断通常相当困难,也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作者通过直立倾斜试验(HUT)检出心脏神经反射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不明原因晕厥者,进行直立倾斜试验(tilt table test,TTT),试验全程行心电,血压监护,结果:TTT诱发晕厥16例,阳性率40%(16/40),其中基础倾斜试验诱发晕厥3例,阳性率7.5%(3/40),发生严重反应5例,占诱发晕厥者的31.2%(5/16),结论:TTT对血管迷走性晕厥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虽为无创检查,但严重反应并不少见,应于试验前严格筛选病人,试验中及时对症处理,减少严重重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晕厥病史患者出现的直立性T波改变的发生机理及其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相关性;方法利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初筛出直立性T波改变预检患者,经基础倾斜试验进一步确证,再行硝酸甘油倾斜试验。第2天,阳性患者经随机分组,双盲对照服用安慰剂(=22)或30mg普荼各尔(=21)60min后重复基础倾斜试验、硝酸甘油倾斜试验。结果100例直立性T波改变患者在基础倾斜试验中无1例阳性反应,在随后的NTTT中有43例出现阳性结果。第2天,安慰剂组直立性T波改变及NTTT阳性有比率明显高于普荼各尔组(依次为86.4%∶23.8%,P<0.01,72.7%∶28.6%,P<0.01)。结论直立性T波改变是人体由卧位到立位引起神经-体液变化所致的心室肌复极异常,它是血管迷走性晕厥形成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一种伴随现象,与血管迷走性晕厥有一定的相关性,心得安等β-受体阻滞剂作为首选药物来治疗直立性T波改变和伴随有直立性T波改变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收到肯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在门诊换药室中经常会遇到病人发生晕厥,因其发病急,病因复杂,有的晕厥如果不能及时、正确有效地救治,还可能贻误抢救时机甚至危及生命。本人在门诊换药室工作多年,下面就遇到的各类晕厥病人略作分析并谈谈护理体会。1血管迷走性晕厥及其护理 为类晕厥往往因为恐惧、焦虑、疼痛、创伤等引起,常出现站立或坐位时,起病前有短暂头昏、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恶心、上腹部不适、出冷汗、心慌、无力;视力模糊;听力改  相似文献   

18.
纳络酮在血管迷走性晕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治疗效果,寻找治疗VVS的新途径。方法选择两组病人进行病例对照观察。对照组:38例VVS患者常规使用丹参注射液、能量和剂治疗;治疗组:40例VVS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纳洛酮注射液0.4~0.8mg,于注射后每30、60、120min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对照组比较。判定标准:30mnin内临床症状缓解,血压、心率、心电图恢复正常为显效;30~60min内达到以上标准为有效;60min或以上未达到以上标准或部分未达到标准为无效。统计学处理:观察资料用SPSS5.0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处理,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2%。两组都能升高患者收缩压和心率在正常范围内,但治疗组升高血压和心率较对照组更快。结论那洛酮用于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安全、起效快,可作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另一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发作诱因及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临床诊治的49例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情绪激动诱发占30.6%;精神刺激诱发占28.6%;睡眠不足诱发占16.3%;过度疲劳诱发占12.2%;站立时间过长诱发占8.2%;恐惧紧张诱发占4.1%。46例患者意识丧失时间为5~25min,3例意识清醒后再次发生晕厥。49例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后随访1~3年,仅有17例未在复发,占34.7%。结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发作诱因主要有:情绪激动、精神刺激、睡眠不足、过度疲劳诱发、站立时间过长、恐惧紧张等。主要以预防性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20.
血管迷走性晕厥机理、诊断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大约1/3的人会发生。尽管其很少威胁生命,但由于发作频繁,生活质量受到影响,甚至导致严重意外发生,如跌伤、头颅外伤等。在晕厥发作时若伴有严重心脏停搏的患者,还有发生猝死的可能。本文就这一病症的发病机理、诊断方法及目前治疗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