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严重脑外伤后弥漫性轴索损伤2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1993年1月-1995年6月间220731人次急诊总数中,收治于急诊病房和EICU的重症弥漫性脑损伤225例进行了临床。本组病例损伤机制绝大多数为因交通意外回转加速性损伤,伤后昏迷无中间清醒期,CT表现无明显占位效应,病死率和病残率俱高。文中对弥漫性脑损伤的病理改变、诊断及治疗上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由于交通事故、坠落、压砸伤不断增加,颅脑外伤也日益增多。脑挫裂伤、颅脑出血、脑干严重损伤、弥漫性脑损伤等常发生。颅脑损伤后,自由基大量产生,加重了脑细胞损害。目前对颅脑损伤,用脑保护剂治疗日益重视。依达拉奉为自由基清除剂,国内已用于临床。本院从2004年至2006年三年间就治的弥漫性脑损伤病人73例,经过筛选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治疗,治疗组42例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其疗效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脑损伤大鼠Homer 1蛋白的表达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Homerl蛋白分子的表达规律。方法:实验于2004-06/10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SD大鼠10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损伤组各35只,每组据标本采集时间又划分为30min和1,6,12,24,72,168h等7个亚组,每组5只。正常组不干预,损伤组制造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不予以自由落体打击,其余处理同损伤组。分别在相应时间点取大鼠主要脑区及核团进行Hcliner 1蛋白分子的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结果:10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损伤组神经元Homer 1a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自伤后30min起持续至伤后72h,阳性染色出现于神经元胞膜、胞质及突起处,正常及假手术组于神经元各部均未见阳性染色;而Homer 1b/c于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损伤组均可见阳性染色结果。结论: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Homer 1a蛋白的表达于损伤前后有显著变化,而Homer 1b/c于损伤前后无明显变化,提示Homer 1a蛋白分子参与了神经元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4.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治疗体会湖南省人民医院欧阳敏求,王连平1956年Strich首先报道了脑外伤后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1)的病理机理,以后逐渐普遍受到重视并成为脑损伤后临床病理机理的重要依据。近年国内已有报...  相似文献   

5.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救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救治胡小吾王文仲赵孟尧过宗南作者单位:200433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胡小吾男36岁讲师,主治医师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是近来才被认识的一种原发性脑损伤,主要损伤脑的中轴及其...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型探讨王卫民姜启周程军陆峰赵晖作者单位:310015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脑外科王卫民男36岁副主任医师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是闭合性脑损伤的严重类型之一,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我院...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其发病率仅次于四肢损伤,死亡率高,幸存者往往留有严重的并发症及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颅脑创伤后的脑损伤根据其损伤的时间过程可分为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原发性脑损伤包括急性硬膜下血肿(SDH)、急性硬膜外血肿、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脑内出血(ICH)和原发性脑干损伤等.  相似文献   

8.
CT对局灶性脑损伤诊断较为容易,而在诊断弥漫性颅脑损伤时有些病例尚难以明确,我们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对局灶性和弥漫性颅脑损伤病例作一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Homer1蛋白分子的表达规律。方法:实验于2004-06/10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SD大鼠10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损伤组各35只,每组据标本采集时间又划分为30min和1,6,12,24,72,168h等7个亚组,每组5只。正常组不干预,损伤组制造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不予以自由落体打击,其余处理同损伤组。分别在相应时间点取大鼠主要脑区及核团进行Homer1蛋白分子的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结果:10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损伤组神经元Homer1a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自伤后30min起持续至伤后72h,阳性染色出现于神经元胞膜、胞质及突起处,正常及假手术组于神经元各部均未见阳性染色;而Homer1b/c于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损伤组均可见阳性染色结果。结论: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Homer1a蛋白的表达于损伤前后有显著变化,而Homer1b/c于损伤前后无明显变化,提示Homer1a蛋白分子参与了神经元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0.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6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型颅脑损伤是脑外科常见急诊,其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而老年人因自身的生趣特点,加上合并损伤多,脑损伤严重,伤后昏迷时间长,因此伤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我科自2002年2月~2003年9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老年人68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恢复良好30例(15%)、中残30例(15%)、重残38例(19%)、植物生存12例(6%)、死亡90例(45%)。结论 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致残率高;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其诊断MRI检壹优于CT;大部分采取保守治疗。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患者昏迷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2.
CT、MR对脑弥漫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MR对脑弥漫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及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DAI25例,均做了CT、MR检查。结果25例中CT共发现65个病灶,MR共发现263个病灶,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MR对脑内非出血性病灶及脑干、胼胝体病灶的敏感性优于CT(P<0.05)。损伤部位与患者临床预后、GC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MR为DAI的临床诊断、预后判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MR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经临床证实的41例DAI患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DAI早期MRI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脑室及脑沟、裂、池受压变小或闭塞;脑实质出血33例,呈斑点状,直径小于2.0cm;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出血17例;硬膜下血肿13例;硬膜外血肿7例;颅骨骨折8例。结论:MRI对DAI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弥补CT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9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回顾总结96例DAI的临床特点,如受伤原因、影像学变化、诊断入院后GCS、瞳孔、血糖的变化和预后的关系。结果:DAI患者多发生于车祸与坠落滚动伤,96例患者恢复良好30例,中残14例,重残12例,植物状态生存3例,死亡37例。结论:DAI应根据受伤机制、临床特点、CT或MRI影像及早正确诊断,DAI死亡率高。其轴突损伤严重程度,GCS高低,昏迷持续时间,血糖和瞳孔变化有助于DAI病情评估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CT与临床的表现(附1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结合临床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CT诊断及价值。方法对41例DAI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0例,女11例,年龄范围从15~67岁,平均年龄为30.5岁。据临床症状,把病人分轻、中、重3组。结果轻度组10例,CT表现以单侧脑肿胀、单纯脑实质点状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中度组15例,CT表现以弥漫性脑肿胀和大脑深部灰质点状出血为主;重度组16例,CT表现以重度弥漫性脑肿胀合并灰白质交界处点状出血及硬膜外、下出血为主。结论CT表现能反应DAI临床表现的轻重,对DAI的诊断及预后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方法 参照Cordobes诊断标准,对68例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进行分析。结果 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发病率高,错迷程度深,瞳孔改变、癫痫及生命体征改变大,但病死率低。结论 小儿DAI发病率高,伤情重,但预后好。  相似文献   

17.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0例临床表现符合DAI的病例MRI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MRI表现为中线未见移位,多数病灶较小且为非出血性,脑干和胼胝体损伤灶多见于重度头部损伤病人,本病常伴有其他类型脑部损伤。结论:MRI是DAI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能对DAI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DAI)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0例脑外伤患者,均在入院后进行MRI以及CT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DAI的病灶检出数量,同时对不同类型、是否出血以及不同位置病灶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MRI确定的病灶总数为156个,平均(3.12±2.43)个;CT确定的病灶总数为103个,平均(2.06±1.47)个;MRI检查病灶均数明显多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方式下弥散性脑肿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66.0%、48.0%)明显高于CT(34.0%、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方式下非出血病灶的检出率(66.0%)明显高于CT(30.0%)(P<0.05);MRI检查方式下皮质下脑白质、基底节、胼胝体的病灶检出率(64.0%、40.0%、56.0%)明显高于CT(36.0%、18.0%、2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临床诊断中,MRI相比CT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弥散性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类型以及皮质下、基底节以及胼胝体等位置的病灶检查中敏感性更高,所以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MRI检查,确保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高对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CT征象的认识。材料与方法 :对 4 8例DAI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弥漫性脑肿胀 2 1例。 35例脑实质内出血 (直径 <2cm) ,主要位于大脑皮、髓质交界区 ,基底节内囊区域、脑干、胼胝体。蛛网膜下腔出血 2 5例 ,脑室出血 8例 ,硬膜下血肿 6例 ,硬膜外血肿 4例。结论 :CT检查对DAI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MRI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M)MRI特征以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1例病人均有MRI检查,其中:13例病人还有CT检查。分析21例DM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M发生于以下6个部位:胼胝体5例;皮髓交界处6例;脑白质7例;脑干6例;基底节5例;小脑3例;脑室旁5例。多发病灶共18例。21例DM伤者中18为交通伤。本组DM伴其他脑伤者16例。CT上难以发现病灶的小脑、脑干和胼胝体等处8/21,MRI均可以清晰显示。结论:MRI对发现DM价值较大。CT上难以发现病灶的小脑、脑干和胼胝体等处,MRI也可以清晰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