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采用双气相CT扫描定量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内血管体积(IPVV),观察呼气相CT定量肺血管对COPD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9例接受双气相CT扫描及肺功能检查(PFT)的COPD患者,定量测量双气相CT扫描IPVV。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系数评估双气相IPVV与PFT结果的相关性,以Steiger Z检验分析相关系数。结果全肺(WL)及各肺叶吸气相IPVV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均呈负相关(r=-0.22~-0.36,P<0.05), IPVV和FEV1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仅在右肺中叶(RML)及左肺下叶(LLL)呈负相关(r=-0.25及r=-0.23,P均<0.05);呼气相IPVV与FEV1%呈负相关(r=-0.20~-0.36,P<0.05),与FEV1/FVC呈负相关(r=-0.24~-0.39,P<0.05)。呼吸状态下IPVV变化与FEV1  相似文献   

2.
高分辨CT在蝶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分辨CT在蝶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头面部外伤高分辨CT检查346例,详细观察蝶骨受损情况。结果:蝶骨骨折86例,发生率为24.9%,明显高于颞骨骨折,其中蝶骨大翼骨折81例(占94%),蝶骨体部骨折66例(占76.7%),蝶骨小翼骨折49例(占56.9%),蝶骨翼突骨折19例(占22.1%),2个以上部位的多处骨折81例,占94.1%;合并头面部其它部位骨折79例,占91.1%。结论:水平位和冠状位结合高分辨CT可准确及时发现蝶骨骨折及其部位,蝶骨骨折多为多部位骨折,头面部外伤合并蝶骨骨折提示病情复杂。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肺吸气相-呼气相HRCT的正常表现.方法健康成人46例,分别行吸气末及呼气末HRCT检查,分析气管形态、径线及面积的变化,肺衰减及肺面积的变化.结果吸气相时气管为圆形或椭圆形,呼气相时气管大多数(63%)为马蹄形;呼气相气管横断面积较吸气相平均减小(23±9)%,前后径及横径平均分别减小(22±8)%、(15±7)%,气管面积缩小的百分比与前后径及横径缩小的百分比成正相关(r=0.633,0.393,P<0.01).呼气相较吸气相肺衰减增加,以肺野后部及肺底水平增加为著(P<0.01);呼气相肺衰减梯度较吸气相明显,且以肺底为著(P<0.01);呼气相肺横断面积减小,平均减小(21±9)%;隆突水平肺衰减增加与肺面积减小呈正比(r=0.702, P<0.01).呼气相时28.3%(13/46)可见马赛克征.结论肺吸气相-呼气相HRCT的正常表现不同.呼气相HRCT的气管形态大多为马蹄形,气管面积减小,前后径减小为主;呼气相时肺横断面积减小与肺衰减值增加呈正相关性,肺前后部衰减梯度明显,且以肺底为著.  相似文献   

4.
呼气相CT扫描作为肺功能成像的一种手段和吸气相CT扫描的补充,不仅提供了肺组织的病理解剖学信息,也提供了肺组织局部病理生理学信息.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呼气相扫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讨呼气相扫描时肺部的形态、密度的变化与肺通气功能间的关系[1-4].空气潴留作为小气道病变的CT征象,与肺功能的改变有一定的相关性[2].本文就空气潴留程度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评价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肺间质病变的高分辨CT(HR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62例肺间质疾病的HRCT表现。结果HRCT清晰显示肺间质病变,并表现为小叶间质增厚、磨玻璃影、蜂窝征、小叶间隔增厚等征象。结论HRCT是研究肺间质病变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高分辨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的高分辨CT(HR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HRCT表现,分析有助诊断的HRCT征象及病理基础。结果:孤立结节型18例,其中15例位于肺外周或胸膜下,磨玻璃密度影10例,形态不规则或斑片状影8例,空泡征和/或空气支气管征14例,胸膜凹陷征12例;弥漫型14例,其中均匀实变7例,蜂房征4例,磨玻璃密度8例,支气管气像6例,腺泡样结节6例。结论:HRCT是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分辨CT MPR显示面神经管迷路段与耳蜗解剖关系的能力。方法 选取于我院接受鼻窦高分辨CT检查的患者110例(220只耳),将原始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对图像进行MPR,观察面神经管迷路段与耳蜗中转的解剖关系,评价内容包括骨性间隔明确缺失(Ⅰ型)、骨性间隔可疑缺失(Ⅱ型)及骨性间隔完整(Ⅲ型)。结果 面神经管迷路段与耳蜗中转的解剖关系:Ⅰ型71只耳(71/220,32.27%),缺失最大径为0.3~1.3 mm,平均(0.64±0.26)mm;Ⅱ型86只耳(86/220,39.09%);Ⅲ型63只耳(63/220,28.64%),骨性间隔厚度0.3~1.0 mm,平均(0.68±0.15)mm。不同性别、年龄及侧别之间上述3型解剖关系的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高分辨CT是清晰显示面神经管迷路段与耳蜗中转解剖关系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CT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性研究肝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的CT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对2003~2005年3年之间资料完整的23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CT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所有肝移植术后患者均出现肝周积液、胸腔积液及右下肺肺炎及门静脉伴行影。肝梗死4例,局限性脾梗死1例,肝内血肿2例,腹膜后血肿1例,胆总管下段胆泥阻塞伴胆管扩张5例, 13例肝癌患者中肝移植术后单纯双肺转移3例,单纯移植肝转移1例, 多脏器转移8例,1例因术后循环衰竭而死亡。结论:双螺旋CT能清楚显示肝移植术后的并发症影像。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羊脊椎骨的松质骨灰重密度为标准,比较CT能谱成像、定量CT(QCT)对骨密度(BMD)测量方法的准确性,探讨CT能谱成像对BMD测量的价值。方法采用CT能谱成像分别测定38个羊椎体松质骨的钙-水基物质对密度(ρCa-H2O),根据BMDGSI=ρCa-H2O×1 004/400,得出BMD值。然后使用QCT测定每一椎体骨松质的BMD值,并将两组测定值与羊椎骨骨松质煅烧后得出的灰重密度值比较,同时分析两种影像学方法测量BMD值与灰重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QCT测量BMD均值(0.394±0.069)g/cm3,灰重密度均值(0.445±0.050)g/cm3,CT能谱成像测量均值(0.430±0.056)g/cm3。(1)采用扩展的t检验法,QCT测量均值与灰重密度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QCT测量值小于灰重密度值(t=3.530,P<0.05),CT能谱成像测量均值更接近灰重密度均值,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8,P>0.05),CT能谱成像与QCT BMD测量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CT能谱测量均值大于QCT测量均值(t=2.392,P<0.05)。(2)QCT组与灰重密度比较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QCT组的BMD测量均值与灰重密度均值均呈线性正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rQCT-灰重密度=0.58,P<0.05);CT能谱成像组与灰重密度组比较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CT能谱成像和灰重密度均值均呈线性正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rGSI-灰重密度=0.45,P<0.05)。结论 CT能谱成像和QCT所得BMD值与灰重密度值变化趋势均一致。CT能谱成像在采用钙-水基物质对时,测量BMD较QCT更为准确,可作为一种新的BMD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计算机辅助测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 COPD)患者呼、吸双相CT肺内血管体积(Intrapulmonary vascular volume , IPVV),探讨呼气相CT定量肺血管在COPD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COPD患者89例,均行吸气相、呼气相CT扫描及肺功能检查(PFT),基于“数字肺”数据分析平台定量测量呼、吸双相CT扫描下IPVV。应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评估吸、呼气相下IPVV与PFT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吸气相下各肺叶IPVV与PFT参数呈负相关(r=-0.215~-0.358,P<0.01);呼气相下各肺叶IPVV与PFT参数呈负相关(r=-0.238~0.387,P<0.01);呼气相IPVV与PFT的相关性大于吸气相。呼吸状态下IPVV变化量与PFT呈正相关(r=0.211~0.463,P<0.01)。结论 双气相CT可定量评估COPD肺血管体积及呼吸状态下肺血管变化量,呼气相CT定量分析肺血管为评估COPD患者呼气气流阻塞程度提供更多有效信息,为进一步研究COPD相关肺动脉高压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化容积HRCT的扫描方案,提高容积HRCT的图像质量。方法应用64排CT对Catphan模具进行扫描,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对HRCT的扫描方案进行优化,优化的参数包括:探测器宽度、焦点尺寸、旋转时间、管电压及管电流、扫描孔径、螺距、重建卷积函数、重建模式。结果增加探测器宽度可使噪声降低(t=-4.228,P=0.002),放射剂量降低,对空间分辨率无明显影响。改变旋转时间对空间分辨率、噪声(F=0.627,P=0.130)均无明显差异。小焦点较大焦点的空间分辨率提高1 LP/cm。增加管电压与管电流可使噪声降低,空间分辨率随之改善,放射剂量增加。不同扫描孔径的放射剂量有所不同。螺距0.5得到最佳的Z轴分辨率12 LP/cm。在3种高分辨率算法中,bone优于bone plus及edge。重建模式plus较full的噪声降低(t=58.234,P〈0.001),Z轴分辨率也降低。结论采用优化的扫描方案,可以提高容积HRCT的图像质量并控制放射剂量,有助于正确评价容积HRCT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256层螺旋CTA测量正常人椎动脉直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已经成为观察血管病变的首选方法。本研究利用256层螺旋CTA技术对正常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和HRCT检出煤工尘肺肺气肿与肺功能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及64层螺旋CT和HRCT在检出煤工尘肺肺气肿方面有无差异。方法选择96例Ⅰ期煤工尘肺患者行64层螺旋CT和HRCT扫描检查,并进行肺气肿定性及定量分析。肺功能检查(PFT)采用比利时麦迪公司(Mdeisoft)Bodybox5500体积描记仪测定通气功能和容积功能。对64层螺旋CT和HRCT检查结果与肺功能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4层螺旋CT和HRCT评分与肺功能检测指标中的RV、RV/TLC%、TLC有很好正相关(P均小于0.001);而FVC、DLCO、FEV1/FVC%、FEV1%、MVV均有很好负相关性(P均小于0.001)。肺气肿64层螺旋CT和HRCT诊断的阳性率高于肺功能检出肺气肿阳性率(P〈0.005)。64层螺旋CT和HRCT两种检查方法在肺气肿检出率无明显差异(χ^2=2.78,P〉0.05)。结论64层螺旋CT和HRCT肺气肿检出与肺功能检测指标有很好正或负相关;64层螺旋CT和HRCT诊断肺气肿的阳性检出率高于肺功能检出肺气肿阳性率;64层螺旋CT和HRCT在肺气肿检出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胸部CR与CT在肺结核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6例均作了胸部CR和CT扫描,其中胸部CR含平片和CR断层;19例作了增强CT扫描.结果:(1)胸部CR显示病灶内钙化3例,空洞5例,胸膜增厚4例,卫星病灶7例.(2)CT平扫病灶内钙化11例,空洞8例,胸膜增厚21例,卫星病灶27例,支气管扩张4例,合并肺门淋巴结肿大者2例.19例CT增强扫描,8例无强化,11例不同程度不同形态强化.(3)病灶内部钙化CT显示11例,CR 3例(χ^2=12.32,P<0.01);卫星病灶CT所见27例,CR见7例(χ^2=28.62,P<0.01);胸膜增厚CT所见21例,CR见4例(χ^2=28.14,P<0.01);病灶周围支气管扩张CT所见4例,CR均未能发现(χ^2=4.42,P<0.05).2种影像学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特别是增强CT扫描是确诊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肺炎型肺癌的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肺炎型肺癌的CT特征,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5例病理证实的肺炎型肺癌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1例两肺弥漫分布外,其余14例CT均表现为肺叶实变,叶间裂向外膨隆。7例部分病灶整体或周边伴有磨玻璃样改变。14例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充气的支气管多无明显扩张,呈枯枝状,较僵直,粗细不均,并有挤压推移。8例增强后有4例可见“血管造影”征,显示的血管僵直、管壁毛糙、粗细不均匀。5例CT随访,病灶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密度变致密。结论肺炎型肺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有助于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HRCT定量评价哮喘和COPD患者气道壁厚度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用HRCT测量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支气管管壁厚度,并评价两者的支气管壁厚度变化,初步探讨支气管哮喘和COPD患者气道重构的差异。方法用高分辨率CT(HRCT)扫描支气管哮喘患者35例,COPD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20例。测量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壁横截面的外径D和内径L,通过公式计算出支气管管壁厚度与外径比值(T/D)、管腔面积(Al)、气道壁面积(WA)及气道壁面积占气道总截面积百分比(WA%)。用统计软件SPSS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三组之间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支气管哮喘组和COPD组的支气管壁厚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厚,T/D、WA、WA%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支气管哮喘组支气管管腔较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狭窄(P〉0.05),而COPD组支气管管腔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减小(P〈0.05)。支气管哮喘组与COPD组比较,T/D、W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WA%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较支气管哮喘组管腔面积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哮喘患者气道管壁面积增大而管腔面积不减小,而COPD患者气道管壁面积增大且同时管腔面积减小。不同的重构模式可反映哮喘和COPD患者炎症发展进程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双源CT单能及双能技术进行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并对比二者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探讨双源CT双能模式下的虚拟单能技术在支气管动脉成像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1月胸部CT增强病患64例,将其随机分成2组(单能组及双能组),每组32例。对比剂采用碘帕醇(370 mgI/mL),剂量为1.2 m L/kg,流速固定在4.0 m/s,追加生理盐水40 mL。单能组每个病患得到一组增强图像,双能组可生成40~190 keV多组图像,并通过虚拟单能技术自动得出对比度信噪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最高的一组图像,将得出的两组图像进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支气管动脉CT值、噪声(Standard deviation,SD)、CNR、信噪比(Single-to-noise ratio,SNR)以及辐射剂量等参数进行对比。结果:两名放射科主任医师对支气管动脉主观评分结果呈优秀吻合(所有Kappa值>0.8)。与单能组相比,双能组右侧和左侧支气管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明显更高(P<0.001,P=0.001)。除此之外,在双能组中,左右支气管动脉的CT值(P<0.001,P<0.001)、噪声(P<0.001,P<0.001)、CNR(P=0.001,P=0.003)、SNR(P=0.012,P=0.035)均显著高于单能组。辐射剂量方面,双能组与单能组的CTDI和DLP均无明显差异(P=0.097,P=0.132)。结论:双源CT双能模式下的虚拟单能量技术能够提高支气管动脉的血管成像质量,显示更细小的血管走形,更好的满足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螺旋CT增强扫描测量正常成人心脏及大血管的内腔径线,提供判断心脏大血管病变时大小的参照。方法:随机检查110例无心脏大血管疾患者,男69例,女41例,平均年龄45.5岁;测量心脏横径、左右心房室、间隔、主动脉、肺动静脉、腔静脉及气管和主要分支,再利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得出正常值。结果:获得中国人螺旋CT正常心脏大血管各参数;在相近同层面,其间存在多重相关比例。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对心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