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血是急性白血病(AL)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本病主要死因之一。本研究对117例AL患者血浆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多项指标进行检测,全面分析其止凝血系统的异常情况,探讨AL患者出血的发病机制及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2.
出血是急性白血病(AL)重要临床表现之一,且为致死的重要原因。大量的研究表明AL出血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多种止血、凝血因素复合异常的结果,其中以血小板数量减少和质量异常最为重要。本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法),同步检测40例AL患者血浆血栓烷B_2(TXB_2)、6-酮-前列腺素F_(1α)(6-kcto-PGF_(1α))的含量及周围血小板数,以探讨AL时血浆TXB_2、6-kcto-PGF_(1α)增高的可能机制、两者在AL出血中的意义,AL时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机制及血管壁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急性白血病早期死亡高危因素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1年上海地区27家医院2867例急性白血病(AL)住院患者早期死亡的高危同素进行Lognistic回归分析。结果:出血、感染和多脏器衰竭是AL死亡的主要原因。全反式维甲酸(ATRA)的应用,降低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早期病死率。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为:年龄≥60岁或≤1岁,发病时伴有明显出血、外用血白细胞>100X109/L、BPC<50X109/L。结论:针对上述高危因素采取相应防治措施,降低AL的早期病死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急性白血病并发出血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是急性白血病(AL)的常见症状和主要死因之一.在未并发DIC的病例,出血发生率约为67~75%,其中死于出血者占38~44%;在并发DIC的病例,几乎全有出血倾向,其中死于DIC者占20~25%.因此,研究AL的出血原因及防治措施,对提高缓解率及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出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急性白血病(AL)深部真菌感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4年12月~2005年12月我科AL住院高危患者入选研究。治疗组接受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性治疗,剂量为200mg,每天2次,持续至粒细胞缺乏(粒缺)恢复或发生发热或其他感染性事件。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抗真菌药物治疗。结果:143例患者入选研究,其中预防治疗组65例患者,17例(26.2%)出现发热,对照组78例患者,26例(33.3%)出现发热。两组比较,发热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367)。伊曲康唑口服液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9.2%)。预防治疗组抗真菌治疗总费用为390233元,人均6004元;对照组抗真菌治疗总费用为410200元,人均5259元。预防治疗组的粒缺-真菌治疗终点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48)。结论:伊曲康唑口服液可安全地应用于AL患者深部真菌感染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6.
出血是急性白血病(acutc lcukcmia,AL)的常见症状,也是引起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出血的病死率于60年代初高达43~52%随治疗学的进步,至80年代末已有明显的降低。但是出血的机理尚未阐明,近年来有了较大的进展,现简要综  相似文献   

7.
急性白血病并发出血患者的止凝血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AL)并发不同程度出血患者的止凝血异常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93例AL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D-二聚体(D-D)的含量。结果:仅有TF、TAT、D-D升高者,临床上大多表现为轻度出血;除TF、TAT、D-D显著升高外,还伴有u-PA、u-PAR、PAP高于无出血对照组者,临床上以重度出血为主。TAT、PAP、D-D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pre—DIC)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8.57%、97.14%和85.70%,特异性为69.57%、76.09%和89.13%;联合应用三个指标,其灵敏度为80.OO%,特异性为95.65%。u-PA、u-PAR持续增高者预后差,2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和2年总生存率(OS)显著降低。结论:轻度出血主要由高凝、继发性纤溶亢进等引起,而原发性纤溶亢进则是重度出血最主要的原因;TAT、PAP、D-D对pre—DIC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多项分子标志物的联合应用可提高pre—DIC的确诊率。TF对DIC的发展和进程具有预示作用。u-PA、u-PAR可作为部分AL并发出血患者的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医院感染(NI)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控制NI提供依据。方法对147例AL患者的NI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选取的12个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危险因素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元分析。结果 NI发生率47.62%;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肛门、血液为主;致病菌以G-杆菌和G+球菌为主。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住院天数、AL类型、化疗强度、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血红蛋白数、血清白蛋白数、抗生素种类、广谱抗生素使用天数等为AL患者发生NI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广谱抗生素累计使用天数、中性粒细胞数、血清白蛋白数、化疗强度是NI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针对上述独主要危险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可减少AL患者NI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以难治性贫血或伴有其他血细胞减少而骨髓增生和形态异常的多相性造血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临床上预后不良,部分患者可转化成急性白血病(AL),本文收集我院1982年以来MDS转化成AL(MDS→AL)12例,与AL  相似文献   

10.
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感染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急性白血病(AL)患者并发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23 例AL患者并发感的患病率、影响因素、细菌谱及在常规抗感染治疗基础上并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对疗效的影响。果:AL患者并发感染的患病率是94.3%,革兰氏阴性(G- )杆菌占42.4%,革兰氏阳性(G+ )球菌占49.2%,真占8.4%;血培养G-杆菌以大肠艾希菌及绿脓杆菌为主。感染主要与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降低有关,N0.2×109/L感染率显著增加,且感染时间显著延长,易发生2 个以上部位的感染。患者年龄、贫血程度、预防使用肠道消毒药物不影响感染的发生。AL患者并发感染总死亡率6%,发生肺部感染及败血症的患者病死率高,而使用G -CSF的病死率较低。结论:AL患者是并发感染的高危人群,影响因素主要是N减少,在合理使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G CSF有助于提高抗感染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