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敏  王玲莉  郑凤 《安徽医学》2017,38(8):1045-1048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点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成份为二棕榈酰卵磷脂和结合蛋白)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治疗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于黄山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RDS早产儿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NCPAP辅助通气,观察组在NCPAP辅助通气治疗的同时,应用气管插管复苏囊注入固尔苏(肺表面活性物质),依据接受治疗时间不同将观察组患儿分为早期亚组(出生8h内)和晚期亚组(出生8~12h).观察并比较各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NCPAP参数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气分析、NCPAP参数及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亚组血气分析、NCPAP参数及治疗有效率改善情况均优于晚期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CPAP治疗可显著提高早产儿RDS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吴志兴 《当代医学》2021,27(28):81-83
目的 探究BiPAP联合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血气指标的影响,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早产儿RDS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行BiPAP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气指标与血氧指数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aO2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PaCO2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RDS患儿实施BiPAP联合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动脉血气指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唐告胜 《黑龙江医学》2013,37(7):601-602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02~2012-08间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率,胸部X线改善率,机械通气率及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结果对照组患儿临床症状及胸部X线改善率分别为42.7%,40.0%;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及胸部X线改善率分别为86.7%,80.0%;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及胸部X线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治疗前血气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气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儿血气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救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90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肺氧合功能、血气分析变化及平均住院时间、上机时间、治愈率。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肺氧合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肺氧合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及上机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治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救治早产儿RDS效果较常频通气效果显著,且改善血气和肺氧合功能较良好,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应用呼吸机无创辅助通气设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4例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采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舒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CM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舒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用机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氧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机无创辅助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发症少,且患儿氧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改良法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8月6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患儿,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断开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气管插管内注入PS治疗;观察组采用不断开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用注射器刺入气管注入PS治疗。观察两组血气指标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酸碱值(p H)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O2(8.35±1.47)k Pa、p H(7.42±0.52)相较对照组(7.62±1.42)k Pa、(7.14±0.43)显著较高,PCO2(5.68±0.95)k Pa相较对照组(6.15±1.02)k Pa明显较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11.76%相较对照组32.35%显著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法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有效改善血气指标,减少不良反应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i PAP(经鼻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PS(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早产儿RDS(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70例RDS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均接受PS治疗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采取NCPAP(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模式,治疗组则选择Bi PAP模式,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治疗前后血气指标(Pa O2、Pa CO2、p H)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成功率97.1%,与对照组的8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 h后Pa O2[(62.3±4.9)vs(55.1±5.4)]mm Hg、Pa CO2[(43.2±2.2)vs(48.3±2.0)]mm Hg、p H[(7.33±0.06)vs(7.38±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通气时间及氧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另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 PAP联合PS治疗早产儿RDS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能明显改善患儿血气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胎龄34周的早产患儿67例,随机分为预防组37例和对照组30例,预防组出生2h内气管插管、气管内滴入PS;对照组除不用PS外,其余治疗同预防组。观察2组临床表现、RDS发生率,预防组用药前后、预防组与对照组血气分析指标。结果预防组发生RDS发生率16.2%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RDS发生率53.3%。经统计学处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用药前后、预防组与对照组血气分析指标均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预防性应用PS可降低RDS发生率,改善肺通气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的RDS早产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采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MIST)技术的观察组(MIST组,30例)和气管插管-使用PS-拔管(INSURE)使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技术的对照组(INSURE组,30例),收集和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比较氧代谢指标、二次PS应用、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死亡发生率及72 h内机械通气比例、住院时间等情况。 结果 在6、12、24、48 h时,FiO2、PaO2、P/F、PaO2/PAO2指标MIST组明显低于INSURE组,而PEEP/EPAP、PaCO2指标相比,MIST组明显高于INSURE组,MIST组与INSURE组二次PS应用率(3.33%vs. 20.00%)、气胸(0.00%vs.16.67%)、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MIST组与INSURE组72 h内机械通气(0.00%vs. 3.33%)、BPD率(0.00%vs. 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均无早产儿死亡。 结论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MIST)技术治疗早产儿RDS,可明显改善患儿氧代谢指标、减少二次PS应用、气胸比例,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改善早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5.38%,对照组有效率8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血气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24h后观察组的血气指标改善更为明显,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行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1.
黄国日  潘革 《海南医学》2012,23(11):9-11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给予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在确定固尔苏使用的最佳时间。方法将145例确诊为NRDS的早产儿随机分成三组,在采用机械通气下,早期用药组49例在生后0~6h内用药,中期用药组48例在生后6~12h内用药,晚期用药组48例在生后12~24h内用药。观察和比较治疗前后患儿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呼吸机参数等指标。结果应用PS后患儿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动脉血氧分压(PaO2)、pH值均明显升高,而二氧化碳分压(PaCO2)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PS后患儿机械通气参数吸入氧浓度(FiO2)、最大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AP)、呼气终末气道正压(PEEP)等较用药前均明显下调(P<0.05)。早期用药组患儿上述参数的改善明显优于中晚期用药组(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能迅速有效地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症状、机械通气等均有明显改善;早期用药组比中晚期用药组患儿呼吸功能改善效果更佳;住院日、住院费用少于中晚期用药组;尽早应用PS治疗NRDS可取得更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BiPAP及nCPAP两种无创通气模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随机对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5月在我院NICU接受治疗的85例RDS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研究组(43例)。对照组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法(nCPAP),研究组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法(BiPAP)。对比两组不同时间点呼吸机参数(吸入氧体积分数FiO2、PEEP/EPAP、PaO2/FiO2值)及动脉血气分析参数(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结果:两组治疗前FiO2、PEEP/EPAP、PaO2/FiO2、pH值、PaCO2、PaO2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4h后,研究组FiO2、PEEP/EPA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而PaO2/FiO2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h、24h后,研究组pH值、PaO2水平较对照组升高,而PaCO2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PAP较nCPAP在改善RDS早产儿短期预后方面更具优势,可改善患儿肺换气功能,促进氧合,值得临床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预防和治疗意义。方法将20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机械通气的患儿按是否早期使用PS分两组,观察病情的转归及BPD的发生情况,并对8例BPD患者按是否使用PS治疗分两组,观察两组呼吸机依赖例数及转归,分析和对比使用PS前后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结果早期使用PS组机械通气的时间及BPD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且BPD患者使用PS后的动脉血气、氧和指数较使用前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PS可以改善肺的顺应性及氧和功能,对BPD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晚期早产儿及足月新生儿之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母体高危因素差异。方法选择339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根据胎龄分为晚期早产儿组(184例)和足月儿组(155例),回顾性分析其母体高危因素差异。结果两组新生儿均以男性患儿居多,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胎盘因素、多胎妊娠在晚期早产儿组比例较高,而羊水混浊在足月儿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在孕母年龄、孕母糖尿病、脐带因素、剖宫产概率、分娩方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之间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因素存在差异,对有新生儿呼吸窘迫征高危因素的孕妇和胎儿进行全方位评估,针对其对应的高危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或提早干预,预防和减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早、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特点,探讨晚期早产儿RDS的高危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该院住院240例早产儿RDS,根据胎龄分为两组,<34周为早期早产儿组(143例),34~36+6为晚期早产儿组(97例).回顾性分析早产儿RDS的基本情况、围生期高危因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 晚期早产儿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剖宫产率达83.51%,明显高于早期早产儿组(P<0.05).晚期早产儿组因先兆子宫破裂行剖宫产致早产的发生率较高(27.84%);肺表面活性剂(PS)及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效果较早期早产儿差,且机械通气率高,通气时间长;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亦高于早期早产儿组(P<0.05).结论 晚期早产儿RDS以产程未发动的剖宫产为主,宫内感染可能为其高危因素,PS应用有效,但较早期早产儿效果差;晚期早产儿机械通气率较高,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在防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转归情况。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将104例早产儿分为PS治疗组和对照组,详述病情评估,用药方法,比较两组机械通气的天数、氧疗时间、住院天数、存活率以及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颅内出血、肺出血、肺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呼吸暂停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死亡率及NRDS发生率明显下降,治疗组机械通气的天数、氧疗天数缩短,存活率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合并肺气漏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替代治疗RDS可以明显缩短机械通气的天数、氧疗时问及提高存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减少病残率。  相似文献   

17.
刘德光  亓伟伟  鹿丽 《医学综述》2012,18(13):2124-2126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不同胎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疗效差异,以及应用PS预防RDS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11年8月入院胎龄28~35周的早产儿207例,其中应用PS 93例(应用组),未应用PS 114例(未应用组)。比较两组不同胎龄早产儿的患病率、5 d内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应用组RDS患病率比未应用组降低了27.0%(P<0.05)。应用组5 d病死率(5.94%)比未应用组(17.7%)明显降低(P<0.05);应用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比未应用组明显减低(P<0.05);但住院时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组肺出血,肺炎发生率均低于未应用组(P<0.05)。结论应用PS可减少RDS患病率,降低早产儿的病死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氧疗时间,减少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所生早产儿凝血功能指标与胎龄的关系及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所生的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120例健康产妇所生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早期早产儿、中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的凝血功能指标,并分析观察组中凝血指标与胎龄的关系。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观察组分为观察1组(n=46)和观察2组(n=34)。观察1组采用微剂量肝素+常规治疗,观察2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观察组不同治疗方案患儿凝血功能指标和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 两组的中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均短于早期早产儿,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均低于早期早产儿,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均高于早期早产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早期早产儿、中期早产儿、晚期早产儿的PT、APTT均长于对照组,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IB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兆子痫和子痫PT、APTT均长于妊娠期高血压产妇,D-D均高于妊娠期高血压产妇,FIB均低于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患者的PT、APTT均长于先兆子痫患者,D-D高于先兆子痫患者,FIB低于先兆子痫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中PT、APTT、D-D与胎龄均呈负相关(P<0.05),FIB与胎龄呈正相关(P<0.05)。治疗前,观察1组和观察2组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APTT均短于治疗前,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FIB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的PT、APTT均长于观察1组,D-D水平高于观察1组,FIB水平低于高于观察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所生早产儿凝血功能显著改变,且与疾病类型、胎龄有关,给予微剂量肝素联合常规治疗可改善凝血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两种无创正压给氧方式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气指标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7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9)。一组采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模式治疗(NCPAP组);另一组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 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模式治疗(BiPAP组)。采集患儿桡动脉血,比较两组患儿治疗0、6、12、24 h的通气模式工作参数[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呼吸压力(EPAP)、吸入氧浓度(FiO2)]及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PaO2、PaCO2、pH、SaO2),并统计治疗24 h后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通气模式的工作参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6、12、24 h,两组患儿通气模式的工作参数均明显降低;相同治疗时段对比,BiPAP组的通气参数均明显低于NCPAP组(均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PaCO2、PaO2、pH及SaO2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气指标均明显改善,但BiPAP组改善显著优于NCPAP组(均P<0.05)。BiPAP组治疗有效率为92.31%(36/39),明显高于NCPAP组[74.36%(29/39),P<0.05]。BiPAP组肺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3%(2/39),明显低于NCPAP组[20.51%(8/39),P<0.05]。 结论: BiPAP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比NCPAP模式氧合作用高,CO2滞留减少,治疗效果有所提高,且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