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美罗华联合GDP方案治疗复发和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西京医院和空军第九八六医院血液科收治疗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GDP方案化疗(吉西他滨1 000 mg/m2d1、d8,顺铂75 mg/m2d1,地塞米松20~40 mg d1~4,21 d为一个周期) 4~6个疗程,观察组患者采用美罗华联合GDP化疗4~6个疗程,参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评价标准》,结合B超、CT或PET/CT等检查结果,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缓解率和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4.12%、82.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94%、67.65%,疾病稳定率与疾病进展率分别为2.94%、2.9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5%、14.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为17.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与1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及地塞米松节拍化疗治疗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对28例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给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及地塞米松方案化疗:吉西他滨200 mg,静脉滴注qod×2 W,顺铂10 mg,静脉滴注qod×2 W,地塞米松2.5 mg,静脉注射bid×2 W,每21 d为1周期,治疗两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8例患者中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2例,有效率53.6%。疾病进展时间(TTP)4.6个月,1年生存率39.3%。毒性反应主要为中度骨髓抑制,及轻度消化道反应。结论吉西他滨合顺铂及地塞米松节拍化疗治疗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有效率高,毒副反应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评价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和地塞米松组成的(GDP)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出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和地塞米松组成的GDP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盐酸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R-GEMOX)方案二线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分为R-ICE组与R-GEMOX组各25例,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与毒副作用。结果 1 R-GEMOX组总有效率为36%,临床获益率为76%;R-ICE组总有效率为32%,临床获益率为72%;两组在总有效率与临床获益率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毒副作用:治疗期间R-GEMOX组的毒副作用发生率为44%;R-ICE组的毒副作用发生率为60%,R-GEMOX组明显低于R-IC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GEMOX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二线治疗中的近期效果确切,而且患者对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以考虑作为补救性化疗方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异环磷酰胺、卡铂和依托泊苷组成的R-ICE方案作为挽救治疗方案,对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0例经R-CHOP方案治疗后复发或难治性DLBCL患者,采用R-ICE方案化疗: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异环磷酰胺1200 mg/m2,静脉滴注,第2~6天;卡铂AUC=5,静脉滴注,第2天;依托泊苷100 mg/m2,静脉滴注,第2~4天。21 d为1个周期,每例患者至少完成2个周期以上治疗。结果1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2例,稳定(SD)1例,进展(PD)2例,总缓解率为(CR+PR)70%。化疗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中Ⅲ~Ⅳ度白细胞减少5例,Ⅲ~Ⅳ度血小板减少4例,Ⅲ~Ⅳ度血红蛋白减少2例,其他不良反应均在Ⅱ度以内。结论对于曾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DLBCL患者,R-ICE仍然是有效的挽救方案,且不良反应易于控制。  相似文献   

6.
GDP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GDP方案对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吉西他滨(GEM)1000mg/m2d1、8静脉滴注;顺铂(DDP)25mg/m2,d1~3静脉滴注;地塞米松(DXM)40mg/m2,d1~4静脉滴注。每3~4周为1个化疗周期,完成2周期做疗效评价。结果:13例患者中,9例获得缓解,其中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5例,稳定(SD)3例,进展(PD)1例,总有效率(CR+PR)为69.3%。化疗毒副反应主要为轻度的胃肠道反应,极少数患者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结论:GDP方案对复发难治性NHL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且大部分患者可以承受其毒性,是一个值得采用的补救性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NHL患者,所有患者在接受GDP方案(G吉西他滨、D地塞米松、P顺铂)治疗前均接受1种以上其他治疗方案的化疗,然后给患者采用顺铂、地塞米松联合吉西他滨进行治疗两个疗程。结果:患者近期疗效CR10例(20.00%)、PR22例(44.00%)、SD8例(16.00%)、PD10例(20.00%),总有效率64.00%;采用GDP方案治疗患者的主要毒性反应为:白细胞减少92.00%、恶心及呕吐72.00%、血小板减少52.00%、血红蛋白减少36.00%、肝功能异常32.00%、便秘20.00%、口腔炎12.00%、发热及中性粒细胞减少8.00%。结论: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采用GDP方案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APD方案(长春瑞滨、阿糖胞苷、顺铂及地塞米松)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 效和不良反应。方法:30例经一线方案化学治疗(以下简称化疗)后的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被纳入研究。 所有患者采用NAPD方案治疗。连续行2个化疗周期后评价疗效,1个周期后评价不良反应,并进行随访。计算客观有 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临床获益率(clinical benefi t rate,CBR)、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 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及1,2,4年OS和PFS等,并行单因素分析确定影响因素。结果:2个化疗周期后,ORR 为56.7%,CBR为83.3%。其中5例获得完全缓解,12例获得部分缓解,8例获疾病稳定。中位OS 22(1.5~140)个月,1, 2,4年OS率分别为59.1%,48.2%和40.2%。中位PFS为14(1.5~140)个月;1,2,4年PFS率分别为56.3%,42.2%和31.7%。 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分别有3例和1例发生III~IV级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其中1例出现IV度血小板下降后 脑出血引起化疗相关性死亡。消化道反应主要为I~II度。无III~IV度心、肝和肾功能损害。结论:NAPD方案对复发难 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确切,患者对不良反应耐受好,是一个值得进一步验证的挽救性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郑方  冷青  季征  吴音  宋扬   《中国医学工程》2013,(10):43-43
目的总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方法对自2000年7月-2012年2月收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54.76%为Ⅲ~Ⅳ期;35.71%患者有B症状;ECOG评分2~4分者占26.19%;IPI中高危者(3~5分)占28.57%;。结论 DLBCL以中年男性多见,胃肠道易受累,血液指标有改变,肝肾功能常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二线解救化疗方案GDP和DHAP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42例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患者分别接受二线治疗化疗,其中22例接受GDP,另外20例患者给予DHAP化疗观察两种治疗化疗方案的疗效和毒性。结果 GDP化疗组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9例,总有效率68.2%;DHAP化疗组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6例,总有效率55.0%;GDP组总反应率略高于DHA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主要毒性为Ⅲ-Ⅳ度的血液性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非血液性毒性为Ⅰ度的肝肾毒性,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化疗中,GDP和DHAP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相关因素的预后情况。方法收集7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例资料及病理存档蜡块和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分析,配合随访。结果年龄小、临床1、2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低、无临床症状、淋巴结原发、生发中心B细胞型预后较好,性别对预后影响较小。3、4期病例中,乳酸脱氢酶及β2-微球蛋白两项指标均正常的患者,预后要好于任一指标偏高者,其中两项指标均偏高的患者预后最差。Ki-67高表达提示肿瘤的高侵袭性,预后差。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与年龄、分期、IPI评分、乳酸脱氢酶指标、β2-微球蛋白指标、有无临床症状、原发部位、Ki.67及bcl-6的高表达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较年轻患者预后差,这与该人群未能接受标准治疗,以及疾病本身的不良生物学特征相关。尽管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是治疗老年DLBCL的一线标准,但还需结合患者的年龄、治疗耐受性、分子生物学特征、危险分层等因素综合考虑。目前老年DLBCL患者中的一线改良方案多以R-CHOP方案为基础,不断尝试添加新药单药或联合化疗,以提高该人群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根据不同的免疫组化分型方法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分成预后不同的亚型,并探讨各分型方法对国内病例的适用性.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检测121例DLBCL的CD10、BCL-6、MUM1和CD138的表达,构建了3种分型方法:方法1,CD10阳性者归入GCB亚型,若CD10阴性而BCL-6阳性且MUM1阴性者归入GCB亚型,其余归入non-GC型;方法2,CD10和/或BCL-6阳性,而MUM1和/或CD138阴性者归入A组,MUM1和/或CD138阳性者归入B组,CD10和BCL-6阴性,而MUM1和/或CD138阳性者归入C组,四者均阴性者归入D组;方法3,CD10阳性者归入GCB亚型,CD10阴性时若MUM1阴性者归入GCB亚型,MUM1阳性者则归入non-GCB亚型.评测各临床及生物学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CD10、BCL-6、MUM1和CD138的阳性率分别为21.5%(26/121)、32.2%(39/121)、32.2%(38/118)和2.5%(3/118),其中CD10和BCL-6阳性者预后较好(OS, P=0.023 1和0.027 8),而MUM1阳性者预后较差(OS, P=0.013).在方法1中,non-GCB组(占67.8%)5年总生存率OS(27.6%)和无进展生存率PFS(24.69%)明显差于GCB组;根据方法3,non-GCB组患者比例减少(占27.5%),5年OS(18.96%)和PFS(15.08%)更差,并且独立于IPI和治疗起作用.结论 各分型方法均在预后分析中起作用,尤以方法3可以识别部分高危患者,在本组病人中更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免疫学分型生发中心B细胞(GCB)亚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NGCB)亚型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判定中的临床意义.方法:61例DLBCL患者中GCB亚型18例,NGCB亚型43例,分析不同临床特征[年龄、性别、民族、临床分期和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患者中GCB、NGCB亚型的分布情况.结果:Ⅰ Ⅱ期、Ⅲ Ⅳ期患者GCB、NGCB亚型分别为77.8%、41.9%;22.2%、5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IPI评分0~2分、3~5分,患者GCB、NGCB亚型分别为83.3%、41.9;16.7%、5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少数民族患者NGCB和GCB亚型分别占72.1%、38.9%;27.9%、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BCL中的两种免疫学亚型GCB和NGCB可能与患者病情进展、恶性程度有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03年6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42例老年DLBCL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性别、体质指数(BMI)、体能评分(ECOG-PS)、肿瘤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LDH)、高血压、糖尿病、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等因素与VTE发生的关系,并分析目前血栓治疗措施的疗效.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S评分≥2(P=0.027)、国际淋巴瘤预后指数(IPI)积分=3~4分(P=0.051)、3~4个疗程化疗未达到完全缓解(non-CR,P=0.016)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S评分≥2、3~4个疗程化疗non-CR是影响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S评分≥2、3~4个疗程化疗non-CR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并比较不同蒽环类药物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血清脑钠肽(BNP)水平,评价血清BNP水平在化学治疗药物对心脏毒性方面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80例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环磷酰胺(C)+多柔比星(H)+长春新碱(O)+泼尼松(P)(CHOP)治疗组和环磷酰胺(C)+表柔比星(E)+长春新碱(O)+泼尼松(P)(CEOP)治疗组。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6个周期后血清BNP水平。结果CHOP治疗组有效率为70.0%,CEOP治疗组有效率为75.0%,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6个周期后,2组间血清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4、6个周期后血清BN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蒽环类药物剂量的蓄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BNP水平逐渐升高,提示血清BNP水平在评价心脏毒性的危险分层、指导临床用药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患者尿液中有诊断价值的挥发性标志物( VOCs )。方法收集35例DLBCL患者尿液样本( DLBCL 组),30例健康者尿液样本(对照组)。利用顶空气体固相微萃取联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分析两组尿液样本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应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分析筛选 DLBCL 患者尿液中的特异性VOCs。结果筛选出正己烷、2-丁酮和4-庚酮3种特异性挥发性标志物。 DLBCL 组正己烷的浓度为(63.45±9.98)μg/ml,2-丁酮的浓度为(105.43±12.81)μg/ml,4-庚酮的浓度为(162.56±25.38)μg/ml。3种物质的浓度在DLBCL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DL-BCL患者尿液中挥发性化合物(正己烷、2-丁酮和4-庚酮)可能是有诊断价值的VOCs。  相似文献   

18.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三分之一,具有多种临床、形态学和分子特征。p53是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DNA修复和细胞凋亡及调控多种信号转导途径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p53突变导致的细胞周期失调及信号转导通路失活是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及进展的因素。本文就突变型p53在DLBCL中作用以及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炎性指标在初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5—2017年初诊的4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治疗前血清炎性指标TNF-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 2 receptor, sIL-2r)、IL-6及IL-8、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和铁蛋白、血β2微球蛋白(beta2-microglobulin, β2-MG)、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水平,对比不同分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别。结果 初治未达完全缓解组患者炎性指标CRP和IL-8较完全缓解组显著增高;在合并B组症状患者中,炎性指标sIL-2r、IL-6、TNF-α和CRP均有显著增高,血β2-MG、LDH、铁蛋白也明显高于无B组症状患者;高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IPI)患者中,炎性指标sIL-2r、IL-6、CRP和肿瘤负荷指标血β2-MG、铁蛋白、LDH均明显增高。炎性指标与肿瘤负荷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患者合并B组症状,体内IPI分期越高,肿瘤负荷越高,炎性指标越高,炎症反应越激烈。炎性因子可作为IPI的补充,成为预测患者预后分层和选择治疗方案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