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治疗颅内基底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56例患者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0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46例;其中夹层动脉瘤20例,囊状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17例.未破裂动脉瘤20例,发生过破裂出血36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血管内治疗,观察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结果56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均未发生再出血,无新增神经功能缺失,无死亡病例,随访2个月~72个月,原有症状均获明显改善.夹层动脉瘤20例中,单纯支架置入8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支架内血流通畅;囊状动脉瘤19例中完全栓塞17例,次全栓塞1例,部分栓塞1例;梭形动脉瘤17例中单纯支架置入13例,双支架置入4例,瘤体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支架内血流通畅.架均到达理想的预定位置,未狭窄,支架内血流通畅,瘤体未见显影;(经治疗后血管造影证实).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为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微创和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颅外动脉狭窄以及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14例颅内、颅外动脉狭窄;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5例,单纯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1例.结果 14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经支架成形治疗后10例血管直径恢复正常,4例血管直径恢复85%~90%.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4例获得致密栓塞,1例疏松栓塞,1例单纯支架置入后动脉瘤腔内血流滞留.术中发生支架移位1例.随访1~36月,无发生缺血或出血性事件,10例定期血管造影检查未发现支架再狭窄或闭塞,动脉瘤无复发.结论 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颅外动脉狭窄以及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ruptured vertebral dissecting aneurysms,RVDAs)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经验,探讨其血管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我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RVDAs40例,其中内孤立术9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20例,双支架置入4例,覆膜支架置入7例。结果:39例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12.4个月,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无再出血。9例行内孤立术患者闭塞效果确切。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的20例患者中,11例致密填塞者夹层未见显影;7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大部填塞患者,5例夹层无改变,2例瘤体缩小;2例疏松填塞患者,瘤体缩小。4例行双支架置入者,DSA随访的2例示夹层病变局部血管管腔扩大,瘤体较术前缩小。7例行覆膜支架置入术,其中6例置入成功,夹层病变未见显影,支架通畅;1例因动脉迂曲,支架未能成功置入,术后1 d患者发生夹层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结论:血管内治疗是RVDAs的理想的选择,治疗方案应根据临床症状、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分支的关系而确定。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支架血管内重建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12例患者应用Neuroform支架及冠脉支架,动脉瘤的瘤颈宽度介于3-8 mm之间,瘤体与瘤颈直径之比均小于2.0。其中动脉瘤位于后交通动脉5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4个,基底动脉顶端分叉部动脉瘤1个,椎基底动脉交界处梭形动脉瘤1个,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1个。患者在围手术期均口服血小板抑制剂。[结果]12个支架均成功释放,1例患者在栓塞术后出现患侧大面积脑梗塞。5例患者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当天行栓塞治疗,采用Neuroform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4例患者在蛛网膜下腔出血3 d之内行栓塞治疗;1例患者在出血后20 d行栓塞治疗;另1例患者在头外伤后1个月行栓塞治疗。本组患者死亡1例,11例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支架血管内重建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但长期疗效仍需大宗病例总结和长期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颅内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分析9例颅内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症状和影像检查结果,就其介入治疗策略作回顾总结。结果: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积血以脑干前方脑池最为明显,DSA显示为血管的扩张和狭窄。采取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单纯支架治疗2例,其余3例采用闭塞载瘤血管远近端治疗。8例恢复良好,Rankin评分小于3分者7例,4分者1例,死亡1例;6个月后随访未见动脉瘤显影。结论:积极采取保留或闭塞载瘤动脉的介入方法治疗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可防止再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脏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血管腔内治疗的11例内脏动脉瘤患者,共12枚动脉瘤,位于脾动脉3例,肝动脉3例,肠系膜上动脉2例中1例为2枚动脉瘤,肾动脉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1例,其中3例行钢圈+明胶海绵栓塞瘤腔并闭塞载瘤动脉,2例单纯行钢圈栓塞,2例裸支架辅助微弹簧圈(gua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瘤腔,2例植入覆膜支架瘤腔隔绝,1例单纯使用微弹簧圈栓塞瘤腔,1例使用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瘤腔。结果 1例位于肾动脉分支的动脉瘤采用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瘤腔手术失败,其余内脏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均获成功,5例行钢圈及明胶海绵栓塞闭塞载瘤动脉后动脉瘤未见显影,2例裸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瘤腔、2例植入覆膜支架瘤腔隔绝术及1例单纯使用微弹簧圈栓塞瘤腔,瘤腔未见染色、载瘤动脉血流通畅。结论血管腔内治疗内脏动脉瘤可使用多种方法及材料,微创、风险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Enterprise支架后释放技术结合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12月间采用Enterprise支架后释放结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22例25枚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解剖形态、支架植入技术及栓塞情况。出院前及术后3~6个月进行DSA复查。结果 22例均成功置入支架,支架到位情况满意,载瘤动脉通畅。18枚动脉瘤完全栓塞(100%),5枚近完全栓塞(95%~99%),2枚不完全栓塞(95%以下)。出院前及术后3~6个月DSA复查,24枚动脉瘤未再显影,1枚动脉瘤瘤颈部分残留,形态规则,术后两次造影无明显变化,载瘤动脉均通畅无狭窄,所有患者未再发出血。结论 Enterprise支架后释放结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可靠,动脉瘤栓塞致密,载瘤动脉通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euroform微型自膨支架在闭塞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经适当的抗凝后,将Neuroform微型自膨支架引入载瘤动脉处,通过同轴导管释放支架覆盖动脉瘤颈,支架释放后,行标准可脱弹簧圈填塞术.结果:9例患者中,达到100%栓塞7例,95%栓塞2例.栓塞后造影证实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放置支架后左侧大脑后动脉发生痉挛,但病人无症状.无术后死亡.4例术后6个月随访造影,除1例基底顶端巨大动脉瘤不全栓塞(95%栓塞)无改变外,3例动脉瘤腔完全闭塞,载瘤动脉无狭窄.结论:Neuroform微型支架辅助可脱弹簧圈闭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效果好,既可保护载瘤动脉通畅又可改善宽颈动脉瘤栓塞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王秉尧  朱景华 《中外医疗》2009,28(28):57-58
目的分析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殒动脉瘸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其中3例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寞段,2例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位于殒内动脉后交通段,1例位于前交通动脉,2例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例位于椎动脉,1例位于基底动脉,绝对宽颈(瘤颈〉4mm)动脉瘸9例,相对宽颈3例,瘤颈/瘸体均〉0.7。术中将颅内支架引至动脉瘸处并释放支架虔互动脉瘤颈,然后行弹簧圈栓塞术。结果7例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5例采用Leo支架,12枚支架全部成功释放。其中100%栓塞8例,95%栓塞3例,1例支架释放后动脉瘤不显影未行弹簧圈栓塞。1例术中出血经迅速填塞弹簧圈及支持对症治疗后患者治愈。本妞病人无死亡。5例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动脉瘸腔完全闭塞,载瘤动脉无狭窄。结论颅内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闭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既可保护载瘤动脉通畅又可提高宽颈动脉瘤拴塞的致密程度,效果较好,并且可降低穿支血管阻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颅内动脉瘤和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及45例宽颈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入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39例颅内动脉狭窄采用球囊扩张型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血管内支架均成功植入。42例动脉瘤致密填塞,7例大部填塞,3例疏松填塞;39例颅内狭窄患中36例血管直径恢复80%以上,3例残余狭窄20%以上,无1例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所有患临床恢复良好,影像学随访无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支架内狭窄和血栓形成。结论: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可能成为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新型颅内专用LEO支架介入治疗.方法 3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均行LEO支架介入手术治疗,2例行LEO支架植入加弹簧圈动脉瘤内致密填塞,1例重叠LEO支架植入.结合文献分析3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过程.结果 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2例为左椎颅内段梭形夹层动脉瘤,1例为右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囊性扩张.3例均恢复良好.结论 LEO支架技术、LEO支架 弹簧圈技术是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理想选择.青年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应考虑大动脉炎可能,积极治疗原发病再行LEO支架 弹簧圈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椎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通过股动脉途径,采用将血管内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其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后填塞GDC的技术治疗6例椎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结果:1例支架置入术失败,其余5例支架均准确到位。4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1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1例采用弹簧圈同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无手术并发症,患均恢复良好。结论:血管内支架联合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仍需要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防治,以提高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治疗14例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及60例宽颈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入GDC,5例患术中出现支架移位,1例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发生大脑中动脉穿支出血,1例发生支架塌陷,10例发生血管痉挛,分别进行对症处理。结果:经积极处理,并发症消除,载瘤动脉及毗邻动脉通畅,预后良好。结论:在支架植入过程中,联合采用多种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支架和GDC联合应用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支架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椎动脉梭形动脉瘤   总被引:39,自引:7,他引:32  
目的 :报告联合使用支架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5 0岁男性患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CTA)、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检查显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 ,大小 8.9mm× 6 .8mm,瘤颈宽 8.9m m,瘤颈 /体比 >1。于动脉瘤破裂出血后 35 d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首先将冠状动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输送入动脉瘤腔 ,填入 GDC。 结果 :支架定位准确 ,GDC致密填塞 ,载瘤动脉及小脑后下、前下动脉均通畅 ,患者术后 7d痊愈出院。 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可能成为治疗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Neuroforn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及梭形动脉瘤的初步应用.方法8例患者(9个动脉瘤),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41~74岁.3例为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3例(4个)为椎动脉动脉瘤,2例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股动脉穿刺后常规肝素化.3 m长的Transcend 0.014交换导丝在微导管的保护下送到载瘤动脉后,通过该导丝释放支架,或直接将预装好的支架系统在205 cm长的Transcend 0.014导丝导引下送到理想的位置后释放支架,在支架释放完毕后,根据具体情况做是否进一步用电解弹簧圈(GDC)填塞.术后维持肝素化24 h.对已经用弹簧圈填塞动脉瘤的病例口服6周阿司匹林,300 mg/d,抵克立得250 mg/d.之后阿司匹林300 mg/d,维持6个月.单纯支架置入病例肝素化后仅口服阿司匹林1个月,300mg/d.结果3例(2例颈内动脉及1例椎动脉动脉瘤)放置支架后用弹簧圈完全闭塞动脉瘤.2例(3个)椎动脉动脉瘤仅放置支架,其中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在3个月后复查时用GDC完全栓塞动脉瘤腔.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放置支架后动脉痉挛,患者无症状,4个月后复查动脉瘤腔明显减小,GDC完全填塞动脉瘤腔.另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放置支架后用GDC部分填塞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在弹簧圈推出过程中支架移位,颈内动脉痉挛.术后常规抗凝,20 h后动脉瘤再次出血,患者因急性脑疝死亡.结论Neuroform因其质地柔软,很容易通过弯曲的颅内血管并释放,结合GDC的填塞,可使颅内宽颈动脉瘤得到治疗,同时支架本身也能使动脉瘤形态及血流动力发生变化.但由于过分柔软,其稳定性及支撑力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应用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评价应用支架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22例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14例,单纯支架植入术8例。结果在22例患者中宽颈动脉瘤12例,梭形动脉瘤6例,夹层动瘤2例,巨大动脉瘤2例。22例血管内治疗均成功。动脉瘤完全不显影14例(63.63%),大部分不显影7例(31.82%),稳定1例(4.55%)。手术后随访3-24个月,1例术后1月未服抗血小板药物导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死亡,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没有因治疗发生出血、脑缺血事件。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中应用支架能够提高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疗效,在治疗中选用适宜支架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夹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 :7例支架型人工血管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经一侧股动脉切开置入在病变部位。结果 :腔内技术成功率 1 0 0 % ,无瘤体破裂 ,无截瘫等严重并发症 ,无围手术期死亡。2例因破口位置高 ,封堵左锁骨下动脉 1例 ,应用分支型支架人工血管 1例。随访 1~ 1 8个月 ,经螺旋 CT证实无内漏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实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4年12月~2016年02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单纯采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8例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术中根据血管条件,在 保证载瘤动脉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导引导管位置升高(靠近海绵窦段),提供足够支撑,覆膜支架到位后再予释放栓塞动脉 瘤。结果(1)对8例(8个血泡样动脉瘤)患者共置入9枚覆膜支架,其中8枚成功置入载瘤动脉。6例置入Willis支架后即刻造 影,显示病变完全消失,载瘤动脉通畅;1例置人1枚Willis支架后,有少量对比剂漏入动脉瘤(内漏),予再植入1枚覆膜支架,复 查造影动脉瘤完全不显影;(2)1例血泡样动脉瘤因颈内动脉迂曲,支架系统到位困难,术中发生医源性颈动脉海绵窦瘘(CCF), 球囊栓塞后予搭桥并载瘤动脉闭塞。术后患者因脑室外引流并发颅内感染,积极抗感染治疗后逐渐恢复;(3)术后6个月对8例 患者均行临床随访,mRS评分0分6例,1分2例。术后6个月DSA随访,动脉瘤均无复发,1例载瘤动脉轻度狭窄,但患者无神经 功能障碍,搭桥患者桥血管通畅。结论Willis覆膜支架是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治疗策略,评价显微外科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旁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床突旁动脉瘤病例,共检出床突旁动脉瘤30个,其中Barami分型Ⅰa型4个,Ⅰb型5个,Ⅱ型13个,Ⅲa型4个,Ⅲb型1个,Ⅳ型3个。15例患者行显微手术治疗,共处理床突旁动脉瘤17个,其中有3例采用血管搭桥+动脉瘤旷置术。13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复发后改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3例患者采用球囊辅助栓塞,3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结果:28例患者共处理床突旁动脉瘤30个。15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出现视力下降1例,术后10 d突发意识不清死亡1例;13例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对侧肢体轻瘫1例,2例患者出现交通性脑积水,行分流术后好转。术后复查造影19例,10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组患者中夹闭完全9例,9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患者中弹簧圈完全栓塞7例,1例支架辅助栓塞后12个月动脉瘤复发增大,改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双侧大脑前动脉吻合,动脉瘤旷置术。28例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5分18例,4分8例,3分1例,0分1例。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显微外科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旁动脉瘤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低分级颅内囊状动脉瘤手术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的复发率及复发因素,以预测动脉瘤复发危险性。方法 420例(474个)低分级囊状动脉瘤中,采用手术夹闭242例(282个),介入栓塞178例(192个)。术后经脑血管造影随访,对动脉瘤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栓塞材料、栓塞方式、栓塞程度等与动脉瘤复发的关系。结果 术后随访3~42个月,手术夹闭组复发率0.71%(2/282),低于介入栓塞组(17.19%,33/192),P<0.05。结论 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低分级颅内动脉瘤效果肯定,夹闭不全是手术夹闭复发的主要因素,大脑前动脉、宽颈、非生物圈、栓塞不全及弹簧圈直接栓塞是影响介入栓塞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