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在合并2型糖尿病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IRT1在39例合并2型糖尿病子宫内膜癌、40例非合并糖尿病子宫内膜癌和12例合并糖尿病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SIRT1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与p53、c-cerbB-2和Ki-6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SIRT1在合并糖尿病子宫内膜癌组的阳性率为64.1%,高于合并糖尿病正常子宫内膜组的阳性率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于单纯子宫内膜癌组的阳性率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39例合并糖尿病子宫内膜癌中,SIRT1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360,P=0.024;与原癌基因c-erbB-2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775,P<0.01;与Ki-67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022,P=0.896。SIRT1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P=0.023)和组织学分级(P=0.008)有关。结论:SIRT1表达与p53和c-erbB-2表达正相关,并参与糖代谢,糖尿病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SIRT1的表达增加,提示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
3.
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86年1月~1998年12月行广泛性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加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的148例子宫内膜癌病例,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淋巴结转移的特点.结果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2.97%(34/148),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髂内和髂外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28.00%(14/50),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骶前和相当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高度的淋巴结.子宫内膜腺癌、腺鳞癌和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6.70%、40.00%、52.17%(P<0.05);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4.81%、50.00%、50.00%(P<0.01).当子宫外有病灶时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74.10%、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44.40%,子宫外无病灶时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1.60%,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8.70%,前后相比P<0.001.细胞分化Ⅲ级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57.14%;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56.52%与细胞分化Ⅰ、Ⅱ级相比P<0.001.子宫旁脉管有浸润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84.21%,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26.92%,与宫旁无脉管浸润相比,前者P<0.001;后者P>0.05;肿瘤浸润子宫肌层超过其厚度的1/2、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8.30%和37.14%(P<0.001、P<0.05).当肿瘤位于宫体下段时,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00%和36.40%,前者P<0.05;后者P>0.05.结论腺鳞癌、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子宫外有转移灶和肿瘤细胞分级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宫旁脉管浸润是盆腔淋巴结转移中最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原发病灶部位、肌层浸润深度主要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对有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癌应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加系统的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这不仅能切除阳性淋巴结,提高生存质量,而且可以准确分期、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发生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0例因阴道出血就诊并经病理证实绝经前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良性病变组(595例)和恶性病变组(35例)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子宫内膜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恶性病变相关高危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调整年龄、子宫内膜厚度因素后,肥胖(RK=2.938,95%CI:1.060~8.142)、糖尿病(RR=9.945,95%CI:3.297—29.997)患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癌恶性病变的风险增加。且有统计学差异:高血压患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癌恶性病变的风险是无高血压患者的1.752倍(95%CI:0.903~7.831),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肥胖、糖尿病与子宫内膜癌密切相关。因此,若能尽早改变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增加活动量则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urvivin表达异常在子宫内膜癌的形成与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Westernblotting技术对5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内膜组织进行survivin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检测。[结果]SurvivinmR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织(P<0.05)。在手术分期为Ⅲ期患者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并随着期别的升高,表达水平升高。在浅肌层的表达明显低于其它病理分期组(P<0.05),宫颈浸润组与宫颈未浸润组无明显差别(P>0.05),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P<0.05),G3组明显高于G1、G2组(P<0.05)。Survivin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基本同SurvivinmRNA。[结论]Survivin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及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7.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背景与目的: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影响因素较多,但其中仅有少数因素对预后构成独立影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0年12月间初治时行手术治疗的26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预后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并进行逐步筛查。结果:本组病例的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83.3%和84.3%。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淋巴结转移、腹腔液性质、脉管瘤栓及附件转移与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有显著性相关(P<0.05),年龄、合并症因素与预后无显著性相关(P>0.05)。经多因素分析后得出,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受累4个因素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临床分期仅对5年无瘤生存率有显著性影响(P<0.001),而对总生存率无显著性影响(P=0.074)。肌层浸润>50%者远处转移率(12.9%)明显高于≤50%者(0.6%)(P<0.001)。宫颈受累者的淋巴结转移率(21.1%)明显高于宫颈未受累者(3.6%)(P<0.001)。结论:FIGO分期、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受累是子宫内膜癌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在估计预后方面,手术-病理分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分析探讨如何减少子宫内膜癌的误诊、漏诊,以提高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率,并使其治疗更规范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6年间2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及术后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结果 252例术前误诊、漏诊13例。结论 对不规则阴道出血的患者,无论是否合并其他妇科疾病,尽早行诊断性刮宫是非常必要的,有条件的应行子宫腔镜检查。术中切除子宫后,应剖视子宫内膜,疑诊者及时送快速病理检查,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近10年来子宫内膜的发病率及预后。(方法)对我院1989年至10年中收治的子宫内膜癌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其治疗效果。(结果)51例子宫内膜癌全部经手术治疗,部分辅以化疗,放疗,激素等综合治疗,复发7例,死亡4例。(结论)子宫内膜癌预后与临床期别,肿瘤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及手术方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Ⅱ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Ⅱ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的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随访期超过5年的40例Ⅱ期子宫内膜癌。27例行子宫次广泛切除术,13例另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6例为单纯手术,有6例为子宫次广泛切除术,3例另加盆腔淋巴结清扫。34例行术后放疗,12例阴道残端补充腔内治疗。结果:全组病例5年生存率65%(26/40),复发率17.5%(7/40),舅腔外转移率25%(10/40)。其中术后放疗组5年无瘤生存率70.5%(2/34),复发率5.9%(2/34),盆腔外转移率为29%(10/34)。单纯手术者有5例2年内阴道残端复发。术后放疗远期反应发生率为44%(15.34),主要为间断性腹泻、便血、血尿、肠梗阻。结论:Ⅱ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能明显提高局控率,但远期放疗反应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3.
微RNA(miRNA)参与了肿瘤发生等多种生命活动,应用分子生物学与信息生物学方法探讨miRNA在肿瘤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多种在子宫内膜癌中有特异研究价值的miRNA被发现,其作用机制也被深人探讨,这些结果为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9,(7)
目的探讨双金方案治疗子宫内膜癌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间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收治的74例子宫内膜癌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双金方案(金纳多+金水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及空腹血糖(FBG)水平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 6%,高于对照组的75.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UAE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Scr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的UAER和Scr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双金方案治疗子宫内膜癌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6.
鲁北地区子宫内膜癌发病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子宫内膜癌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进行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鲁北地区6所三级医院2006-05-01-2011-10-01病理确诊的28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及174例对照进行统一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OR和95%可信区间为评价指标,分析与子宫内膜癌有关联的危险性因素。结果:鲁北地区子宫内膜癌患者289例,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259例(90%);非子宫内膜样腺癌(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等)30例(10%)。Ⅰ期患者219例(76%),Ⅱ期患者29例(10%),Ⅲ~Ⅳ期患者共41例(14%)。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年龄为25~78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5.41岁,58~61岁为发病高峰。已绝经妇女占6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OR=3.67,χ2=33.70,P=0.00)、糖尿病(OR=1.92,χ2=4.13,P=0.04)、肥胖(OR=4.63,χ2=50.62,P=0.00)、饮用茉莉花茶史(OR=2.63,χ2=19.84,P=0.00)、重体力劳动(OR=1.82,χ2=9.28,P=0.00)、月经不规律(OR=12.68,χ2=107.20,P=0.00)、口服中草药调经(OR=15.21,χ2=68.82,P=0.00)、绝经年龄(OR=1.10,χ2=11.56,P=0.00)、未产(OR=19.07,χ2=15.84,P=0.00)和一级亲属恶性肿瘤家族史(OR=2.91,χ2=12.22,P=0.00)等可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使用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可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OR=0.29,χ2=37.21,P=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OR=3.69,95%CI:1.89~7.22)、肥胖(OR=3.06,95%CI:1.62~5.75)、月经不规律(OR=4.53,95%CI:2.13~9.60)、口服中草药调经(OR=9.31,95%CI:2.91~29.76)、绝经年龄晚(OR=1.13,95%CI:1.06~1.20)和一级亲属恶性肿瘤家族史(OR=5.20,95%CI:2.13~12.73)是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使用IUD是内膜癌的保护性因素,OR=0.84,95%CI:0.79~0.88。结论:高血压、肥胖和绝经年龄等因素可影响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雌激素受体两种亚型α和β及Ki67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探讨雌激素受体亚型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及医学图像分析仪检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56例)、复杂性增生(37例)、不典型增生(86例)及子宫内膜癌(68例)组织中ERα、ERβ及Ki67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及灰度值,分析相应抗体的表达量。[结果]①与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患者比较,复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患者ERα阳性率及灰度值无明显性改变(P>0.05);②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患者的ERβ的阳性率(62.16%)高于轻、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54.9%)(P=0.031),而后者又高于早期内膜癌患者(32.0%)(P=0.049),ERβ的灰度值在复杂性增生患者中(69.49±112.52)也高于轻、中度不典型增生(67.23±124.07)及早期内膜癌患者(33.26±96.56)(P=0.025,P=0.001);③重度不典型增生周围组织(62.86%)及Ⅰ~Ⅱ期和Ⅲ~Ⅳ期内膜癌癌旁组织(48.0%,50.0%)中ERβ的阳性率表达水平高于相应病变组织(48.57%,32.0%,38.89%)(P=0.023,P=0.001,P=0.001);④Ki67的表达水平与ERβ的表达呈负相关(rs=-0.458,P=0.001),与ERα表达无关(rs=-0.043,P=0.506)。[结论]提示在子宫内膜癌发生的不同病理阶段ERβ表达量的是逐渐降低的,推测ERβ的表达降低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的意义和放射并发症等进行探讨。方法1986年5月~1995年12月收治Ⅰ期子宫内膜癌20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15例行子宫全切及双附件切除术,5例加盆腔淋巴结清扫。20例均行术后放疗,大部分患者术后2~4周开始放疗,照射野包括全部盆腔淋巴结。全盆腔DT40~50Gy。全部患者得到随访。结果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10、8/9、3/4,局控率100%(20/20)。5年远转率5%(1/20)。20例在放疗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放射并发症,6例有晚期放射并发症,其中2例较严重。结论术后放疗对提高局控率有利,但晚期损伤发病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癌在诊断时约80%以上患者处于早期,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单纯全宫及双附件切除即可取得较好疗效,其五年存活率可达80%以上。为进一步提高疗效,1988年FIGO制定了内膜癌的手术分期。随着90年代文献中临床—手术分期比较的讨论,学者们较成功的把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成了低、高危组,依此决定辅助性治疗,甚至其随诊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Ⅱ型糖尿病合并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10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按在肿瘤确诊前是否合并Ⅱ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肿瘤部位、首诊症状、转移情况及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糖尿病组多以非消化道症状就诊,一经确诊21.43 %(12/56)患者有转移征象;糖尿病组合并消化系统肿瘤依次为结肠癌、肝癌、胃癌、胰腺癌、食管癌;非糖尿病组合并上消化道肿瘤198例(55.93 %)较糖尿病组16例(28.57 %)多见(χ2=14.56 P<0.0001);糖尿病组生存率较非糖尿病组低[χ2=6.378,P<0.025,危险度(RR)=3.58],两组3、5年生存率(36.75 %比51.62 %;17.93 %比32.65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 Ⅱ型糖尿病合并消化系统肿瘤首诊多为非消化系统症状,以结肠癌、肝癌、胃癌、胰腺癌多见,生存率低,预后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