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会阴骶前引流在直肠癌术后并发症48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国  崔寅生  徐青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7,27(6):541-541,543
目的:探讨经会阴骶前引流在直肠癌手术后并发症治疗中意义。方法:对直肠癌术后并发症48例行会阴留置骶前引流管。结果:48例中吻合口瘘28例,出血8例,感染12例。轻度吻合口瘘24例经局部处理,引流管冲洗等非手术治疗治愈。行横结肠造瘘术4例同时加强局部处理,术后3~6个月回院关瘘后治愈。术后出血5例,保持引流管通畅,及时止血、输血后治愈;经再次手术3例,治愈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感染者12例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冲洗引流管后治愈。结论:经会阴骶前引流是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尤其是吻合口瘘处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阑尾切除术后粪瘘发生原因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阑尾术后粪瘘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10例中8例经渍疡散加明胶海绵加负压引流治愈,另外2例开腹关瘘治愈。结论粪瘘主要在预防,大部分经溃疡散加明胶海绵加负压引流可治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阑尾根部异常肿胀的病理特点和应用浆肌层下剥除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阑尾根部异常肿胀患者,术中按常规阑尾切除术步骤钳夹结扎游离阑尾系膜至根部。于距阑尾根部1.0cm处用电刀环行切开阑尾浆肌层,在阑尾黏膜下层向根部钝性游离阑尾黏膜至阑尾在盲肠壁的开口处,1#丝线结扎一道。在距结扎线远端0.5cm处钳夹去除阑尾黏膜及阑尾,电刀烧灼阑尾黏膜残端后,4#丝线间断缝合浆肌层。术后禁食1-3d,常规行输液抗炎治疗3-5d。结果 62例患者中急性坏疽性阑尾炎27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35例。其中有16例于阑尾根部的阑尾腔内出现粪石堵塞。本组病例全部治愈,手术时间23-120min,平均38.2min,住院时间5-26d,平均6.6d。术后除2例出现切口感染外,无粪瘘、腹腔脓肿、残端出血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阑尾根部异常肿胀时阑尾壁炎症重,且常出现阑尾根部阑尾腔内粪石堵塞。应用浆肌层下剥除法切除阑尾,既能解除阑尾腔近段可能存在的粪石等梗阻,又可以预防术后粪瘘、残端出血、腹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为处理异常肿胀无法荷包包埋的阑尾残端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306例患者开胸术后,应用闭式引流管引流,促进了肺复张,预防胸腔内积液、积气、余肺扩张不良等并发症,监测术后胸腔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方法 采用置下胸壁前后闭式引流管各1根做引流,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体位引流.结果 306例术后患者引流彻底,无一例发生胸内积液、积气、余肺扩张不良等并发症.其中2例胸内出血,2例肺瘘气.结论 对术后应用闭式引流管的护理,使术侧胸腔得到充分引流,肺复张快,防止了胸腔内积液、积气、余肺扩张不良等并发症.引流通畅能准确监测引流液在单位时间内的量、颜色、性质、瘘气程度,能及时诊断术后是否发生胸内活动性出血、是否有支气管胸膜瘘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防坏疽阑尾切除术后粪瘘发生的有效方法。方法:对48例根部坏疽伴严重盲肠壁炎症的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妥善处理阑尾根部,栽剪带蒂大网膜覆盖于阑尾残端及炎症严重的盲肠区。结果:48例患者术后无一例发生粪瘘。结论:以上处理措施能有效地预防根部坏疽阑尾切除术后粪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阑尾周围脓肿急诊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阑尾周围脓肿急诊切除阑尾及腹腔引流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62例行阑尾一次性切除,腹腔冲洗加腹腔引流,其中3例因阑尾白溶无法找到阑尾而行坏死组织清除加脓肿引流,术后经联合抗感染及全身支持治疗,切口一期愈合61例,二期愈合4例,均全部治愈出院。无残端瘘、肠梗阻、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住院7~24d。结论阑尾周围脓肿急诊行阑尾切除和腹腔引流是一种积极可靠而又安全的治疗方法,早期清除病灶,保持引流通畅,合理应用抗生素,可使阑尾周围脓肿病人得到一次性治愈。  相似文献   

7.
贺绍全 《海南医学》2009,20(7):90-91
目的探讨预防急性重症阑尾切除术后粪瘘发生的有效方法。方法对76例化脓、穿孔、根部坏疽伴腹腔积脓而引发严重盲肠壁炎症的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妥善处理阑尾根部,裁剪带蒂大网膜覆盖于阑尾的残端及炎症严重的盲肠区。结果76例患者术后无一例发生粪瘘。结论通过以上处理措施能有效地预防急性重症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后粪瘘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LC手术所致的胆瘘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预防胆瘘发生和及时发现诊断胆瘘的方法以及处理胆瘘的适宜措施。方法:分析9例LC相关的胆瘘病例的诊断治疗措施。方法:3例胆瘘经持续引流治愈,2例经CT定位穿刺置管引流治愈,1例经EST+ENBD治愈,手术3例中,2例胆总管T管引流治愈,1例经胆总管端端吻合T管引流治愈。结论:胆瘘的发生与Luschka管及副肝管损伤,胆囊管残端瘘,肝外胆管损伤及LC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瘘等有关。故正确按手术原则和安全操作规程行LC及根据实际情况置放引流管是预防和及时发现胆瘘的措施,发生胆瘘需明确部位和性质,并根据具体情况行相应的引流管引流,内镜治疗或手术。  相似文献   

9.
刘秀梅  孙翠红  张爱荣 《吉林医学》2009,30(16):1756-1757
目的:总结306例患者开胸术后,应用闭式引流管引流,促进了肺复张,预防胸腔内积液、积气、余肺扩张不良等并发症,监测术后胸腔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方法:采用置下胸壁前后闭式引流管各1根做引流,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体位引流。结果:306例术后患者引流彻底,无一例发生胸内积液、积气、余肺扩张不良等并发症。其中2例胸内出血,2例肺瘘气。结论:对术后应用闭式引流管的护理,使术侧胸腔得到充分引流,肺复张快,防止了胸腔内积液、积气、余肺扩张不良等并发症。引流通畅能准确监测引流液在单位时间内的量、颜色、性质、瘘气程度,能及时诊断术后是否发生胸内活动性出血、是否有支气管胸膜瘘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I期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I期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78例手术治疗的阑尾周围脓肿病例。结果78例阑尾周围脓肿全部I期切除阑尾,术后并发切口感染3例,有1例并发轻微的阑尾残端瘘,经充分引流治疗,瘘发生后半个月自行愈合,术后近期无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78例均治愈出院。结论阑尾周围脓肿不是I期切除阑尾术的禁忌证,积极采取适合的手术方式能及早控制炎症,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Ⅰ期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78例手术治疗的阑尾周围脓肿病例.结果 78例阑尾周围脓肿全部Ⅰ期切除阑尾,术后并发切口感染3例,有1例并发轻微的阑尾残端瘘,经充分引流治疗,瘘发生后半个月自行愈合,术后近期无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78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阑尾周围脓肿不是Ⅰ期切除阑尾术的禁忌证,积极采取适合的手术方式能及早控制炎症,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回顾临床病例,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胆瘘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LC术2426例,术后发生胆瘘10例。诊断:腹腔引流管引出胆汁7例;以腹痛为主要症状,有腹膜炎体征,经B超、腹膜穿刺明确3例。治疗:腹腔引流6例,开腹手术1例,腹腔镜检查,灌洗置管引流1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1例,右下腹小切口置管引流1例。结果:所有病例均治愈。结论:LC术后胆瘘需及时诊断治疗,通过腹腔引流等方法治愈。  相似文献   

13.
阑尾切除术后粪瘘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阑尾切除术后粪瘘发生原因及再手术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阑尾切除术后粪瘘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 8例均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临床病理诊断4例为“阑尾脓肿”、2例为“坏疽性阑尾炎”、1例为“化脓性阑尾炎”、1例为“阑尾腺癌合并阑尾炎”。8例均经第二次手术治愈。4例行阑尾残株切除术、3例行瘘道切除肠修补术、l例阑尾腺癌行右半结肠切除治愈。结论 预防粪瘘是关键,再次手术可治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阑尾残端瘘的治疗方法,以提高阑尾残端瘘的诊治水平法。方法:选择采用双套管持续引流加间断冲洗方法治疗的阑尾残端瘘病例5例,3例予切口扩创后置入双套管行持续吸引加间断冲洗痊愈,没有经过手术闭瘘。1例行全阑尾切除放置双套管,经持续吸引加间断冲洗3个月后行瘘管局部切除缝合痊愈,1例经双套管持续吸引加间断冲洗1.5个月后开腹手术行右半结肠切除Ⅰ期缝合后痊愈,术中均确诊为阑尾残端瘘,瘘口较小。结果:本组5例阑尾切除术后残端瘘,经双套管持续引流加间断冲洗及积极抗炎、支持、手术闭瘘等治疗后均痊愈,无死亡病例,愈合时间为51~105天。结论:应用双套管持续引流加间断冲洗治疗阑尾残端瘘可以给2次手术争取时间,有效控制腹膜炎的形成,是治疗阑尾残端瘘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阑尾周围脓肿合并肠外瘘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东新  黄达森 《广西医学》2007,29(5):760-761
阑尾周围脓肿合并肠外瘘临床报告较少.笔者1992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阑尾周围脓肿合并肠外瘘病人8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7~62(42.5±1.5)岁.8例患者均为急性脓性阑尾炎手术,术后5~10 d发生肠外瘘;另1例发生在出院后6 d(术后18 d).全部病例均符合文献诊断标准,且均为低位小肠管状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纵膈瘘患者诊治体会。方法:选取21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采用左开胸两切口或右开胸三切口的食管癌根治颈部吻合术,术中常规留置胃管、肠内营养管及胸腔引流管,术后共发生颈部吻合口-纵膈瘘11例,结合其临床表现及诊治结果,总结颈部吻合口-纵膈瘘发生原因及诊治体会。结果:11例吻合口-纵膈瘘患者经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有效体位引流、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25~55 d,平均(40.23±7.12)d。结论: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纵隔瘘引流困难,感染难以控制,早期发现、通畅引流、控制感染及营养支持是诊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腹腔引流术在外科治疗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引流得当 ,有助于术后的顺利恢复 ;引流不当 ,则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1 ,2 ]。我院近 2 0年腹部手术后引流管所致并发症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7例 ,男 6例 ,女 1例 ,年龄 32~ 6 4岁 ,平均 45岁。腹部疾患及引流管所致并发症情况 :腹部刀刺伤空肠穿通伤 ,行肠修补术 ,盆腔置管引流 ,术后 4d拔管并阑尾头部嵌入引流管侧孔 ,阑尾头部坏死 1例。横结肠癌行根治术 ,吻合口旁置管引流 ,5 d后拔管致引流管断入腹腔 1例。胆囊切除术置管引流 ,3d后拔管致引流管断入腹腔 1例。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行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纵切式回肠襻式造瘘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接受开腹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按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行直肠癌前切除术,观察组在切除吻合后加行纵切式回肠襻式造瘘术,对照组不用。观察两组吻合口瘘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骶前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吻合口瘘发生率2.5%(1例),发生吻合口瘘的患者症状较轻,行骶前引流管低压冲洗引流后愈合;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1.4±0.5)d,进食时间(1.5±0.5)d,骶前引流管拔除时间(5.8±0.9)d,术后住院时间(9.4±1.8) d,治疗费用(3.9±0.3)万元。对照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20.0%(8例),发生吻合口瘘患者的症状较重,其中1例行骶前引流管冲洗引流治愈;3例按高位肛瘘行吻合口瘘切开挂线引流术,术后经药物坐浴、冲洗换药治愈;4例症状较重,因弥漫性腹膜炎行二次回肠造瘘手术;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3.4±0.9) d,进食时间(4.2±0.6)d,骶前引流管拔除时间(7.4±1.4)d,术后住院时间(14.6±3.2)d;治疗费用(4.2±0.7)万元。两组术后观察指标吻合口瘘发生率、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骶前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纵切式回肠襻式造瘘可显著降低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且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骶前引流管拔除时间明显提前,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术后并发肠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9年8月~2008年12月手术治疗的89例SAP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可能导致肠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诊断治疗。结果治疗的SAP发生肠瘘16例,其中结肠瘘10例,十二指肠瘘6例,均出现在术后两周内,有胰腺感染的较无感染的发生率高(P〈0.05);早期手术较后期手术(〉2周)发生率高(P〈0.05)。结论SAP术后的肠瘘与胰外炎性浸润,手术创伤以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有关。肠瘘的治疗应充分考虑原发病的状况,并根据肠瘘的位置、局部炎症的情况,早期通过加强营养支持,保持瘘口周围引流通畅,多数肠瘘可自行愈合,后期少数不愈合肠瘘和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早期拔除腹腔引流管能否减少术后胰瘘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归入研究对象的305例PD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分为:A组,术后≤5 d拔除;B组,术后>5d拔除.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等发生情况,对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胰瘘(3.1%vs12.1%)、腹腔感染(9.2% vs 20.3%)以及总并发症(24.5% vs 42.0%)发生率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13.0(4 ~44)d vs 15.5(9 ~64)d,P<0.05].单因素分析示:性别(P<0.05)、术前有无显性黄疸(P<0.05)、胰管直径(<3 mm vs ≥3 mm,P<0.05)、肿瘤发生部位(胰腺vd胰腺外,P<0.01)、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5dvs >5d,P<0.05)为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男性、胰管直径<3 mm、胰腺外肿瘤(胆总管远端、十二指肠乳头部、胆胰壶腹部肿瘤)、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5d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424,2.369,3.874,5.028,P<0.05).结论 对于PD术后早期无胰瘘发生的患者,术后5d内拔除腹腔引流管能够显著减少术后胰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延长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会增加术后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