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消化道原发性间叶肿瘤是一种异源性肿瘤,由几组不同的整体组成,各自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包括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和缺乏定向分化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 ,GISTs)是一种来源于胃肠道原始间质细胞的缺乏分化或未定向分化的非上皮性肿瘤 ,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性肿瘤[1] 。近年来 ,国内外文献中对GISTs的组织发生、临床病理、免疫组化表型及超微结构变化、诊断及鉴别诊断、生物学行为等有较多报道 ,现综述如下 :1 GISTs的组织发生  关于GISTs的组织学起源 ,目前尚无定论 ,最早认为其为平滑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肿瘤 ,后来研究发现它既非平滑肌 ,也非神经源性 ,而是来源于非定向分化的间充质细胞肿瘤。最近Kindblom等[1] 研究发现胃肠道蠕动…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表型表达c Kit蛋白(CD117),遗传学上有c Kit基因突变。笔者分别从病名简史、组织起源、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特点、生物学行为、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进展及预后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近10年来随着临床病理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理,GISTs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现就其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患儿 :男 ,2 0天 ,因呕吐 4天 ,加重伴解黑便一天急诊抱送入院。体查 :T 36 .6℃ ,HR 16 0次 /min ,R 30次 /min ,发育正常 ,全身皮肤巩膜轻度黄染 ,腹部隆起 ,未见明显肠型及蠕动波 ,右侧腹股沟红、肿、硬、压痛 ,内可触及一约 3cm× 6cm大小管状肿块 ,不能回纳 ,未闻及血管杂音及肠鸣音 ,腹部肠鸣音亢进 ,可闻及气过水音。门诊腹平片考虑 :小肠梗阻。入院诊断 :①右侧腹股沟斜疝并嵌顿 ;②肠坏死 ?手术所见 :距回盲部约 15cm的回肠扭转成W型嵌顿 ,疝囊内有暗红色液 ,坏死肠管约 5cm ,此处小肠系膜动脉…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质源性肿瘤,最常发生于胃,其次为小肠。然而,胃肠道间质瘤骨转移的病例极为少见。目前为止,中英文文献报道的GIST骨转移仅17例。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发现,17例患者出现骨转移的平均年龄约为61.59岁。大部分患者表现为骨的多发转移,涉及的部位主要有脊柱、肋骨、骨盆、肱骨、股骨等,脊柱仍是GIST骨转移最常见的部位。GIST骨转移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超过48.35个月,转移病灶经手术切除和非手术切除的预后时间分别为60.38个月和37.67个月;转移病灶采用手术切除联合使用靶向药物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平均预后时间分别为73.17个月和34.82个月。GIST出现骨转移时的年龄不同,患者的预后也不同:60岁及60岁者平均预后时间分别为62.11个月和32.88个月。本研究认为,手术切除应作为GIST骨转移首选的治疗方式,术后及早联合伊马替尼等进行靶向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1983年Mazur首先提出GIST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999年人们认识到GIST起源于肠道间质干细胞-Cajal(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目前国内认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免疫表型上表达KIT蛋白(CD117)、  相似文献   

9.
摘要:c kit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的功能增强性突变是导致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主要原因。c kit基因及PDGFRA基因的突变位点及突变方式对肿瘤的临床特征有明显影响。笔者就基因突变与GIST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生主要源自于KIT基因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的突变。但约10%~15%的GISTs不存在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被称为野生型GISTs,主要包括琥珀酸脱氢酶功能缺失型GISTs、BRAF突变型GISTs,以及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型GISTs。GISTs相关的基因研究可以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笔者就GISTs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相关的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生主要源自于KIT基因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的突变。但约10%~15%的GISTs不存在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被称为野生型GISTs,主要包括琥珀酸脱氢酶功能缺失型GISTs、BRAF突变型GISTs,以及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型GISTs。GISTs相关的基因研究可以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笔者就GISTs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相关的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真性两性畸形是最少见的两性畸形,文献报道仅400余例,而疝内容物均为男女生殖器官经查新未见报道。我院最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ST)的临床特点,对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39例GST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组病例平均发病年龄为46岁,男21例,女18例。发生部位分布为:胃15例(38.5%),小肠17例(43.6%),十二指肠4例(10.3%),结肠3例(7.7%)。39例均经外科手术治疗,病理组织学显示良性31例(79.5%),不确定型5例(12.8%),恶性3例(7.7%)。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胃肠出血,其中10%的患者需紧急手术治疗。随访时间平均3年,随访期间6例患者死亡,3例死于与肿块无关的心脑疾患,7例复发,其中5例远处转移。7例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患者经再次或多次手术,配合化疗,4例存活或带瘤存活0.5~8年。结果表明:对此类肿瘤,手术宜扩大切除,术后密切随访。对复发或远处转移的病人,不要轻易放弃治疗,应持积极态度,经多次姑息切除,并辅以化疗,可望延长病人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Bassini的里程碑式的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estro于1889年在其专著中报道了Edoardo Bassini最初的用于根治腹股沟斜疝的手术,这在外科界是一个里程碑(所谓的北美Bassini式手术是最初手术的不完全的简化的形式)。腹股沟管的倾斜度和长度构成了防止疝出机制。而腹股沟斜疝的病人失去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4.
女婴腹股沟嵌顿性斜疝2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钢  陶强 《实用外科杂志》1992,12(3):139-14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治经验,复发原因和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小儿外科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资料. 结果 78例腹股沟斜疝患者均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均获成功. 结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很少能自愈,诊断明确者均施行手术治疗.对内环口>0.8cm或复发疝行内环口紧缩术,可有效地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腹腔镜手术治疗的65例小肠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恢复及疗效。结果:65例病人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85±38)min,平均手术出血量(20±12)mL,平均切口长度(4±1)cm。术后中位排气时间为2(1~4)d,中位住院时间为7(5~20)d。4例(6.1%)发生术后并发症,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中位随访时间50(6~102)个月,术后死亡1例、复发2例。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肠GIST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和恢复快等优势,并能弥补内镜和影像学诊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非上皮源性常见肿瘤。由于该肿瘤在组织起源、生物学行为判断和免疫组化表型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的意见和新的发现,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胃肠道外间质瘤、胃肠道自主神经肿瘤、胃肠道间质瘤与神经纤维瘤病和其他上皮性肿瘤的临床关系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目前靶向治疗最为成功的实体肿瘤之一。鉴于其生物学行为的复杂多样性,准确判断其危险程度及预后,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尤为重要。Micro RNA(mi RNA)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标志物,与GIST的发生、发展及病人预后密切相关。研究GIST相关mi RNA的表达情况及其作用机制将有助于GIST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软组织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1%。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命名了GIST,并给予了具体的描述。尽管对于GIST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直到1998年才发现GIST是来源于胃肠道的ICC(interstitial Cajal cell)细胞,[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c-kit基因突变特征与临床病理、分子靶向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研究胃肠道间质瘤分子遗传学机理的相关文献加以综述。结果 c-kit基因突变可能是GIST发生的早期事件,是GIST的普遍现象,不能作为GIST预后判断的指标。然而,c-kit突变位点和方式是否影响GIST的生物学行为,能否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仍存在争议。结论基因突变检测对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疾病、判断预后以及指导用药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