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外研究者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DD)等心理障碍的研究显示,儿童应激或创伤后PTSD的发生率为21%~70%[1-2],如1988年美国地震后的发生率为70%[3],1999年台湾地震后的发生率为21.7%[1],2004年12月泰国南部海啸影响地区儿童有PTSD和DD症状的占72%[4]. 相似文献
2.
了解雅安市芦山震后灾区学生急性应激心理反应及心理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变化情况,为开展灾后心理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以芦山地震灾区6所学校600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量表(SAS)、抑郁量表(SDS)进行调查,并对心理干预前、后各量表得分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前学生心理问题中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因子所占比例较高(82.92%,71.55%,61.30%,64.83%,64.77%).干预前,男、女生SCL-90各因子除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精神病性外(P值均>0.05),其余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后男、女生SCL-90各因子及SDS、SAS得分均有下降(P值均<0.01),女生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结论 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是灾区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心理干预在促进灾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4.
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地震是重大应激性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会导致个体产生无法抵御感,直接或间接对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从而引发焦虑、紧张、恐惧等一系列应激反应[1].有研究表明,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心理损害的危险程度为普通人群的2倍[2-3].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现有心理问题者占14.67%,严重者甚至一直有自杀倾向[4].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心理问题的发生呈上升趋势[5].汶川地震发生以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受到重视,本文对地震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为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地震灾区小学生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地震灾区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 ,以自行设计的自填式问卷为调查工具,采取干预前后自身比较方法 ,对四川、陕西、甘肃10个县(市)四年级小学生进行效果评价,基线调查和评估调查时使用相同的问卷。结果经过为期0.5a的健康教育,3省小学生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均有显著性提高(P值均0.05);除四川省小学生常用警示标识知晓率的提高无统计学意义外,甘肃和陕西2省小学生对常用警示标识知晓率提高程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省小学生健康危害行为发生率并未全部降低。结论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显著,但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仍存在对其健康构成威胁的行为,应成为日后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5.12"汶川大地震后灾区中学生在1 a内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情况,为制定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选取震后迁至成都的汶川县境内3所中学的共1 966名中学生,分别于震后4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使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共累计有效调查7 240人,4次随访率分别为98.11%,76.86%和93.88%。结果各次调查的SCL-90的平均总分都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P0.05),9个因子的平均得分也高于全国常模(P0.05),但随时间推移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异常率和SCL-90平均得分逐渐降低;各个因子中,焦虑症状恢复最快,躯体化症状最慢;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人群中,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恢复情况优于男生,受伤者情况好于未受伤者,藏族学生的心理恢复情况好于羌族和汉族学生,不同年级的中学生恢复情况不同。结论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随时间而逐渐恢复,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中学生恢复情况有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银川市示范性高中与非示范性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银川市直属示范性高中和非示范性高中1 196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3.8%,其中轻度、中度和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37.4%,6.0%和0.4%.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各项指标中,非示范性高中较示范性高中生得分低,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低于女生.示范性高中3个年级学生在敌对、抑郁、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平衡性症状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示范性高中3个年级学生在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偏执、焦虑、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症状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示范性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非示范性高中,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女生,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其他年级. 相似文献
8.
考察青川地震4a后灾区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特征及变化,为开展地震灾区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事件影响量表对青川地区8所中小学的1 32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灾区学生仍存在着在不同程度的PTSD症状(发生率为32.9%);回避因子、高唤醒因子和侵袭因子得分两两之间有统计学意义(r23=0.653,r24=0.779,r34=0.731,P<0.01);多元方差分析表明,性别和学段对高唤醒因子和回避因子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M男-高唤醒=12.978,肘女-高唤醒=14.353,P<0.01;M男-回避=8.186,M女-回避=9.996,P<0.01);学段对IES-R各维度得分的主效应显著,回避、高唤醒和侵袭因子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Wilks'λ=0.871,F(6,2440)=29.023,P<0.01].结论 地震4a后灾区学生的PTSD症状有一定性别和学段差异,但总体而言其症状程度较震后6个月内的测量结果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9.
地震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目的 探讨四川省地震灾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人格特征.方法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对地震灾区20d后137例学生进行心理测评.结果 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31.3%,其中较明显的有强迫为35.8%,人际关系敏感为30.7%,焦虑为24.1%,抑郁为22.6%,敌意为20%.恐惧为15.3%.女生除躯体化、偏执、敌意,附加因子外,其他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男生;灾区学生SCL-90中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为恐怖、焦虑、精神病症状、总分方面,提示灾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人格测评结果显示,有心理问题的灾区青少年具有内向、情绪不稳定的人格特征.结论 灾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要特别关注那些内向及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对他们及早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0.
探讨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及其发展趋势,为灾后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四川省轻、重灾区2所中学的所有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为期1.5a的3次追踪研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自我弹性量表适用于灾区青少年.3次测量轻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得分均高于重灾区青少年(P值均<0.01),第2,3次测量男生心理弹性得分高于女生(P<0.05);学生心理弹性得分在1.5a内有上升趋势(P<0.05),且轻灾区青少年相对于重灾区青少年上升速度更快(P<0.05).结论 严重自然灾害中的青少年心理弹性损害严重并恢复缓慢.在自然灾害中青少年心理干预措施制定时应注意心理弹性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某中学初二年级两个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干预,另两个平行班作为对照组,比较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评分上的差异。结果: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后干预班和对照班在MHT3项内容量表上评分差异有显意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后男生在对人焦虑量表上评分变化明显,而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量表上变化明显。结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理某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群体特点,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大理某高校1 085名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分析,对结果采用分类比较的方法以反映不同类别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结果大理某高校医学生的SCL-90各因子分除人际关系外,其余各项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总数的29.7%。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与性别、年级、专业等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学生心理健康形势依然严峻,有必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目前中学生饮酒现状及其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关联。方法整群随机抽取江西省抚州市2所普通中学初一到高三4 94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修订的青少年危险行为问卷(YRBSS)评定饮酒行为,采用青少年自评量表(YSR)评定心理行为问题。结果半数以上(53.9%)中学生曾经饮酒,48.7%在12岁或更小年龄初次尝试饮酒,24.9%的学生在调查前30 d内至少有1 d喝过酒,9.3%的被调查者在调查前的30 d喝醉过。各饮酒行为均是男生高于女生,高中生高于初中生。饮酒的中学生YSR得分高于不饮酒的被调查者。饮酒行为对男、女生的影响以及初、高中生的影响有所不同。结论中学生饮酒行为较为普遍,饮酒的青少年学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上海市一年级小学生不同类型体力活动水平,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某区14所小学1 846名一年级学生,通过家长问卷调查学生体力活动类型与水平。结果一年级小学生平均每日中重度体力活动时间为42.86 min,其中校内时间为30.00 min,校外时间为7.14 min;每日静坐时间为180 min;每日睡眠时间为580 min,有72.16%的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10 h。小学生周末体力活动时间更少,看电视玩游戏时间更多;男生看电视玩游戏时间更多。结论针对小学生不同类型的体力活动水平,建议以增加中、重度体力活动为重点,结合性别特点开展学生体力活动促进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生活事件对心身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追踪观察大学生自入学至毕业4年内生活事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的动态变化。方法以群体分层抽样法,共抽取受试样本800人,实际有效样本688人;采用中国身心健康量表(CPSHS)、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袁(SSR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防御方式问卷(DSQ),于大学生入学体检、入学6个月和毕业前分别进行测试。结果毕业前学生心身障碍的检出率(15%)高于入学时(8%)。且随校龄增加而递增,并以毕业前分值最高从入学6个月开始,大学生对不成熟防御机制的动用频率逐步增高。毕业前大学生的生活事件明显多于其它时段,并以家庭问题为主,而入学时则以社交问题为多。结论大学生在校期间以毕业前心身障碍的检出率最高,大学生心身健康水平主要与其个性、家庭有关的生活事件数量、主观社会支持、性别、年龄有密切关系。社会支持是大学生心身健康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通过对行为的测量,比较不同测量方法间差别和联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使用SAS v8统计软件分析。结果问卷测量法得到的结果偏高,甚至高于知识知晓率,问卷测量法和观察法两种方法之间,同时测量到有正确行为的率,即阳性的一致率很高,但两者间阴性结果不一致。两种方法间的kappa系数<0.5。按照测量方法的评价标准,以观察法作为金标准,问卷调查法灵敏度高,但特异度低,假阳性率很高。结论行为测试时,问卷调查法作为单一方法测量的结果可信度较低,应采取观察法等其他方法联合测量的方法才能得到可信的行为形成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西北民族大学大学生生殖健康现状,为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政策与措施出台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现场匿名书面调查,西北民族大学医学、理工、文科、艺术等专业约1 800名在校学生,内容为生殖健康需求、性态度、性卫生知识和性病知识等4个部分。结果认为自己接受过正规性知识教育的大学生占26.7%,53.2%的大学生愿意参加生殖健康选修课,36.1%的大学生认为生殖健康教育不会增加大学生性行为的发生率,52.1%的大学生认为没必要男女分开授课。57.5%大学生愿意接受婚前性行为,在未婚先孕上有34.5%大学生表示可以接受,在性生活经历方面25.5%的大学生经历过,46.7%大学生在性生活时采取避孕措施。大学生在性传播疾病的知晓率艾滋病占78.2%、淋病46.7%、梅毒48.4%、尖锐湿疣17.1%;知道事后紧急避孕药的大学生仅有20.3%;会计算安全期的大学生仅为28.9%;获取避孕工具的途慷药店58.5%、百货超市33.2%、自动售卖机18.2%、其他20.1%。结论应遮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生殖健康教育,探索一条适合本校的、能够满足大学生生殖健康卫生咨询及性病、艾滋病防治教育和培养大学生自我保护技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比较新疆民语系和汉语系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对策建议。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课题组修订的维吾尔文版SCL-90,对新疆汉语系列中小学教师1 025名、维吾尔语系列中小学教师536名进行测查。结果汉语系中小学教师总分超过160者占49.78%,各因子分≥4者所占比例在2.36%~5.45%之间。存在学段、性别、年龄、学科及学历差异。维吾尔语系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汉语系教师的,总分超过160者占34.03%,各因子分≥4者所占比例在0~2.43%之间。结论新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需要从社会、学校及个人等多方面入手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