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汗证临床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为心液 ,精气所化 ,故不得过泄 ,过则为病。临证切勿就汗论汗 ,而应在辨证的基础上 ,审因论治 ,以求不止汗而汗自收。  久病自汗 未必尽虚 俗云 :“自汗多阳虚 ,盗汗多阴虚 ,久病自汗必虚。”《丹溪心法。自汗》说 :“自汗之证 ,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中则不尽然。余临床中曾治王某 ,女 ,54岁。自汗两年余 ,汗出之前阵发怕冷 ,继则烦热 ,少寐 ,口咽 ,舌质略红 ,脉弦细。一老中医说过 :“自汗一证 ,辨有邪无邪 ,有邪者多实 ,无邪者多虚 ,散邪无迫津之因 ,汗可止 ;补正无漏汗之隙 ,汗自收。切勿见汗止汗 ,闭邪于内 ,以致迁延…  相似文献   

2.
在外感热病中,同清泻实热法一样,补虚法也是中医治疗高热,特别是长期高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持续较长时间的高热,必耗伤气血津液,致正气亏损,尤以病中饮食不佳者为著。在热病中,凡正气亏损而高热不退者,其病机多为正虚邪恋,即正气愈虚,邪热愈炽,治之愈难。此时正虚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倘不顾正气,一味攻邪,非但徒劳,反伤正气,加重病情,此即前人所谓“有热莫攻热”之义。此时当针对具体证情,以扶正为主的方法,改善和提高机  相似文献   

3.
<正> 伤寒论中有关心悸的原文十多条,其证有虚有实,但以虚证为多。其原因,不越三端:一由于虚,二由于饮,三者气郁也。虚分阴阳,阳虚者,由胸阳不振,心中空虚,不能自持而悸;阴虚者,由于阴血不足,心失所养而悸。由于饮者,因水停心下,或阳虚水泛,阻遏胸阳,致心阳不宣,不能自安而悸。也有因汗吐下后正气内虚,邪正相搏而令悸者。  相似文献   

4.
附子泻心汤加味治疗肺结核咯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附子泻心汤主治邪热内结,卫阳不固,心下痞满,汗出恶寒,四肢厥逆之证。笔者用本方治疗肺结核久病阴亏、邪热灼肺、表阳虚微之咯血者,效果甚佳,兹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外感热病用人参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感热病治以祛邪为主,但历代医家在外感热病的论治过程中应用人参颇多,细析之,发现具有一定的规律,试探讨如下.1 表证用之以助解表达邪 外感热病初起邪气在表,治之当鼓邪外出,其要在汗.若正气亏虚,尤其是阳气不足,往往无力作汗达邪,则须扶助正气、益气助阳、生津托邪.人参味甘微苦而性温,能补五脏,益元气,脏腑气旺则邪易外解,在解表方中用之,有汗后不伤正之寓意.此首推《伤寒论》治中焦阳气不足、外感寒邪之桂枝人参汤,尔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败毒散将人参配入柴胡、羌独活诸药之中,共成发汗解表、益气扶正之剂.对此,《寓意草》曰:“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至,使邪气得药,涌而去,全非补养虚弱之意也.”《温病条辨》则谓本方“以人参为君,坐镇中州,为督战之帅.”《古今名医方论》曰:“盖补中兼发,邪气不致于流连,发中带补,真气不致于耗散”.可知此时用人参非专于补虚,但其扶弱之力,有助于振奋正气以达表邪,邪去正安.验之临床,凡虚弱之人初感,或常人久感不愈,表寒证用红参3~5g或党参9~18g,表热证用西洋参6~9g,加入对证方中,往往能于2、3剂内获效.  相似文献   

6.
1 汗后伤阳的辨证汗法是祛除表邪的治疗方法 ,故为《伤寒论》治疗太阳经病首用之法。而汗为阳气加于阴液所化 ,若是中风误用峻汗之法 ;或虽未用峻汗 ,而病者体弱 ,不胜药力 ;或不参天时 ,暑热之季用峻汗 ;或汗而再汗等 ,均可导致汗出过多 ,甚至“如水流漓”。如此则阳气随汗出而耗泄 ,相应于阳虚的程度及部位 ,出现不同之变症。《伤寒论》“太阳篇”中所列举汗后伤阳条文 ,为此类变症的辨证提供了借鉴。1 1 汗后卫阳受损《伤寒论》6 8条云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条中“发汗病不解”之“不”字 ,《…  相似文献   

7.
盗汗乃寐中汗出 ,醒来自止。临床辨证多以阴虚而论 ,阴虚内热则盗汗。《丹溪心法·盗汗》曰 :“盗汗属血虚 ,阴虚” ,阴精亏虚 ,虚火内生 ,阴津被扰 ,不能自藏而外泄 ,循规治之 ,以滋阴泻火为主。其实并非完全如此 ,也有因外感、阳虚、血瘀而致者 ,应据因而论 ,现举例如下。1 外感盗汗外感六淫 ,邪自皮毛而侵 ,正邪交争 ,逐邪随汗而出 ,邪出阴时寐中 ,可表现为盗汗。其症 :虽是外感但寒热不著 ,或午后发热 ,头痛鼻塞 ,轻咳 ,口干 ,舌红苔薄白 ,脉浮或小数。治宜疏风解表 ,调和营卫 ,偏风寒用辛温疏散 ,以荆防败毒散加减 ,偏风热辛凉透表 ,…  相似文献   

8.
孙桥熔 《吉林中医药》2011,31(4):286-287
严道南教授认为治疗变应性鼻炎,中医药通过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之法。并认为变应性鼻炎的病因为:1)外因为风寒、疫气之邪侵袭鼻窍致病。2)内因为脏腑功能失调及鼻鼽者多为素体亏虚,正如《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寒证主要为肺气虚寒,肺脾虚寒,肾阳虚弱三证。治疗上可选用如温肺止流丹,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方加减。  相似文献   

9.
盗汗乃临床常见病证,表现为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其病机多责之于阴虚。然从历代文献及临床实际看,盗汗不局限于阴虚,亦多见阳虛、气虚、血虚及痰、湿、淤、热等实邪为患。一、盗汗的病因病机 1.阴虚火旺,蒸津外泄:由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伤阴、久病体虚,致阴精亏虚、阴虚阳亢、虛火内生。睡时由于阳气入内、助长虚火,加之阳气入里、卫表虚弱,故汗出;醒后卫阳出表、玄府密闭,故汗渐止。  相似文献   

10.
师兄:原来这老翁患伤寒就因为正气不足,不能固表防邪。师弟:按中医理论,人的正气盛则卫气亦旺,卫气循行于肌表,可以防御外邪入侵。而正气虚则卫气也虚,不能固护肌表。师兄:而伤寒之后,正气更虚,于是钱大夫温其阳气,调补正气。寒战正是正气渐复后与邪气抗争的表现。若是寒战后汗出身凉,脉神皆安,则表示正气尚旺,邪气随汗而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以胃炎灵1、2、3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为 CAG)80例。按辨证分为瘀血兼气阴两虚型和瘀血兼脾胃阳虚两型,并发现血瘀兼气阴两虚型者多<77例>,病变部位在胃窦部。脾胃阳虚型者少,病变部位在胃体部。从而认为:凡胃窦部慢性 CAG 患者,一般应按血瘀兼气阴两虚型论治。采用一周西药,一周中药的给药方法,发挥西药祛邪治标和中药扶正治本的优势。结果:临床有效者78例,有效率为97%;胃镜上有效者55例,有效率68.7%;病理上有效者72例,有效率90%。与25例慢性胃炎空白对照组说明:患慢性胃炎不积极治疗,其结果炎症必然由轻度浅表性胃炎向中度→重度→萎缩发展,有的甚至发展为胃癌。而慢性 CAG 经本法治疗,可控制和截断致癌途径,使病变改善或逆转,达到防治癌前病变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一、五苓散药物组成:茯苓五钱,猪苓三钱,白术三钱,泽泻三钱,桂枝三钱。煎服法:水煎适量,日服二次。本方为健脾渗湿、温化膀胱,化气行水、通利水道、透解表邪、除烦消渴而设。由于水蓄下焦,既不能上输津液,又不能从下排出,故饮水多而仍口渴、小便不利,是本方证的特征。本方对吐泻、浮肿、水逆、饮证和目疾等,可根据病情或作散剂或作汤服,随证加减,运用得当,应手取效。本方偏于渗利,对脾气虚弱、肾气不足者,不宜多服;肾虚脾弱、小便自利者、勿用;高热伤津致小便不利者,禁用。  相似文献   

13.
肿瘤的中医常用治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扶正培本类治法、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软坚散结法、化痰祛湿法、以毒攻毒法等[1]。本文就这几种常见中医治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作一简要概述。1扶正培本类治法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恶性肿瘤是机体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更重视整体性。《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源医案》更明确指出:“正气虚则成岩”。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邪正相争的过程。运用扶正培本类治法治疗肿瘤,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它是应用扶持正气,培植本元的方法来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生理功…  相似文献   

14.
一、用发汗药汗解太阳病表证虽据其有汗无汗、脉象浮紧浮缓等表现划分为表虚中风、表实伤寒,但用汗法祛除邪气,理致则一。尽管服麻黄汤或桂枝汤有啜粥与不啜粥的区别,但覆取微似有汗的原则相同,因以汗出方式祛除邪气,故“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的告嘱。要想祛除邪气,必须掌握汗出的程度,“遍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汗出适度,则邪去病解;发汗大过,则损阳伤正,变证  相似文献   

15.
黄芪人参汤治疗成人病毒性心肌炎9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黄芪人参汤加减治疗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方法:9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均以黄芪人参汤为基础方治疗,根据不同中医证型加减药物;以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程度及心肌酶学指标(CK、CKMB)的改善程度判定疗效,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治疗前后CK、CKMB及各类心律失常对比,有高度显著差异(P<0.01).②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显著,总有效率为95.56%.③各证型总有效率分别为:邪毒浸心型96%,气阴两虚型100%,邪伤气阴型78.57%,阴阳两虚型100%,邪伤气阴型与其余3证型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病机为心肺气阴两虚,邪舍心脉,以虚为主之虚实夹杂证.黄芪人参汤以益气养阴为主,兼以祛邪透邪外出组方,随证加减药物,体现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机理和辨证论治之原则,黄芪人参汤治疗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曾献生 《新中医》2002,34(9):79-79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把汗证分为阳汗、阴汗。有火者为阳汗,无火者为阴汗。指出阳汗与阴汗的特征,“汗证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并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阴证之汗证(阴汗)包括:气虚或阳虚腠理不固之汗证;亡阳之汗;气血不足之汗证。阳证之汗证(阳汗)包括:火热内蒸、迫津外泄之汗证;阴虚内热、蒸津外泄之汗证;湿热乘脾之汗证。为后世治疗汗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7.
《陕西中医》2017,(8):1118-111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属本虚邪实之病,其中肾虚是根本,在SLE的发生和发展每一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肾阴阳不足,尤以肾阴虚较常见。虚、瘀、毒是SLE的基本病理因素,且互为因果。在治疗上宜补虚泻实,正邪兼顾。若邪实表现突出,急则治标为主,同时顾护正气;如病情稳定,以阴阳气血亏虚为主者,当补虚图本为要,滋阴益肾,祛邪化瘀为其常用大法。  相似文献   

18.
自汗、盗汗,虽非大病苛疾,但辨治仍有常变之分。兹就平日侍诊所得,结合文献,探析如下。1 自汗与盗汗辨治之常汗出,无论自汗还是盗汗,皆为汗液外泄的异常现象,一般认为,虽有外感病邪侵扰,内在因素影响,但总离不开毛窍开合失司,腠理疏松不固而津津汗出,未有不由乎虚而得之者,然有阴虚阳虚之别。古今医籍中大多谓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此当是言其常。《张氏医通·杂门》云:“自汗虽由卫气不固,胃中津液外泄,而实关乎藏府蒸发使然,心之阳  相似文献   

19.
1 头汗证 徐××,女,48岁。患烦躁头汗出已2月,经服镇静剂和止汗药无效。近来病情加剧,阵发性汗出,头面轰热,每隔3—5分钟发作一次,头汗如洗,齐颈而下,身无汗,同时伴见心胸烦热,躁动不安,坐卧不宁等证,舌暗红,苔薄白,微黄,脉沉弦稍数。证属阳气内郁,气机失调,郁热上蒸之头汗出证。治宜宣郁透热,调畅气机。方用四逆散加味。药用柴胡  相似文献   

20.
眩晕一证,常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甚则不能站立、恶心呕吐、汗出等症状。其病机属虚者居多。《景岳全书·眩晕》曰:“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当以“治虚为主”。 本病的发生,属于虚者居多。如阴虚易肝风内动,气虚则清阳不展,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的发生。故治疗应以滋补肝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