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脉瘀血对静脉动脉化皮瓣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静脉瘀血对静脉动脉化皮瓣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3组,A组为动脉皮瓣,B组为静脉动脉化皮瓣,C组为静脉阏血的静脉化皮瓣,每组各10只。术后30分钟,1,2,3,4,5小时分别应用显微电视系统通过耳窗对各组皮瓣微循环进行动态观察,7天后记录皮瓣成活情况。结果 静脉瘀血的静脉动脉化皮瓣微循环血流缓慢,微血栓逐渐增多,皮瓣成活率低。结论 静脉瘀血可破坏静脉动脉化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红外线烤灯于兔耳透明窗内动脉化静脉皮瓣局部加温,观察加温前及皮温升到28℃、32℃、35℃、40℃、45℃时微循环变化情况,可见对皮瓣有明显作用,随着皮温升高起到加速血流、扩张血管及增加血流量的作用,但超过40℃到达45℃时则出现凝血倾向、血管开放数减少。经图象分析及统计学处理发现皮温在32-40℃范围内均可使皮瓣处于较好的微循环状态,而其中35℃左右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静脉瘀血对静脉动脉化皮瓣微循环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3组,A组为动脉皮瓣,B组为静脉动脉化皮瓣,C组为静脉瘀血的静脉动脉化皮瓣,每组各10只。术后30分钟,1,2,3,4,5小时分别应用显微电视系统通过耳窗对各组皮瓣微循环进行动态观察,7天后记录皮瓣成活情况。结果静脉瘀血的静脉动脉化皮瓣微循环血流缓慢,微血栓逐渐增多,皮瓣成活率低。结论静脉瘀血可破坏静脉动脉化皮瓣静脉系统的代偿机制,影响皮瓣血液灌流,从而导致皮瓣成活率下降 相似文献
4.
5.
6.
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特点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脉化静脉皮瓣是晚近皮瓣移植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皮瓣,其有着独特的诱人之处,但由于其成活机制未明,因此有必要深化此项研究。本实验采用显微电视系统直接通过兔耳透明窗对皮瓣微血管进行动态观察,探讨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早期微循环变化的规律。材料与方法选用新西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微元生物活性纤维对动脉化静脉瓣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用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微元生物活性纤维组(n=10),B组为对照组(n=10),应用显微电视系统直接观察兔耳透明窗的方法,在放大1000倍条件下研究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血流。结果 微元生物活性纤维组微循环血流改善较对照组明显。结论 微元生物活性纤维可改善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 相似文献
8.
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方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目的 探讨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早期微循环主要方式。方法 选用 2 0只新西兰大白兔 ,随机分为实验组 (动脉化静脉皮瓣 )和对照组 (动脉皮瓣 ) ,每组各 10只。应用显微电视系统直接观察兔耳透明窗的方法 ,在放大10 0 0倍下研究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血流。结果 动脉化静脉皮瓣动脉血逆行灌注后主要经细静脉之间的交通支汇入回流静脉。结论 血流由细静脉→交通支→细静脉。是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早期微循环的主要方式以维持皮瓣早期成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微元生物活性纤维对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用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微元生物活性纤维组(n=10),B组为对照组(n=10),应用显微电视系统直接观察兔耳透明窗的方法,在放大1000倍条件下研究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血流.结果微元生物活性纤维组微循环血流改善较对照组明显.结论微元生物活性纤维可改善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微元生物活性纤维对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用 2 0只新西兰大白兔 ,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为微元生物活性纤维组 (n =10 ) ,B组为对照组 (n =10 ) ,应用显微电视系统直接观察兔耳透明窗的方法 ,在放大 10 0 0倍条件下研究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血流。结果 微元生物活性纤维组微循环血流改善较对照组明显。结论 微元生物活性纤维可改善动脉化静脉皮瓣微循环。 相似文献
11.
12.
动脉化静脉皮瓣坏死原因的探讨及皮瓣改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微循环显微镜活体观察动脉化静脉皮瓣,发现术后早期皮瓣微血管绝大部分处于关闭状态,原因与静脉短路循环,高压高氧动脉血损伤微血管内上以细胞以及微血栓形成等有关。72小时后微血管灌流明显改善,根据皮肤扩张器能增组织血管密度,以及静脉内皮细胞对动脉血流需逐渐适应的特点,对皮瓣进行改造后,其成活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背景 综合运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液体复苏的方法以达到理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当代休克治疗的基本策略.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是有效循环容量不足导致微循环灌注障碍和组织器官功能受损.休克的治疗应以改善微循环和组织氧合状态为最终目标.目的 近年来随着对各类休克发生机制认识的深入,对各种血管活性药物在休克治疗及调节微循环方面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进而对其应用价值做出了重新评价,就此作一综述.内容 回顾微循环组成及微循环障碍的表现,总结各种血管活性药物(包括缩血管类药物、扩血管类药物以及部分正性肌力药物)在休克治疗及调节微循环方面的作用的研究进展及临床评价.趋向 目前多数研究均未证实血管活性药物对微循环具有确切和积极的改善作用.人们在努力寻找新的理想的药物改善休克组织微循环障碍的同时,积极发展微循环的监测技术,指导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力求以“微循环目标治疗”代替目前基于理想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复苏目标,以纠正组织氧代谢障碍,保护脏器功能,改善休克患者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静脉淤血皮瓣微循环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兔耳建立静脉淤血的皮瓣模型,采用活体微循环动态观察的方法,观察观察静脉淤血组织内部微循环的变化.结果 皮瓣静脉淤血后,其原有微血管的数目逐渐减少,微血流的速度逐渐减慢,红细胞聚集和白色微血栓形成的情况逐渐加重,72 h皮瓣原有的微循环系统基本衰竭.静脉淤血后36 h,可以观察到有新生微血管的出现;48 h,可以观察到较清晰的新生微血管.观察到新生微血管的淤血组织最终成活,而未观察到新生微血管的淤血组织最终坏死.结论 对于发生静脉淤血的皮瓣,如果不及时解除淤血的原因,其原有的微循环系统呈不可逆的进行性恶化,而微血管的新生对淤血组织的成活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应用微循环显微镜活体观察动脉化静脉皮瓣,发现术后早期皮瓣微血管绝大部分处于关闭状态,原因与静脉短路循环,高压高氧动脉血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微血栓形成等有关。72小时后微血管灌流明显改善,根据皮肤扩张器能增加组织血管密度,以及静脉内皮细胞对动脉血流需逐渐适应的特点,对皮瓣进行改造后,其成活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17.
单纯静脉皮瓣和静脉动脉化皮瓣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兔耳背侧带中央动、静脉和前边缘静脉的岛状皮瓣,分别制成单纯静脉皮瓣和静脉动脉化皮瓣,并分为直接缝合组和半透膜隔离组,与传统皮瓣进行对照研究,探讨3种皮瓣血液灌流特点及对受区基底床依赖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完全依靠血管蒂营养的传统皮瓣和静脉动脉化皮瓣均可存活,而单纯静脉皮瓣则不能存活。单纯静脉皮瓣处于一种低灌流的濒临坏死状态,而受区基底的血运及受区与皮瓣间血管重建的速度在皮瓣存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为了探讨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机理及静脉回流对皮瓣成活的影响,选用健康家兔3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三个对照组:①实验组,切断中央动脉、静脉及神经,将中央动脉近心端与中央静脉远心端吻合,保留前、后边缘静脉;②对照1组,保留中央静脉及前、后边缘静脉,结扎并切断中央动脉;③对照2组,结扎后边缘静脉,其余同实验组;④对照组3组,切断中央动脉、静脉,重新吻合中央动脉,保留前、后边缘静脉。以兔耳动脉化静脉皮瓣为模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