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2011年1月至2020年6月共计85例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性别、年龄、疾病分型、Ann Arbor分期、移植前状态、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动员前化疗次数及动员方案对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疾病分型、分期、动员前状态与动员采集CD34+细胞数、动员采集成功率无相关性(P>0.05);男性患者CD34+细胞数多于女性(P=0.01);动员前化疗周期≤4次是采集的有利因素(P<0.05);CHOP-E及CHOP-MTX联合G-CSF动员方案均可作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有效的动员方案。多因素结果显示采集前化疗周期数是影响造血干细胞采集成功的独立因素,动员前化疗周期>4次是造血干细胞能否采集成功的不良因素。结论:CHOP-MTX+G-CSF动员方案比较CHOP-E+G-CSF采集CD34+细胞数更多。男性患者、动员... 相似文献
2.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移植后血液系统的重建与采集和保存的PBSC的质量和数量有密切关系。在15名病人的76次PBSC的采集和保存中,发现PBSC的质量和数量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与疾病的类型和化疗方案有密切关系。NHL中CD+34细胞与CFU-GM的比例平均为25%,CML为67%,MM最低为139%,这可能是因为MM病人的血清中存在白细胞分化的抑制因子。CML病人中CD+34/CD-33细胞在总的CD+34细胞中的比例很低,提示此类病人的早期造血干细胞很少。NICOOL程控降温仪与-80℃冰箱在细胞的冷冻保存中没有明显的差异。认为单一项目的检测不能全面评价BPSC的质量和数量,应该同时进行单个核细胞计数、CFU-GM数和CD+34细胞数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和衡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液系统的重建与采集和保存的PBSC的质量和数量有密切关系,在15名病人的76次PBSC的采集和保存中,发现PBSC的质量和数量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与疾病的类型和化疗方案有密切关系,NHL中CD34^+细胞与CFU=GM的比例平均为25%,CML为67%,MM最低为139%,这可能是因为MM病人的血清中存在白细胞分化的抑制因子,CML病人中CD34^+/CD33^-细胞中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2例高龄患者和57例中青年患者经化疗+生长因子动员后,使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Baxter公司)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并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采集成功。高龄患者动员获得单个核细胞(MNC)数为(6.47±7.04)×10^9/L,中青年患者获得MNC数为(10.89±9.50)×10^9/L,差异有显著性。高龄患者采集获得的MNC及CD34^+细胞分别为(5.24±1.05)×10^8/kg和(2.74±1.04)×10^6/kg,中青年患者采集获得MNC及CD34^+细胞分别为(6.71±2.62)×10^8/kg和(4.82±2.62)×10^6/kg,差异具有显著性。高龄患者在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高龄患者与中青年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相当。结论做好采集前的充分准备,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一般会成功地动员采集高龄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相似文献
5.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采集和移植后造血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3例健康供者及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和采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健康供者用rhG-CSF动员;患者采用强化疗加rhG-CSF或和rhGM-CSF动员,COBESpectro血细胞分离机全自动造血干细胞程序采集单个核细胞。结果13例移植中8例一次采集成功,1例(即首例)采集4次,余者采集2次。采集后的MNC6×108/kg~12×108/kg,CD3+4细胞3×106/kg~34×106/kg。移植后全部患者造血均获重建,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一个月后DNA指纹图均提示植活。结论rhG-CSF可作为健康供者的安全有效动员剂,强化疗加rhG-CSF或/和rhGM-CSF是白血病、淋巴瘤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有效动员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PBSC)的动员、采集及冻存方法。方法18例病例中,恶性淋巴瘤16例(NHL14例,HD2例),睾丸肿瘤2例。病人行诱导化疗完全缓解后,采用大剂量联合化疗加小剂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进行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将分离的单个核细胞(MNC)经程序降温仪降至-80℃后,冻存-196℃液氮。冷冻前及解冻后分别行MNC计数和粒单系祖细胞集落(CFU—GM)培养。结果动员后外周血WBC及MNC总数明显增加,与动员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冷冻前后,MNC计数,CFU—GM集落数无明显差异。结论大剂量联合化疗加小剂量G—CSF动员方案是安全有效的。冷冻保存APBSC及复苏过程对细胞损伤较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造血祖细胞(HPC)含量,探寻一种快速预测采集物干细胞含量、判断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时机的手段,并评价其应用意义。方法 对27例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者及17例单用G-CSF动员的采集者,利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HPC计数,血液治疗和移植工程国际组织(ISHAGE)法检测外周血及采集物CD+34 细胞计数,并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对外周血HPC计数预测采集物CD+34 含量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结果 无论化疗组或非化疗组,外周血HPC计数与CD+34 计数均具有线性相关性(r=0.711,P=0.000及r=0.656,P=0.004)。化疗组外周血CD+34 计数=-0.829+0.648×外周血HPC计数;非化疗组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45.033+0.460×外周血HPC计数。化疗组患者外周血HPC计数与采集物CD+34 细胞量呈线性相关(r=0.602,P=0.001),采集物CD+34 计数=1.106+0.046×外周血HPC计数。以HPC≥85/μl预测采集物CD+34 计数≥5×106/kg的灵敏度为78 %,特异度为82 %。结论 在自体干细胞移植动员患者中,外周血HPC计数可部分替代外周血CD+34 计数预测采集效果,HPC≥85/μl为较好的预测阈值。 相似文献
9.
MCS+血细胞分离机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MCS+血细胞分离机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的使用和故障处理。方法总结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81例患者,采用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165次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分析采集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故障处理等情况。结果81例病人中90%为使用G-CSF后3~4天开始采集。68例患者进行股静脉插管采集,占84.0%;13例经肘正中静脉穿刺采集,占16.0%。采集过程最长6.3小时,最短4.2小时,平均4.8小时。按照累计采集物CD34+细胞总数>2.0×106/kg为采集成功标准,81例患者中78例需要连续2次采集,另有3例患者3次连续采集。单次采集处理血量为7326±627.3m l,采集物为87±18.4m l。81例患者165次采集中有10次出现ACD-A过敏反应(6.1%)。采集中1例患者出现终产品袋出口处被血凝块堵塞,2例患者出现插管血流不畅,血流速度低于20m l/m in,机器无法进行正常运转,故障发生率1.82%,上述情况经及时处理,未造成严重不良反应,均顺利完成采集。结论采用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方法可靠,平均2次采集可达到临床治疗要求。 相似文献
10.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能克服大剂量化疗所致的骨髓衰竭,重建病人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并逐渐有取代骨髓移植的趋势。然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在体内动员扩增及采集时机的正确选择,目前仍有争议。我们院于199...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不同采集程序采集儿童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单个核细胞(MNC)或全自动外周血干细胞(AutoPBSC)程序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10例患儿临床资料,年龄3~10岁,体质量15~31 kg。MNC组5例,AutoPBSC组5例。结果:共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25次,平均采集2.5次(1~4次),MNC组采集10次,AutoPBSC组采集15次。采集前干细胞数[中位数(范围)]MNC组为19.3/μl(3.5~129.0/μl),AutoPBSC组为9.4/μl(2.2~38.7/μl);单次采集获得CD34
+细胞数MCN组为1.22×10
6/kg(0.18×10
6/kg~6.30×10
6/kg),AutoPBSC组为0.85×10
6/kg(0.13×10
6/kg~2.64×10
6/kg)。相关性分析显示,采集获得CD34
+细胞数和采集前干细胞数呈正相关(AutoPBSC组:
r=0.921,
P<0.01;MNC组:
r=0.833,
P=0.003)。采集效率MNC组为5.4%(3.4%~11.2%),AutoPBSC组为10.4%(4.7%~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163,
P=0.031)。
结论: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采集儿童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优于MNC程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198名健康供者每天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10)μg/kg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第5天开始采集。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行单个核细胞(MNC)计数,流式细胞术(FCM)行CD+34 细胞计数。分析供者性别、身高、年龄、采集当天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对动员采集效果的影响。结果 所有供者均成功动员采集,采集当天的MNC计数平均为(4.19±1.96)×108/kg,CD+34 细胞计数平均为(2.98±1.40)×106/kg;MNC和CD+34细胞计数与供者性别、身高、年龄无关;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与MNC、CD+34 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9201,P=0.0035;r=0.8420,P=0.0149);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20.0×109/L的供者比<20.0×109/L的供者采集效果更显著(F=4.688,P=0.0013;F=4.622,P=0.0006)。结论 rhG-CSF动员的健康供者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是一项预测CD+34细胞采集数量的简单、可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14.
使用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骨髓作为干细胞源用于异基因和自体干细胞移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加或不加化疗是最常用的干细胞动员方案.一些供者或患者,特别是动员前经高强度治疗的患者,用这一方案不能动员到干细胞目标值.新动员剂和新疗法的产生能够改进造血干细胞的动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非血缘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与采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按照中华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制定的非血缘异基因干细胞动员方案,结合移植医院的动员要求及捐献者的体质情况制订合理的干细胞动员方案,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2年5月至2017年1月行非血缘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64名健康供者,采用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10μg·kg-1·d-1,单次或分次皮下注射,3~4 d后使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对不同年龄、性别供者的动员、采集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3 d或4 d动员方案均可达到采集要求,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5.0×108/kg,CD34阳性细胞数≥2.0×106/kg.单次采集成功率(采集的单个核细胞及CD34阳性细胞数达标)为65%,采集效率为52%,可降低患者费用及供者的风险.年轻、体质好的供者采集的干细胞质量高于年龄偏大者.16名(25%)供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无需特殊处理.结论非血缘异基因干细胞动员、采集是安全的.从节省医疗资源、更多关注供者利益出发,采用3 d或4 d动员方案提高单次采集成功率是可行的.采集过程中应做好供者低血钙症状的观察并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以缓解供者的紧张情绪.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该动员过程受到造血生长因子、细胞粘附分子、造血微环境、信号传导途径以及造血干细胞的凋亡等体内多个环节的作用和相互影响,现综述其动员机制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我科自 1995年 10月以来 ,对 1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通过程控冷冻、液氮保存 ,回输后全部患者造血功能得到重建。一、临床资料患者 14例 ,男 10例 ,女 4例 ,年龄 15~ 5 3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6例 ,其中M2 1例 ,M3 3例 ,M52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例 ,L1、L2 各 1例 ;杂合型白血病 1例 ;恶性淋巴瘤 5例 ,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 1例 ,霍奇金淋巴瘤 4例。全部患者入净化仓行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全组均采用米妥蒽醌、阿糖胞苷及惠尔血作为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方案。用CS 30 0 0PLUS血细胞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