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在大肠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43例大肠腺癌、71例癌前病变(包括47例腺瘤、24例增生性息肉)和20例正常肠黏膜(对照组)进行PD-ECGF、VEGF的染色,同时计数MVD.[结果]PDECGF在大肠腺癌、腺瘤、增生性息肉及对照组中阳性率分别为88.4%、61.7%、62.5%、30.0%,VEGF阳性率分别为95.3%、51.1%、33.3%、25.0%.腺癌组PD-ECGF及VEGF阳性率显著性高于腺瘤、增生性息肉及对照组(P<0.05).腺瘤和增生性息肉中PD-ECGF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腺癌、腺瘤、增生性息肉及对照组中MVD计数分别为81.98±35.34、50.13±18.08、52.67±18.11、46.75±14.92 (F=11.656,P=0.003),且腺癌组MVD计数高于其他3组(P<0.05).PD-ECGF、VEGF表达与MVD计数均呈正相关(r=0.389,P<0.05;r=-0.398,P<0.05).[结论]PD-ECGF及VEGF在腺癌组表达明显高于癌前病变及正常对照组,癌前病变组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并与MVD增多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和CD34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大肠粘膜、腺瘤和腺癌组织中Survivin和CD34表达,计数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Sur-vivin蛋白在正常大肠粘膜无表达,在腺瘤和腺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2.5和70.9,大肠腺瘤组和大肠癌组中Survivin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大肠粘膜组;大肠腺瘤和腺癌组织中MVD计数分别为21.55±10.61和28.89±10.47,显著高于正常大肠粘膜组的8.23±2.77,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Survivin蛋白和CD34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Survivin蛋白表达与MVD呈正相关。结论:Survivin蛋白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诱导新生血管形成而影响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Survivin蛋白和CD34表达可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息肉和胃腺癌中抑癌基因PTEN编码产物的变化。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内镜中心活检标本和肿瘤外科术后大体标本,其中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型息肉、胃腺癌,每组60例,SP免疫组化检测PTEN基因编码产物的表达。结果:PTEN蛋白质表达在正常胃黏膜为100%,在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型息肉PTEN蛋白质的表达分别为98.3%,91.6%,78.3%;在胃腺癌中PTEN蛋白质的表达为61.6%。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型息肉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型息肉与胃腺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炎症性息肉、增生性和腺瘤型息肉以及胃腺癌中,PTEN蛋白呈下调性表达。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中Fas、FasL、bcl-2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Fas、FasL、bcl 2在大肠癌中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15例大肠腺瘤、4 0例大肠腺癌及 15例大肠正常组织Fas、FasL、bcl 2蛋白表达 ,以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结果 腺瘤和腺癌凋亡指数高于正常组织 ,腺瘤组高于腺癌组 (P <0 .0 5 )。在大肠正常组织、腺瘤、腺癌中Fas阳性率下降 ,FasL阳性率上升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腺瘤组和腺癌组bcl 2表达高于正常组 (P <0 .0 5 )。bcl 2阳性组FasL阳性率高于bcl 2阴性组 (P <0 .0 5 )。结论 瘤细胞Fas FasL表达异常使肿瘤逃脱机体自身免疫攻击 ,促使肿瘤的发生、发展 ,对预测大肠癌的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bcl 2高表达是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有利肿瘤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息肉和胃腺癌中抑癌基因PTEN编码产物的变化。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内镜中心活检标本和肿瘤外科术后大体标本,其中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型息肉、胃腺癌,每组60例,SP免疫组化检测PTEN基因编码产物的表达。结果:PTEN蛋白质表达在正常胃黏膜为100%,在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型息肉PTEN蛋白质的表达分别为98.3%,91.6%,78.3%;在胃腺癌中PTEN蛋白质的表达为61.6%。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型息肉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型息肉与胃腺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炎症性息肉、增生性和腺瘤型息肉以及胃腺癌中,PTEN蛋白呈下调性表达。  相似文献   

6.
徐钢  杨红  文锦 《肿瘤》1993,(Z1)
本文应用AgNOR技术对10例大肠腺癌9例癌旁移行粘膜和20例大肠腺癌(绒毛状腺癌和管状腺瘤各10例)进行了AgNOR定量比较研究,另选10例大肠增生性息肉和9例大肠癌切缘“正常”粘膜作对照。结果表明:大肠癌组AgNOR颗粒数目和最大颗粒直径与绒毛状腺瘤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绒毛状腺癌高度的癌变性;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增生性息肉或切缘“正常”粘膜相比也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管状腺瘤与大肠癌关系不如绒毛状腺瘤密切。作者认为,AgNOR技术对大肠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和癌前病变的检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β(ERβ)和环氧化酶-2(COX-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β、COX-2在62例结直肠腺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以其中大肠腺瘤13例及远癌正常大肠组织10例作对照。结果:ERβ及COX-2在远癌组织中阳性率低于腺瘤性息肉组及腺癌组的表达,其中远癌组织组与腺癌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腺瘤性息肉组与腺癌组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结直肠癌病例中ERβ、COX-2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性别、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层次无关(P>0.05),而与Dukes分期、有无转移淋巴结相关。结论:ERβ、COX-2在正常组织、腺瘤性息肉及腺癌中的表达逐步上调,ERβ和COX-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可能促进了大肠癌的转移、进展。ERβ、COX-2蛋白在结直肠癌的演进中起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蔗糖酶作为大肠腺瘤恶变倾向标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Messer生化方法,检测了大肠癌、大肠息肉和大肠正常粘膜中的蔗糖酶活性,结果蔗糖酶在大肠癌和腺癌内酶活性升高,分别为12.20±1.23mU/nmgPro和9.60±1.15mU/mgPro,与正常粘膜酶活性(1.91±0.23mU/mgPrO)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腺病性息肉内酶活性为1.98±0.44mU/mgPro,与正常粘膜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腺瘤内蔗糖酶随腺癌增大和异型增生程度增加而活性递增,提示蔗糖酶活性升高对预测腺瘤恶变甚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鼠类肉瘤滤过性病毒致癌基因同源体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BRAF)和生促红素人肝细胞蛋白(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epatoma cell line B2,EphB2)在人结直肠锯齿状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1996年1月至2008年5月10例正常结直肠肠黏膜、21例增生性息肉、22例锯齿状腺瘤、55例腺瘤性息肉(18例管状腺瘤、16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1例绒毛状腺瘤)石蜡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RAF和EphB2蛋白的表达量,同时观察蛋白的表达部位。结果:增生性息肉中BRAF蛋白阳性细胞多位于隐窝中下区域,腺瘤性息肉的阳性细胞多表达位于隐窝上部区域,而锯齿状腺瘤阳性细胞多表达于隐窝全层。锯齿状腺瘤与腺瘤性息肉的BRAF蛋白表达量相近[(0.129±0.030)vs(0.130±0.026),P>0.05],但远高于增生性息肉[(0.129±0.030)vs(0.102±0.014),P<0.01];锯齿状腺瘤、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之间BRAF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9±0.030)vs(0.116±0.019),(0.119±0.037),(0.122±0.008),P>0.05]。增生性息肉中EphB2蛋白阳性细胞多位于隐窝中下区域细胞膜上,腺瘤性息肉EphB2蛋白阳性细胞位于隐窝上部,而锯齿状腺瘤EphB2蛋白阳性细胞表达于隐窝全层。锯齿状腺瘤与腺瘤性息肉的EphB2蛋白表达量相近[(0.138±0.024)vs(0.139±0.025),P>0.05],而远高于增生性息肉[(0.138±0.024)vs(0.169±0.018),P<0.01];锯齿状腺瘤与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间EphB2蛋白表达量无区别[(0.138±0.024)vs(0.143±0.027),(0.139±0.028),(0.133±0.021),P>0.05]。结论:BRAF和EphB2蛋白在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中隐窝部分区域表达,而在锯齿状腺瘤中隐窝全层表达,提示锯齿状腺瘤是一类独立的不同于腺瘤性息肉的结直肠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地西他滨(decitabine, DAC)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其分子机制与DNA去甲基化有关,本研究通过DAC对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coli,APC)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去甲基化的影响,探讨DAC诱导宫颈腺癌Hela细胞凋亡分子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的DAC作用于宫颈腺癌Hela细胞24、36和48 h,MTT法检测对宫颈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观察DAC对Hela细胞增殖的浓度依赖效应和时间依赖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DAC对宫颈腺癌Hela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在DAC作用于宫颈腺癌Hela细胞前后,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 MSP)检测APC基因的甲基化状态;RT-PCR法检测APC基因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PC蛋白、β-catenin蛋白在胞内及核内表达的变化.结果 DAC对宫颈腺癌Hela细胞增殖抑制具有浓度依赖效应和时间依赖效应,Hela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50) 24、36、48 h 分别为 28.23、7.65和5.64 μmol/L.DAC处理后的宫颈腺癌Hela细胞的凋亡率为(73.82±0.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41±0.24)%,P<0.001.DAC处理Hela细胞后,S期细胞比例(47.82±2.57)%和G2期细胞比例(30.87±2.28)%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S期细胞比例(24.08±0.71)%和G2期细胞比例(2.52±0.84)%,P<0.001.DAC处理后,APC基因启动子区域去甲基化状态明显增高,APC mRNA表达量上升,处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C处理后,胞内APC蛋白表达上调,而胞内和核内的β-catenin蛋白表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C可通过对APC基因的去甲基化作用,上调胞内APC蛋白表达,下调胞内和核内β-catenin表达,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膜联蛋白A1(ANXA1)和膜联蛋白A2(ANXA2)在胆囊腺癌、癌旁组织、胆囊腺瘤性息肉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胆囊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108例胆囊腺癌、46例癌旁组织、15例胆囊腺瘤性息肉和35例慢性胆囊炎手术切除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sionTM法检测各组织中ANXA1和ANXA2的表达水平.结果 ANXA1和ANXA2在胆囊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3%和56.5%,其评分值分别为3.2±0.9和3.4±0.8;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8%和30.4%,其评分值分别为1.1±0.8和1.0±0.8;在胆囊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7%和26.7%,其评分值分别为0.9±0.7和0.9±0.8;在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1%和20.0%,其评分值分别为0.7±0.9和0.8±0.8.胆囊腺癌组织中ANXA1和ANXA2的阳性表达率及其评分均高于癌旁组织、胆囊腺瘤性息肉组织和慢性胆囊炎组织(均P<0.05).ANXA1和(或)ANXA2阳性表达的癌旁组织、胆囊腺瘤性息肉和慢性胆囊炎上皮均呈轻至重度不典型增生.高分化腺癌、肿瘤最大径<2 cm、淋巴结未转移及未侵犯周围组织的胆囊腺癌患者ANXA1和ANXA2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中或低分化腺癌、肿瘤最大径≥2 cm、有淋巴结转移及侵犯周围组织者(均P<0.05).在胆囊腺癌组织中,ANXA1和ANXA2的表达呈高度一致性(x2=67.84,P<0.01),其评分值之间呈高度密切正相关(r=0.78,P<0.01).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ANXA1和ANXA2的表达均不是影响胆囊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ANXA1和ANXA2的表达水平可能是反映胆囊腺癌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但并不能预测胆囊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与细胞过度增生和细胞凋亡受抑制密切相关,而凋亡促进蛋白FADD与增殖相关蛋白IPO-38分别具有调控细胞凋亡和显示细胞增殖能力的作用,本研究旨在研究结肠癌组织FADD和IPO-38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FADD和IPO-38蛋白在50例正常结肠黏膜、50例结肠腺瘤和280例结肠腺癌样本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FADD蛋白在正常结肠黏膜、结肠腺瘤、无淋巴结转移结肠腺癌及有淋巴结转移结肠腺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00%、98.00%、79.83%和72.04%,其蛋白表达呈逐渐降低趋势,H=52.515,P<0.001;FADD蛋白表达与结肠癌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05,P=0.007.IPO-38蛋白在正常结肠黏膜、结肠腺瘤、无淋巴结转移结肠腺癌及有淋巴结转移结肠腺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00%、100.00%、100.00%和100.00%,其蛋白表达等级逐渐增强,H=232.987,P<0.001;IPO-38蛋白表达与结肠癌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72,P=0.002.在结肠腺癌中,FADD和IPO-38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ls=-0.263,P<0.001.FADD蛋白低表达是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FADD和IPO-38蛋白的表达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FADD低表达可作为结肠癌预后不良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Fas及Fas-L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Chen B  Shi Y  Ge Y  Zhou C  Chen X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3):268-270
目的 探讨Fas及Fas-L在宫颈腺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36例宫颈腺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宫颈腺上皮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Fas及Fas-L检测,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TUNEL标记指数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趋势,低分化腺癌明显低于高、中分化腺癌(P<0.05),高、中分化腺癌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Fas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6.1%,在癌旁正常宫颈腺上皮仅3例有低表达,其余均为阴性;宫颈腺癌组织Fas表达强度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Fas-L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100%,在癌旁正常宫颈腺上皮仅1例有低表达,其余均为阴性;Fas-L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宫颈腺癌Fas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Fas-L的表达可能与逃避免疫监视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SCL)乙醇提取液逆转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耐药肺腺癌H1975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MTT法检测SCL、吉非替尼(gefitinib)及两药联用对H1975细胞的抑制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药物对H1975细胞迁移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测定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药物处理后各组肿瘤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及细胞通路关键分子p-EGFR的表达.观察SCL联用gefitinib后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和总生存期(OS),ELISA检测荷瘤裸鼠血清中Bcl-2、p-EGFR含量.结果:SCL对H1975细胞IC50为(21.35±2.11)mg/ml,gefitinib的IC50为(11.21±1.68) μmol/L.SCL联用gefitinib后H1975细胞抑制率明显高于gefitinib(1 μmol/L)和SCL(5 mg/ml)两组单独应用[(49.78±7.09)% vs (8.45±2.57%)、(12.88±3.64)%,均P<0.01],两药联用H1975细胞迁移指数明显低于gefitinib和SCL两组单独应用[(22.4±6.5)% vs (70.3±4.9)%、(67.1±10.5),均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两药联用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两者单用[(51.68±6.56)% vs(9.88±2.71)%、(9.48±2.45)%,均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H1975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发现,联用组可明显降低Bcl-2和p-EGFR的表达(P<0.01).抑制移植瘤实验显示,联用药组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缓慢,OS明显延长(P<0.01).结论:SCL可逆转肺腺癌H1975细胞对EGFR-TKI的耐药,其机制可能与降低EGFR的磷酸化、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有关,从而为EGFR-TKI耐药肺腺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人体组成对结直肠腺瘤发病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应用生物电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检测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人体组成,分析结直肠腺瘤的人体组成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1-01-2015-06 01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无症状行结肠镜筛查的患者292例,依据肠镜检查及息肉病理结果分为结直肠腺瘤组158例和正常对照组134例.记录吸烟、饮酒和药物服用史等,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和臀围;应用BIA检测研究对象身体组成,比较结直肠腺瘤组与正常对照组在人体组成的差别,分析人体组成对结直肠腺瘤发病的影响.结果 结直肠腺瘤组腰围平均为(83.3±10.4) cm,高于正常对照组的(79.2±14.1) cm,P=0.015.在人体组成上,结直肠腺瘤组体脂率平均为(28.3±6.97)%,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6.2±6.41)%,P=0.034.结直肠腺瘤组腰臀脂肪比平均为0.91±0.065,正常对照组平均为0.88±0.059,P=0.024.结直肠腺瘤组患者体脂率超标的比例为75.9%,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9.7%,P=0.003.结直肠腺瘤组腰臀脂肪比超标的比例为68.8%,正常对照组为56.7%,P=0.041.结论 结直肠腺瘤患者腰围增加,人体组成以体脂率和腰臀脂肪比升高为特征.  相似文献   

16.
对73例大肠各类型息肉的腺腔内脱落细胞和粘液物质进行了研究。脱落细胞按形态特征分为增生上皮型,异型上皮型,核固缩型,核凋谢型和微核型五种。结果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粘液分泌增多,并以唾液酸粘液和混合粘液为主,腺腔内有数量不等的中性白细胞浸润,少数病例有增生上皮型,异型上皮型和微核型细胞脱落,息肉状腺瘤,绒毛状腺癌和腺癌瘤变的粘液分泌减少,显示硫酸粘液和混合粘液为主,腺腔内有多量异型上皮型,核固缩型,核凋谢型和微核型细胞脱落,并随异型增生程度加重而递增,同管状腺癌相一致。提示观察大肠各类型息肉腺腔内脱落细胞的分型和粘液物质的变化,有助于判断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在大肠息肉和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内镜下黏膜切除技术(EMR)或黏膜下层剥离术(ESD)完整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32例患者的47个大肠息肉,包括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另选12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及20例结肠腺癌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IGF-ⅠR的表达,分析IGF-ⅠR的表达程度及其与大肠癌的相关性.结果:经Mann-Whitney U检验炎性息肉IGF-ⅠR与其正常黏膜中IGF-Ⅰ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1;经Mann-Whitney U检验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IGF-ⅠR与其正常黏膜IGF-ⅠR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故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IGF-ⅠR水平比其正常黏膜高.IGF-ⅠR在正常对照组、炎性息肉组、管状腺瘤组、绒毛状腺瘤组和大肠癌组5组病例间经Spearman's双变量等级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74,P<0.001.3组之间从年龄、性别及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IGF-ⅠR水平比其正常黏膜高;IGF-ⅠR在正常组织、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大肠癌中的表达依次增加.IGF-ⅠR在评价息肉处于黏膜增生-腺瘤-癌变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denomatous polysis coil,APC)、β-环形蛋白(β-catenin)及原癌基因蛋白c-myc的表达在大肠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APC、β-catenin及c-myc在大肠正常黏膜、大肠腺瘤和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①正常黏膜、大肠腺瘤和大肠腺癌中APC蛋白的表达率为97.3%、25.0%、24.6%.腺瘤与腺癌组均低于正常黏膜组(P<0.01),腺瘤与腺癌组差异不显著(P>0.05).②β-catenin在正常黏膜组为胞膜表达,腺瘤与腺癌组呈胞质/核异位表达,异位表达率为10.8%、75.0%、98.2%,3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正常黏膜、大肠腺瘤和大肠腺癌中c-myc的表达率为10.8%、40.6%、70.2%.3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大肠腺癌中β-catenin蛋白的异常表达随着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Dukes分期的改变呈逐渐增高趋势,有淋巴结转移者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率(100.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96.4%),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PC的失表达、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及c-myc的过表达与大肠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大肠腺癌的恶性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表达IL-29的重组新城疫病毒(recombinant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IL-29,rNDV IL-29)对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rNDV IL-29组(rNDV IL-29感染A549细胞)、NDV组(NDV感染A549细胞)和对照组(PBS).用Western blotting、RT-PCR、免疫荧光法检测IL-29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MTT、克隆形成实验及划痕实验检测rNDV IL-29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rNDV IL-29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NDV组和对照组相比,rNDV IL-29组细胞:(1) IL-29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2)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升高[(56.48±11.89)% vs (42.18±6.18)%,P<0.05],细胞迁移率明显下降[(5.00±4.00)% vs (32.43 ±3.71)%、(84.57±3.96)%,均P<0.05];(3)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上调[(29.67±1.53)% vs (18.33±3.06)%、(7.00±6.08)%,均P<0.05],Bcl-2/bax表达水平明显下调[(12.00±2.65)% vs (42.33±5.86)%、(67.00±6.25)%,均P<0.05],细胞凋亡增多.结论:rNDV IL-29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迁移,并且促进其凋亡,提示rNDV IL-29可能成为一种很有潜力的抗癌药物.  相似文献   

20.
胃癌p53基因与细胞凋亡的检测及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p53基因与细胞凋亡在胃癌中的检测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53原因杂交、原位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56例胃癌进行检测。结果:56例胃癌p53蛋白表达48.2%,p53原位杂交567.9%,二者的检测结果不完全一致,但均与胃癌的分期有关。晚期胃癌高于早期胃癌,差异有显著性(P<0.01)。56例胃癌抗凋亡基因bcl-2阳性率为58.9%。TUNEL标记细胞凋亡指数平均为4.78,均与组织学分型和胃癌的分期有关,但又有相反的表达。未发化型腺癌和早期胃癌抗凋亡基因bcl-2高表达,而分化型腺癌和晚期胃癌低表达;TUNEL显示未分化型腺癌和早期胃癌凋亡细胞指数明显高地分化型腺癌和晚期胃癌,差异有显著性(P<0.01)。p53基因与抗凋亡基因bcl-2呈负相关,与细胞凋亡指数呈正相关。结论:胃癌p53基因和细胞凋亡共同参与调节细胞的生存与死亡;二者均与胃癌的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