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癌肿一般指癌肿发展的早期阶段,在细胞水平上与进行性癌肿可能无多大差异,但与各种反应性细胞改变、癌前变化等非癌性病变存在着差别,因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早期实体癌肿进行核型分析的历史不长,迄今尚未获得充分资料,现就近年来日趋增多的报告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老年人食管癌手术麻醉管理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 2 0 0例老年食管癌病人 ,在全麻下行食管癌切除 ,食管胃颈部吻合的手术治疗的病例。观察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气道阻力、心电图、呼吸和意识恢复、液体输入量和尿量等项目。结果 麻醉手术过程中并发血压脉搏异常 40例 ,血氧饱和度下降 8例 ,气道阻力异常 10例 ,心电图异常 3 0例 ,呼吸意识恢复异常 3 0例 ,精神障碍 10例 ,通气障碍 12例。液体输入量 2 0 0~ 5 0 0ml/h ,尿量 5 0~ 10 0ml/h。结论 老年人病理生理上的变化特点与麻醉的关系极为密切 ,妥善的麻醉管理是提高老年病人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人食管癌手术麻醉管理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例老年食管癌病人,在全麻下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的手术治疗的病例。观察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气道阻力、心电图、呼吸和意识恢复、液体输入量和尿量等项目。结果 麻醉手术过程中并发血压脉搏异常40例,血氧饱和度下降8例,气道阻力异常10例,心电图异常30例,呼吸意识恢复异常30例,精神障碍10例,通气障碍12例。液体输入量200~500mL/h,尿量50~100mL/h。结论 老年人病理生理上的变化特点与麻醉的关系极为密切,妥善的麻醉管理是提高老年病人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残胃癌肿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关于残胃癌肿的报道逐渐增多[1,2],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关于残胃癌肿的定义仍存在分歧,根据《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3]的诊断标准,参考国内外学[1~4]的观点,我们认为: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内发生的癌肿统称残胃癌肿,它包括残胃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并心肌缺血的老年肿瘤病人围麻醉期管理。方法:42例合并心肌缺血老年的肿瘤病人进行全麻手术,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全身麻醉,根据心电图、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等监测结果,给予硝酸甘油、倍他乐克或艾司洛尔、利多卡因等处理,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37例患者停药后10-15min清醒,呼吸功能和肌张力恢复,5例患者15-20min清醒,恢复呼吸功能和肌张力。全部病例围麻醉期心血管或血流动力学指标平稳,无1例发生心衰、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和麻醉意外等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全身麻醉并维持一定深度麻醉,充分供氧,加强术中监测,适当酌情使用硝酸甘油、倍他乐克或艾司洛尔等,维持心血管系统和血流动力学稳定,对合并心肌缺血的老年肿瘤病人顺利度过手术麻醉期有重要的作用和临床意义,也是围麻醉期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射频消融(RFA)治疗老年和非老年肝肿瘤病人时实施有监测的麻醉看护,观察用药量和镇静深度是否与年龄有关。[方法]以超声引导RFA治疗的324例肝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60岁)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按照肿瘤的部位又分为老年组深部肿瘤、老年组浅部肿瘤、非老年组深部肿瘤和非老年组浅部肿瘤,采用芬太尼、咪唑安定、丙泊酚的静脉麻醉方法,达到满意的清醒镇静,镇痛。记录用药量和镇静程度。[结果]老年组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的比例高于非老年组。若肿瘤的部位相同,治疗大肿瘤(3~5cm)需要的麻醉药多于同组小肿瘤(≤3cm),镇静深度也高于后者(P〈0.05);若肿瘤的部位和大小相同,老年病人用药量和镇静程度低于非老年病人。[结论]RFA治疗时老年病人需要的麻醉药少,应维持在相对较浅的镇静深度。  相似文献   

8.
梁锐  黄冰  潘灵辉  钱卫  黎阳 《现代肿瘤医学》2007,15(9):1331-1332
目的:探讨合并心肌缺血的老年肿瘤病人围麻醉期管理。方法:42例合并心肌缺血老年的肿瘤病人进行全麻手术,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全身麻醉,根据心电图、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等监测结果,给予硝酸甘油、倍他乐克或艾司洛尔、利多卡因等处理,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37例患者停药后10~15min清醒,呼吸功能和肌张力恢复,5例患者15~20min清醒,恢复呼吸功能和肌张力。全部病例围麻醉期心血管或血流动力学指标平稳,无1例发生心衰、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和麻醉意外等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全身麻醉并维持一定深度麻醉,充分供氧,加强术中监测,适当酌情使用硝酸甘油、倍他乐克或艾司洛尔等,维持心血管系统和血流动力学稳定,对合并心肌缺血的老年肿瘤病人顺利度过手术麻醉期有重要的作用和临床意义,也是围麻醉期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腹腔内癌肿并急腹症161例诊治体会。总结了其常见的临床类型有:急性梗阻,腹腔内出血,急性腹膜炎,癌性腹水伴感染,急性胆道感染,腹腔内癌肿术后急腹症以及罕见的癌肿引起的急性腹痛。并分别阐述了各类型的临床表现特点,提出了在诊断过程中如何根据病情及其临床表现的特点作出急腹症的诊断和原发癌肿的诊断。治疗措施上积极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创造条件,争取切除肿瘤,无论是根据性或是姑息性切除,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11.
12.
宋明志  王仁福 《肿瘤》1994,14(3):182-183
用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治疗晚期癌肿宋明志,王仁福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科(200032)采用淋巴因子激活杀伤(LAK)细胞对各种肿瘤患者进行过继性免疫治疗已有报道。目前临床常采用患者自身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经IL-2诱导而成LA...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隐匿性弥漫性癌肿相关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利于癌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报道4例隐匿性弥漫性癌肿相关MAHA病例,并综合国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近30年间国内报道19例隐匿性弥漫性癌肿相关MAHA患者,包括现在报道4例共23例患者,中位年龄45岁(16~86岁),男8例,女15例,突出的临床表现包括MAHA相关症状、发热、多处骨痛、神经精神异常、皮肤黏膜出血以及上腹痛伴呕血或黑便,发生率分别为78%、48%、48%、35%、35%和26%。实验室检查:Hb中位数52(26~89)g/L,血小板中位数35(5~98)×109/L;12例患者凝血功能检查7例有PT延长等异常,其中4例并发DIC;11例患者骨髓涂片和病理活检发现转移癌细胞。经病理诊断的21例患者中腺癌17例,其中胃癌11例。结论隐匿性弥漫性癌肿继发MAHA患者多为腺癌,骨痛、骨髓涂片和活检以及动态凝血纤溶检查,有助于与血栓性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TTP)的早期鉴别诊断,及时发现转移癌的证据,进一步胃镜等检查有利于尽快确定原发癌的部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 2 11例肿瘤病人应用异丙酚麻醉 ,观察异丙酚的用量 ,病人反应及术后清醒情况。方法 异丙酚按 1~ 2mg/kg静脉推注诱导气管插管 ,然后按每小时 2~ 4mg/kg静脉微量泵或静脉滴注维持。 结果 术毕 80 %的病人在 10分钟内苏醒 ,12 %的病人在 2 0分钟内苏醒 ,8%的病人 2 0分钟以后苏醒 ,平均苏醒时间 9分钟。异丙酚最多用量2 2 10mg ,最少用量 5 0mg ,平均用 85 0mg。诱导及手术中患者平均血压较术前低 15 % ,术中心率较术前慢 10 %。 结论 尽管异丙酚在肿瘤病人诱异及维持过程中引起血压下降 ,心率减慢 ,且维持时间短。但异丙酚起效快 ,体内无蓄积 ,毒性少 ,恢复迅速及显著的脑保护作用等优点 ,使其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骨肿瘤有原发和继发(转移癌)两种。恶性肿瘤往往发展较快,病人多呈慢性消耗病容,一般状态差,且常合并低血容量、低蛋白、贫血等。  相似文献   

16.
17.
嗜铬细胞瘤病人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焦虑病人与非焦虑病人硬膜外麻醉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焦虑病人与非焦虑病人对硬膜外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36例成年女性硬膜外麻醉的妇科手术病人,根据阿姆斯特丹术前焦虑和信息评分(A-PAMS)将病人分成焦虑组(A组)和非焦虑组(IA组),麻醉前测BP、HR,经T12、L1和L34椎间隙穿刺分别向头尾端置管4cm,由不了解分组情况的麻醉师经导管给予1.6%利多卡因1ml/cm身高。15分钟后测定两组镇痛节段和BP、HR。结果:两组年龄、身高、体重、麻醉前BP、HR无显著差异;麻醉后镇痛节段A组小子1A组(P<0.05),麻醉后两组BP均下降,但是1A组SBP下降明显(P<0.05),A组SBP下降不显著。结论:非焦虑病人硬膜外麻醉效果好于焦虑病人。  相似文献   

19.
鲁会侠  岳媛  孙晓茹 《现代肿瘤医学》2006,14(11):1476-1476
目的:探讨胃肠外营养在胃肠癌术后围化疗期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胃癌、结肠癌术后病人采用自身前后交叉对比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单纯化疗者,另一组在接受化疗的同时给予胃肠外营养。结果:胃肠外营养能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使病人如期接受化疗。结论:胃肠癌术后围化疗期给予胃肠外营养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贫血是恶性肿瘤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我们主要观察联合雄激素阻断治疗(androgen-deprivation therapy,ADT)对前列腺癌患者血色素的影响及血色素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分析自2000年5月至2002年4月间有血色素记录的46名前列腺癌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根治性放射治疗及联合雄激素阻断治疗(双侧睾丸去势术及氟他胺250 mg,每日三次,口服),观察去势手术前、放射治疗前、放射治疗过程中及放射治疗结束时患者Hb的变化。根据放疗前血色素的水平将患者分为贫血组(Hb〈12 g/dl)和正常血色素组(Hb≥12 g/dl),采用Paired-T检验来检验放射治疗前、后及新辅助雄激素阻断治疗前至放射治疗前血色素的变化;用Cox回归模型进行无疾病进展生存率的多因素分析来了解放疗前Hb,放疗过程中最低Hb、Gleason score、T分期和治疗前PSA是否为影响无疾病进展生存率的预后因素。结果:46名患者中,新辅助雄激素阻断治疗开始至放疗前,28%的患者Hb下降≤1 g/dl,33%的患者Hb下降介于1-2 g/dl,30%的患者Hb下降超过2 g/dl;放疗期间,37%的患者Hb下降≤1 g/dl,30%的患者Hb下降介于1-2 g/dl;放射治疗前Hb〈12 g/dl和Hb≥12 g/dl患者的3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5%和69%,Log-rank检验显示两者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567);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PSA值,T分期和肿瘤Gleason分级是影响前列腺癌无疾病进展生存率的预后因素,放疗前Hb水平和放疗过程中的最低Hb水平与无疾病进展生存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联合雄激素阻断治疗导致患者血色素下降,放射治疗前及放射治疗过程中贫血对前列腺癌患者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