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的神经阻滞方法在锁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80例锁骨手术,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Ⅰ组:颈丛神经阻滞;Ⅱ组: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Ⅲ组: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Ⅰ~Ⅲ组均为对照组。对照组注入0.6%利多卡因与0.6%罗哌卡因混合液20—25ml。Ⅳ组为实验组,即改良锁骨上神经阻滞组,注入0.6%利多卡因与0.6%罗哌卡因混合液10ml。结果:Ⅰ组、Ⅱ组患者NIBP、HR麻醉后均较术前提高,Ⅲ、Ⅳ组患者NIBP术前无明显变化,麻醉后略高于术前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Ⅳ组患者SpO2数值无明显变化,一直保持在96%~100%水平。各组麻醉优良率Ⅰ组:65%;Ⅱ组:70%;Ⅲ组:95%;Ⅳ组:100%。各组均未发生明显的麻醉并发症。结论:在锁骨手术中行改良锁骨上神经阻滞方法简单,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改良锁骨上臂丛阻滞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 观察改良锁骨上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对50例行上肢手术的病人予改良锁骨上臂丛阻滞,观察腋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改变锁骨上臂丛阻滞术定位方便,麻醉效果确切,可满足上肢手术的麻醉需要。 相似文献
3.
《吉林医学》2014,(3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0例拟接受上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Ⅰ组与Ⅱ组,Ⅰ组患者手术前使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Ⅱ组患者使用传统解剖学定位实施锁骨臂丛神经阻滞,使用局部麻醉药均为2%利多卡因与0.75%罗哌卡因的1:1混合液,使用剂量为0.4 ml/kg。观察并记录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Ⅰ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为(3.6±1.7)min,起效时间为(4.5±1.9)min,明显短于Ⅱ组的操作时间(6.3±1.8)min和起效时间(11.5±2.4)min,同时Ⅰ组的麻醉效果优等率为95.6%,优于Ⅱ组的66.7%且Ⅰ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为0%,低于Ⅱ组患者的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定位阻滞对患者上肢手术部位进行局部麻醉与传统的解剖学定位局部麻醉相比,所需的操作时间短、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改良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和传统肌间沟法的一针成功率和起效时间。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改良组和传统组。比较一针成功率和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结果改良组在一针成功率、30 min后神经阻滞情况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并发症少。结论改良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起效快,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5.
两种不同方法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12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传统组经锁骨中点上1cm处进针,达第一肋骨并寻找异感后注药,或将药经一肋骨表面。改良组进针部位同上,达第一肋骨后,称将药液的1/2量注在第一肋骨表面,然后边退针边回抽边注药至皮下1cm处将药注完。结果传统组麻醉有效率为80%,无效者2例;而改良组麻醉有效率为98%;仅1例效果较差。结论改良法安全简便,效果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锁骨上神经加低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在锁骨开放内固定术中麻醉效果。方法120例锁骨骨折病人被随机分为A、B、C、D、E、F6组,每组均20例,采用不同神经阻滞法均注入1.2%利多卡因+0.3%布比卡因混合液(内含1:20万肾上腺素),据患者主诉和骨科医师评定阻滞效果。结果F组中阻滞满意(Ⅰ、Ⅱ级)病人总例数明显多于A、B、C、D、E5组(P<0.01),F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其它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锁骨上神经加低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病人,阻滞效果明显优于颈浅丛,臂丛(winne氏法及低位肌间沟法)及锁骨上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收集60例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为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因+0.375%罗哌卡因8 mL阻滞颈浅丛。B组为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 mL阻滞臂丛,颈丛阻滞方法同A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B组明显好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是一种比较完善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收集60例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为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因+0.375%罗哌卡因8mL阻滞颈浅丛.B组为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mL阻滞臂丛,颈丛阻滞方法同A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B组明显好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是一种比较完善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改良法锁骨上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效果佳的锁骨上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法。方法:随机选择上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改良法锁骨上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传统法。注入0.33%罗哌卡因 0.66%利多卡因20ml,实验组采用20#动静脉留置针穿刺给药。成功标志:神经异感或触及第一肋或套针置入顺利,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语言模拟量表(VRS)进行疼痛评估。结果:实验组首次成功率100%,而对照组仪为80.2%。两组患者镇痛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不良反应方面:对照组误穿血管3例,实验组0例;对照组气胸1例,实验组0例。结论:改良法锁骨上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同传统法相比,操作简便易行、作用确切、并发症少,临床可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0.
锁骨上扇形注药臂丛神经阻滞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为上肢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之一,但常出现尺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不全。我们采用锁骨上扇形注药与传统锁骨上路法对照观察,可明显提高阻滞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锁骨上神经加低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在锁骨开放内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锁骨上神经加低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在锁骨开放内固定术中麻醉效果。方法 120例锁骨骨折病人被随机分为A、B、C、D、E、F6例,每组均20例,采用没神经阻滞法均主1.2%利多卡因+0.3%布比卡因混合液(内含1:20万肾上腺素),据患者主 骨科医师评定阻滞效果。结果 F组中阻滞满意病人总例数明显多于A、B、C、D、E5组,F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其它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锁骨上神经加低 相似文献
13.
14.
对于上肢手术 ,临床上常用的臂丛神经阻滞法有 6种 [1 ] ,每种方法各有利弊。近 2年笔者在肌间沟法及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基础上 ,根据臂丛神经血管鞘的局部解剖行“锁骨下血管旁臂丛神经阻滞”,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现将应用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本组共 37例 ,男 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锁骨骨折手术寻找一种更完善简便的麻醉方法.方法 改变阻滞位点,并与传统两点法以VAS法作效果对比.结果 新方法的镇痛效果与传统方法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且与性别、年龄无关.结论 新方法在镇痛效果和操作简便性方面均优于传统方法,并与理论相印证,符合循证医学要求,是一种较为可靠的锁骨手术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作者采用改良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锁骨近端骨折4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60岁。男33例,女7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Ⅰ组为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Ⅱ组为改良式肌间沟臂丛 相似文献
17.
18.
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肩部及锁骨手术38例临床分析王禄平苏永勇曾春梅李荣宾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643000)临床上,很少有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肩部及锁骨手术的报道,我们采用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及锁骨手术38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定位与单纯手法解剖学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2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定位组(Ⅰ组)和单纯手法解剖学定位组(Ⅱ组)。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剂量为0.4 mL/kg。观察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优、良、失败)、持续时间,观察并记录并发症。结果Ⅰ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185±102)s,明显短于Ⅱ组的(378±105)s(P<0.01)。Ⅰ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Ⅱ组(P<0.01)。麻醉效果优等率Ⅰ组为96%,Ⅱ组为75%(P<0.05),有统计学意义。Ⅰ组未出现并发症,Ⅱ组有4例患者出现与神经阻滞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苏河平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3,1(4):72-73
锁骨上斜角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根据手术部位确定穿刺点在肌间沟的高低位置。穿刺针口斜面方向、推药速度进行阻滞。此法有适用范围广、麻醉效果确定、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