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HSP患儿易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以年龄、性别、发病季节、皮疹、关节疼痛、消化道症状、尿常规检查、24h尿蛋白定量、血D二聚体作为临床观测指标。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紫癜肾组年龄较尿检正常组高;男孩、皮疹持续时间越长,越易并发肾损害;皮疹分布范围广、皮疹反复次数多,伴腹痛及(或)消化道出血者易并发肾损害,血D-二聚体高者易并发肾损害,与发病季节、关节疼痛无关。结论对有高危危险因素的HSP患儿应密切观察,建议做肾脏病理检查,早期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
王书书  潘家华 《安徽医药》2017,21(8):1429-1431
目的 探讨影响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住安徽省立医院的过敏性紫癜肾患儿40例,以同期收住病房的5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不合并肾损害的为对照组,进行肾损害的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过敏性紫癜患儿出现肾损害时距离第一次出现皮肤紫癜平均(4.46±1.28)周,首发表现以单纯血尿患儿最多,为15例(37.5%);过敏性紫癜肾患儿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嗜酸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无肾损害患儿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皮疹反复发生>2周的患儿肾损害的发生率高于无肾损害患儿.结论 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嗜酸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增加,皮疹反复发生>2周是过敏性紫癜肾损害发生的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过敏性紫癜患儿需密切监测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胱抑素C水平,及早发现肾损害,制定相应治疗方案,提高患儿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尿微量白蛋白、血清Cystatin C及VEGF水平在儿童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及健康对照组患儿各50例,分别测定尿微量白蛋白、血清Cystatin C及VEGF水平;探讨其与肾脏损害的相关性。结果紫癜性肾炎组尿微量白蛋白、血清Cystatin及VEGF水平均高于过敏性紫癜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EGF与血清Cystatin C、血肌酐及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分析呈正相关关系;肾活检显示,血浆VEGF水平与肾脏病理损害、血管损害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2、0.658,P〈0.01)。结论尿微量白蛋白、血清Cystatin C及VEGF可以作为早期检测儿童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HSP)肾脏损害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和门诊随访治疗的HSP初发患儿99例,根据尿常规检查,分为尿检正常组(53例)及紫癜肾组(46例).观测其临床指标,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紫癜肾组皮疹反复发作与消化道症状例数高于尿检正常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均<0.01).紫癜肾组早期用泼尼松仅22例,而尿检正常组为38例,尿检正常组早期用泼尼松例数明显多于紫癜肾组(x2=5.87,P<0.05).结论 皮疹反复发作与消化道症状是HSP肾脏受累的危险因素,早期用泼尼松治疗HSP可能有助于预防肾脏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过敏性紫癜肾损害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沉渣小圆上皮细胞的检测,评估其鉴别诊断的效果及意义.方法 选取4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40例同期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胱抑素C(CysC)、24 h mALB的阳性率;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CysC、24 h mALB与尿沉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防治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20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分为实验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孟鲁司特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同时间段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变化。结果:实验组有效率为9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OO%(X2=4.15,P〈0.05)。实验组儿童皮疹消失时间、腹痛和关节疼痛缓解时间以及总病程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实验组尿微量白蛋白、尿8。微球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孟鲁司特预防过敏性紫癜肾损害方法简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过敏性紫癜,即Henoch-Schonlein紫癜(HSP),又称自限性急性出血症,是一种侵犯皮肤和其他器官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过敏性血管炎,多发于学龄期儿童,常见发病年龄为7~14岁,1周岁以内婴儿少见。主要表现为紫癜、腹痛、关节痛和肾损害,但血小板不减少。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是HSP最严重的并发症,其肾脏受累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HSP的预后,以往根据尿常规及肾功能改变来确定肾损害,不利于早期诊断,但是早期损伤时尿蛋白已有微量增加,本文检测了HSPN、HSP患儿5种尿特定蛋白尿液微量白蛋白(MA)、尿液转铁蛋白(TRU)、尿液αl-微球蛋白(A1M)、尿液免疫球蛋白G(IGU)以及尿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过敏性紫癜及肾损害预防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过敏性紫癜及预防肾损害的有效性、可行性。方法l1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根据临床表现分为A组皮肤型和关节型3B组关节型、腹型及混合型。A组患儿随机分为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和激素对照组,B组患儿随机分为还原型谷胱甘肽加激素治疗组和单用激素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疗效和住院天数,追踪监测尿常规、尿IgG、尿微量白蛋白(Alb)、尿转铁蛋白(TRF)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结果还原型谷胱甘肽及还原型谷胱甘肽加激素治疗组较单用激素对照组皮疹消退无明显差异,住院时间缩短,蛋白尿、血尿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意义。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可治疗过敏性紫癜,且有效预防紫癜性肾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生肾脏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99例伴有肾脏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儿为观察组,99例不伴有肾脏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研究因素包括男/女比例、年龄≥8岁、皮疹反复≥4周、消化道出血、腹痛、关节痛、血WBC、PLT、IgA、FIB、ASO及C3。结果①观察组患儿年龄≥8岁、皮疹反复≥4周及血FIB升高的比例分别为79.79%(79/99)、69.62%(55/99)和24.24%(24/9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皮疹反复≥4周及血FIB升高为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生肾脏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皮疹反复≥4w及血FIB升高为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生肾脏损伤的高危因素,临床工作中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53例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3组,分别是皮疹复发及慢性过敏性紫癜组(A组)28例、肾炎复发及慢性过敏性紫癜组(B组)22例以及对照组103例。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患儿紫癜性肾炎临床分型。结果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腹痛、消化道出血、肾炎以及持续性皮疹,且3组患儿的严重腹痛、持续性皮疹和肾炎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紫癜性肾炎的临床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患儿临床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腹痛、消化道出血、肾炎、持续性皮疹等症状,要进行必要的抗敏、输液、去病因、止痛以及对症处理,并进一步探讨更加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尿Ⅳ胶原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6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临床尿常规异常分为肾损组、非肾损组;并按照2000年11月全国儿科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会议上HSPN的诊断方案将HSP肾损组患儿进一步分为Ⅰ组,Ⅱ组。分别检测患儿尿Ⅳ胶原含量及肾功能,与28例正常对照组患儿进行比较。结果过敏性紫癜组尿Ⅳ胶原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尿Ⅳ胶原与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的发生与发展相关。测定过敏性紫癜患儿尿Ⅳ胶原的含量不仅可作为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害较灵敏的预警指标,还将有助于检测、判断过敏性紫癜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就儿童过敏性紫癜多项临床症状表现与紫癜性肾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在患儿的患病年龄、反复发病时间长短、皮表皮疹分布大小及有无消化道症状表现四个方面,分别对紫癜性肾炎组患儿和非紫癜性肾炎组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汇总与统计分析。结果紫癜性肾炎组与非肾炎组相比较,其发病年龄更年长、皮疹泛布面积更大、反复发病持续时间更长、有更为明显的消化道症状,(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年龄偏大、紫癜反复发作长于4周、发生较大范围皮疹和有消化道临床症状与是否发生紫癜性肾炎相关,为患儿发生HSPN临床上的较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复发及慢性过敏性紫癜临床特点,分析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皮肤科收治的17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复发及慢性过敏性紫癜组和常规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2组在持续性皮疹、严重腹痛和肾炎等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明显(P<0.05),而在关节疼痛、消化道出血等方面对比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肾炎临床分型和预后比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过敏性紫癜首发症状为持续性皮疹,次为腹痛和关节痛,临床转为复发及慢性过敏性紫癜可能性较大,建议行肾活检、腹腔镜以确定病变部位严重程度以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过敏性紫癜的消化道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68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年龄3~14岁,以消化道症状如腹痛、便血、恶心、呕吐等为首发症状35例(51.47%);以皮疹或紫癜为首发症状17例(25%);而皮疹与腹痛同时伴发者9例(13.24%)。另外,紫癜合并消化道症状及肾损害5例(7.35%);紫癜合并消化道症状及关节或下肢肿痛2例(2.94%)。所有患儿均出现皮疹和腹痛,部分患儿出现恶心、呕吐、便血或大便隐血阳性。胃镜和(或)肠镜检查8例(11.76%),主要表现为充血水肿、出血性红斑、糜烂及溃疡,病变以胃、十二指肠和回肠末端为明显。结论过敏性紫癜半数以上伴有消化道症状,内镜表现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用激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60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予以抗血小板、抗过敏等常规疗治疗,对伴有腹痛患儿予以西咪替丁和奥美拉唑等对症治疗.同时两组均给予甲基强的松龙1~2 mg/kg静脉滴注,1次/d,当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后,改晨起顿服泼尼松片1.5 mg/kg·d-1(最大剂量不超过50 mg/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400 mg/kg,1次/d,连续使用3 d.两组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24 h尿蛋白和尿红细胞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和尿红细胞水平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和尿红细胞水平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24 h尿蛋白和尿红细胞水平比较改善更加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7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用激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疗效肯定,可降低患者尿蛋白和尿红细胞水平,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沉渣小圆上皮细胞检测对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0例过敏性紫癜肾损害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00例健康人群作为健康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胱抑制素C(CysC)、24 h mALB及尿沉渣小圆上皮细胞水平,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CysC、24 h mALB阳性率。结果观察组血清CysC、24 h mALB阳性率分别为75.0%、86.0%,均显著高于健康组的4.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CysC、24 h mALB与尿沉渣小圆上皮细胞水平分别为(2.47±0.42)mg/L、(824.61±54.38)mg/L、(4.52±3.29)个/μl,均显著高于健康组的(0.65±0.07)mg/L、(82.65±13.57)mg/L、(0.92±0.43)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过敏性紫癜患者进行尿mALB、尿沉渣小圆上皮细胞检测可帮助其诊断肾损害情况,但尿沉渣的检测结果干扰因素很多,还需其他检查及相应影像学检查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17.
任荣  王华峰 《淮海医药》2014,(6):597-599
目的观察及探讨低分子肝素钠对预防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作用及治疗效果。方法将3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18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低分子肝素钠50~150 IU·kg-1·d-1,静脉滴注,连续使用7 d。治疗后随访1~12个月,分别监测及记录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3个月的24 h尿蛋白定量、尿沉渣红细胞数及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儿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发生率及肾损害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可作为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预防及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孙兴珍  田向阳  朱从龙 《河北医药》2012,34(24):3708-3709
目的探讨血、尿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56例HSP患儿的血、尿TNF-α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并与35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SP患儿血、尿TNF-α及尿微量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5,19.16,13.14;P均<0.01);肾损害组血、尿TNF-α及尿微量白蛋白明显高于无肾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2,8.09,7.92;P均<0.01);血、尿TNF-α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6,0.66;P均<0.01)。结论 TNF-α可能参与HSP及其肾损害的发病过程,TNF-α水平增高可作为儿童HSP早期肾损害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过敏性紫癜并发肾损害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 以是否并发肾损害分为非肾损害组和肾损害组。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紫癜并发肾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性别、感染史、腹痛、关节痛、消化道出血及血红蛋白、白蛋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脂、免疫球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肾损害组年龄49.5(25, 65.25)岁, 大于非肾损害组的19(10, 30.75)岁(Z=-4.17, P < 0.05), 既往紫癜发生率为36.2%(21/58), 高于非肾损害组的9.4%(3/32)(χ2=7.59, P < 0.05), 白细胞计数9.66(6.80, 14.21)×109/L, 高于非肾损害组的7.78(6.01, 10.53)×109/L(Z=-2.00, P < 0.05), 血小板计数为222.50(189.75, 291.75)×109/L, 低于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糖尿病患者24h尿微量白蛋白,与正常人24h尿微量白蛋白比较。结果糖尿病组尿微量白蛋白均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升高,对于早期预示糖尿病患者肾损害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