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鲍某,男,15岁,学生,因“左耳反复流脓7个月,发现肺部病灶1个月”于2010年10月18日入院。7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流脓性分泌物,量多,耳痛,伴畏寒、发热,当地医院诊断为“中耳炎”,经治疗后症状缓解,而后左耳反复流脓,逐渐出现听力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在诊断韦格纳肉芽肿及多血管炎中的应用。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26例韦格纳肉芽肿患者中检出16例ANCA阳性,阳性率为61.5%,15例为c-ANCA型,1例为p-ANCA型;30例多血管炎患者检出13例ANCA阳性,阳性率为43.3%,全部为p-AN-CA型。结论ANCA的检测,有利于该类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判断和复发估计,对临床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水平检测对血管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检测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水平对血管炎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125例患者及30例健康成人血清ANCA水平,并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人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体,结果:韦格纳氏肉芽肿(WG)患者ANCA阳性率为77.7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其它疾病组(P<0.001,P<0.01),MPO是核周型ANCA(P-ANCA)的主要抗原。活动期WG患者胞浆型ANCA(C-ANCA)呈阳性,且滴度增高;恢复期C-ANCA转阴,滴度明显下降,结论:C-ANCA检测对WG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C-ANCA可作为判断WG活动性的指标之一;P-ANCA无特异性,但与血管炎有关。  相似文献   

4.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包括韦格纳肉芽肿病(WG)、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和Churg—Strauss综合征(CSS)3种不同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因血清学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而得名,其中蛋白酶3-ANCA(PR3-ANCA)多见于WG,MPA和CSS以髓过氧化物酶.ANCA(MPO—ANCA)为主。临床上主要累及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等小血管,出现皮肤、肾脏、肺脏、耳鼻喉、眼、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免疫金银染色法,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以中性粒细胞基质片为抗原,以胶体金标记的羊抗人IgG为第二抗体,加银染液,普通光镜镜检判断结果;用此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28例正常人和69例相关疾病的患者血清标本共97例。结果两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无差异,两法符合率为100%。结论免疫金银染色法可替代IIF法,便于基层单位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小血管炎(AASV)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2007年确诊的26例AASV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AASV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结果26例病例中男17例,女9例,平均年龄62(18~80)岁,其中60岁以上者18例(占69.2%)。cANCA阳性7例,均识别PR3;pANCA阳性18例,均识别MPO;1例ANCA阴性。10例行病理检查,5例有典型的血管炎表现,如小血管局灶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坏死性肉芽肿等。以肾、肺受累最为常见,受累率分别为88.5%和73.1%。80.8%有发热、乏力、纳差、消瘦等全身症状,并且是最常见的首发表现。多数病人有贫血、低蛋白血症、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计数升高、血沉(ESR)快、C反应蛋白(CRP)及免疫球蛋白增高、类风湿因子(RF)阳性等实验室表现。92.3%病例入院前误诊,误诊的疾病多种多样。多数患者接受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结论AASV好发于老年男性,临床表现呈多器官受累,复杂多样,首发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ANCA检测及病理活检有利于本病早期诊断。联合免疫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唐吉斌 《淮海医药》2001,19(3):205-205
目的 了解自身免疫病患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情况。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 SLE患ANCA阳性率32.2%,RA患ANCA阳性率18.1%,对照组阳性率为零。结论 提示ANCA在某些病变中有一定的致病作用,可作为SLE和RA重要的辅助诊断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肾病免疫科对56例过敏性紫癜(AP)患儿进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检测,以了解ANCA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中南药学》2019,(11):2007-2009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41岁,患者诉12年前发现颈部肿块,至当地医院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予以甲巯咪唑10 mg·d~(-1)治疗后好转出院。12年期间不规律服用甲巯咪唑10 mg·d~(-1)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症状反复出现,患者未予重视。患者于2018年5月25日反复气促逐渐加重,并伴有咳嗽,咳有少量白色黏痰,夜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全身乏力,食欲减退,遂入本院内分泌科,入院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肺部感染,完善相关检查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9.4 pmol·L~(-1),游离甲状腺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与抗核抗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疑似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的ANCA和抗核抗体(ANA),并用ELISA法进行抗丝氨酸蛋白酶3(PR3)和抗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定量检测.结果 (1)在ANA阳性组和ANA阴性组中均检出ANCA,但ANA阳性组的阳性率(15.64%)高于ANA阴性组(3.25%)(P<0.01).(2)ANCA阳性组以抗MPO和抗PR3升高为主,与ANCA阴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同时进行ANCA、ANA检测,有助于提高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作为判定血管炎的重要标记物[1]已逐渐被认识,但其具体靶抗原抗体的相关性疾病和出现的系统性损害认识还不够全面,下面给予进一步总结明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抗甲状腺药物丙基硫氧嘧啶(PTU)、甲巯咪唑(MMI)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关系.方法:收集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199例,按用药情况分为4组:初发未治组30例、服用PTU组61例、服用MMI组65例、混合用药组43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所有患者血清中的P-ANCA和C-ANCA.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抗MPO抗体及抗PR3抗体.ANCA阳性患者行尿常规、肾功能、血沉、胸片、五管科检查.对于检测时正在服用PTU的AN-CA阳性患者,停用PTU,改用MMI治疗.随访每例ANCA阳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并监测血清中的ANCA.结果:初发未治组30例患者的血清中无一例检测到ANCA阳性,PTU组中有8/61(13.11%)例p-ANCA阳性,其中3例识别MPO.MMI组中仅1/65(1.53%)例P-ANCA阳性,无一例识别MPO.混合组中7/43(16.28%)例P-ANCA阳性,其中4例识别MPO.PTU组和混合组ANCA阳性率高于初发未治组和MMI组(P<0.05).16例ANCA阳性患者中7例出现血管炎临床表现.共8例ANCA阳性患者换用MMI后随访1年,6例ANCA转阴,2例仍为阳性.结论:PTU与甲亢患者出现ANCA阳性相关,并导致其中的一部分患者出现血管炎临床表现.PTU引起的ANCA阳性患者在密切监测的情况下可试换用MMI进一步治疗甲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示临床重视抗甲状腺药物甲巯咪唑具有诱发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1例确诊的因长期服用甲巯咪唑而诱发ANCA相关性血管炎并伴发肾功能损伤的病例。结果患者因ANCA相关性血管炎伴肾功能损伤症状入院。综合分析患者症状体征、检验结果及相关既往史、用药史,考虑为药物性ANCA相关性血管炎,故停用可疑药物并予对症治疗,最终患者ANCA转阴,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抗甲状腺药物甲巯咪唑可诱发ANCA相关性血管炎,临床运用该药物需重视检测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5.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50岁,以“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7个月”为主诉入我院风湿免疫科。患者7个月前无明确诱因逐渐出现左踝、右膝、左肘、骶髂关节疼痛,2个月前又出现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同时发现巩膜充血,未感觉视力下降。10d前出现午后低热,体温37~38℃,无头晕、胸闷等,每天尿量1500mL。入院时查体:T37.0℃,R18次/min,P88次/min,BP120/80mmHg,神志清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1例22岁女性患者,入院诊断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巩膜炎",入院后静脉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序贯为口服甲泼尼龙片,静脉予环磷酰胺(0.4 g,qw),诊断性抗结核治疗予口服利福平胶囊(0.45 g,qd),异烟肼片(0.3 g,qd),左氧氟沙星片(0.5 g,qd),吡嗪酰胺片(0.5 g,...  相似文献   

17.
赵凌杰  张群英  蔡辉 《安徽医药》2016,20(5):821-824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是一种针对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溶酶体酶发生反应的自身抗体。大量临床及实验证据显示ANCA不仅是ANCA相关的系统性血管炎的血清学标志,也在血管及组织损伤中起核心作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最特征性的损害之一是血管损伤。本文主要将近年来有关ANCA在SLE血管炎方面的研究作一详细阐述,以期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抗酿酒酵母抗体(anti-saccharomces cerevisiae antibody,ASCA)和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erinuclear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pANCA)表达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33例在我院就诊的消化系疾病患者,其中86例溃疡性结直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11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以及36例结肠镜检查正常者,并分别纳入UC组、CD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ecnce,IIF)检测血清pANCA、ASCA表达.结果:pANCA在UC、CD和正常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27.91%、0%、0%,UC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ASCA在CD、UC和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36.36%、4.65%、0%,CD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pANCA+/ASCA-诊断U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是27.91%、100.00%、100.00%,ASCA+/pANCA-诊断CD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是36.36%、100.00%、100.00%.UC组出现1例pANCA、ASCA双阳性者,占总数的0.75%.结论:尽管ASCA、pANCA诊断UC、CD的敏感性不高,但特异性较好,两种血清标志物对于UC和CD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抗酿酒酵母抗体(anti-saccharomces cerevisiae antibody,ASCA)和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erinuclear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pANCA)表达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33例在我院就诊的消化系疾病患者,其中86例溃疡性结直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11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以及36例结肠镜检查正常者,并分别纳入UC组、CD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检测血清pANCA、ASCA表达。结果:pANCA在UC、CD和正常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27.91%、0%、0%,UC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ASCA在CD、UC和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36.36%、4.65%、0%,CD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pANCA /ASCA-诊断U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是27.91%、100.00%、100.00%,ASCA /pANCA-诊断CD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是36.36%、100.00%、100.00%。UC组出现1例pANCA、ASCA双阳性者,占总数的0.75%。结论:尽管ASCA、pANCA诊断UC、CD的敏感性不高,但特异性较好,两种血清标志物对于UC和CD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包括韦格纳肉芽肿(WG)、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和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以中、小血管受累为主.包括环磷酰胺在内的免疫抑制荆与糖皮质激素的联合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如何使难治性ANCA相关性血管炎缓解以及如何在缓解后减少其复发,仍然是治疗的难点.生物制剂除了在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病变中得到成功应用,近年来,一些学者应用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抗B细胞抗体治疗ANCA相关性血管炎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