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其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不仅适合于工程院校课程的教学改革,同样适用于中医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在CDIO教育理念指导下,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初步探索出适合中医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医临床人才具有全科的特点,中医师承模式是中医全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把师承放到中医教育和学术发展的大背景中,提出中医师承的核心要素是"根于经典,学有所宗,习在临证",作为领悟中医思维、用活用好中医理论、提升中医临证能力的着力点。围绕中医全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模式和中医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传统中医师承教育与现代高等中医教育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3.
就中医本科医学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问题对中医医疗机构进行调查.结果认为,中医学类本科学历教育基本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但毕业生的操作技能尚达不到临床要求;大学教育与师带徒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更适合中医人才培养;中医经典著作应纳入必修课程;毕业生应通过基层就业或自主创业实现人生规划.高校在培养模式、就业指导等方面还需不断改进以促进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4.
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学的理论根源与精髓,是中医教育的核心,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占有关键性地位。根据中医药专业本科生的实际培养情况,亟待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解决教学模式单一、中医思维缺乏等问题。基于此类问题提出了教、思、练、赛、评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并将该教学模式运用于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以提高学生对经典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课堂学习效果,从而全面提升中医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试析中医教育中的中、西文化碰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教育的宗旨是为我国的中医事业培养出大批的中医专门人才,而目前中医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求设置一定比例的西医课程,目的是希望培养的中医专业人员也能拥有一定水平的现代医学理论和掌握现代医学技能,然而这样的课程设置势必造成中、西文化教学共存于同一教学过程的局面.其实中、西医学分别属于具有不同文化形态的中、西文化,两者的碰撞必然对中医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针灸医籍选是高等中医教育中针灸推拿专业开设的唯一经典课程,也是针灸专业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理论课程。该课程摘选了《黄帝内经》《难经》中针灸理论的精华,是针灸专业学生接受中医理论熏陶的基础,也是塑造学生中医思维的关键。因此,在针灸推拿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由于课程设置时间及内容等原因,使得课程并未充分发挥文化熏陶及思维指导的效能,因此建议优化课程设置,改进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7.
《中医诊断学研究思路与方法》是一门介绍与中医诊断学研究相关的思路、最新科学研究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现状的交叉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核心要求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大学教育的重要指示,显得尤为重要。本课程通过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体验现于课堂实践、创新启于大学科创三方面,探索理论、实践和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将思政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8.
从京城名医王鸿士成才之路探索当前中医教育,思考中医的人才培养.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形成了以师传、家传、自学为基本形式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对中医教育需求的变化,在高等中医本科教育中实行导师制,时高等中医教育实施改革是当前重要课题,教育方法的改革推广是当前中医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希望能在实施中.摸索出一些适合现代中医教育的教与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医临床课程体系的改革以提升学生的中医临床能力为核心,针对人才培养由院校或师承教育单方负责以及常规合作方式的不足,将中医临床系列课程与课间见习列为改革重点,通过整合优化中医临床教学内容,推行中医"见习医生制",将课堂从学校搬到医院,授课形式从大班化理论授课,转化为小班化轮转学习,探索性地提出符合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与现代教育主张相契合的"群师带群徒"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融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之所长的中医人才培养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依据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将中医诊断学专业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结合,立足中医诊断学闻诊知识点,从思政教育与闻诊的理论融合、实践融合2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体现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渗透与融合,既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也深化了课程思政建设,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翟双庆  石琳  吴宇峰  焦楠 《中医教育》2012,31(2):11-13,16
高等中医药教育开展50多年来,完成了其规模发展的历程,进入了实力提升的重要阶段.为了培养更具中医特色的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北京中医药大学以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为核心,从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有机融合、变知识灌注为思维训练的课程体系改革、培养的前移和拔尖人才的打造等方面着手,对中医药人才培养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问题为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中医美容五年制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中医美容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就业方向。本文针对天津中医药大学五年制中医学(美容方向)本科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的设置情况研究,探讨其合理性,为进一步科学设置中医美容专业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人文社会科学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建设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目前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有中医药特色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特色,不能适应中医药事业和中医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医药高等院校应把特色研究和人才培养密切结合,加快课程体系改革,尽快将中国传统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中医药文化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就当前中医本科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过大,课程体系中中医专业课程比例偏低,本、硕、博各阶段中医学科课程结构体系与知识层次不清,内容重复,忽视中医情感目标教育等问题,从现代大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目标要求和中医学科特点进行探索分析,提出将中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中医教育首先要完成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三基"标准和学科知识结构与层次的划分;本科专业目标侧重于常见病证现象与规律的感性认识和基本原则与方法,将“情感目标”纳入中医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将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科学任务紧密结合等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占重要地位,因此中医药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根据新世纪中医药人才的要求,通才教育必须引入中医药教学机制,而学分制是实现通才教育的必由之路。从目前中医药教育现状出发,全面实施学分制在客观上受到一定限制,而远程教育的优势则可以解决其中许多问题,因此,对于培养新世纪中医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家中医药本科教育标准,遵循“勤于实践”“继承与发展并重”“中西医并存”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理念,反复论证,构建符合高等医学教育特征、充分体现中医药主体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中医药学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完善和规范人才培养的过程,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和中医药学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录     
在回顾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和学校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改革要求,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提出了建立中医药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为重构鲜明特色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中医药能力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改革创新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探索了崭新的路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18.
潘华峰  付蓉  肖瑶  刘静 《中医教育》2010,29(5):43-46
为全面了解近年来中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创新中医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从我校2004-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入手,就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文献引用和学术成果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对中医学博士生的课程设置与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思考与探索,站在新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阶段,提出了中医博士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中医人才培养目标与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师承制、小班化的特色与优势,探索了一种以经典课程为牵引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即:基于内经的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基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的中医辨证论治思维与临床技能培养,基于中医各家学说的中医临床视野拓展与临证能力培养,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潘华峰  严艳  程宾  葛昕  朱磊  史亚飞  任金玲 《中医教育》2012,31(5):47-49,52
通过对首批获准开展专业学位教育单位在中医临床技能培养方面系列改革举措的回顾研究,探索与构建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医临床特点的课程体系、临床技能考核指标体系和培养模式,形成具有特色与优势的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培养新模式,以期对提高中医医疗整体水平,培养具有较强临床工作能力的高素质、高质量中医临床医学专门人才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