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18(IL-18)在重症肺炎合并鉴别脓毒症及判断其严重程度中的意义。方法 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83例,将同期非脓毒症作为对照,比较脓毒症与非脓毒症间、不同程度脓毒症和不同预后脓毒症患者间的血清PCT、IL-18水平。结果不同严重程度脓毒症患者的血清PCT和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患者;脓毒症预后良好组的血清PCT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而IL-18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清PCT水平在临床应用中明显优于IL-18水平,可作为判断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降钙素原(PCT)对脓毒血症(sepsis)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我们医院收治的不同严重程度脓毒症患者35例,其中脓毒症12例,严重脓毒症13例,脓毒症休克10例,纳入同期非感染性SIRS10例。比较脓毒症与非感染性SIRS间、不同程度脓毒症间和不同预后脓毒症患者间的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SOFA评分。转出或病情显著改善为康复,无改善或死亡为恶化。结果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清PCT值、CRP水平、IL-6、IL-8、SOFA评分均明显高于非感染性SIRS(P<0.05),不同程度脓毒症患者间PCT水平、SOFA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随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P<0.05)。而CRP水平、IL-6、IL-8均无显著差异(P>0.05)。脓毒症康复组血清PCT水平、SOFA评分显著低于恶化组(P<0.01),而CRP水平、IL-6、IL-8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CT、CRP、IL-6、IL-8均可反映感染性炎症,PCT可作为早期诊断脓毒血症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脓毒症患者存活组和死亡组血清中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10(IL-10)及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表达水平及其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周口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76例脓毒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入院28天内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51例)和死亡组(25例)。比较两组脓毒症患者基线资料及入院24 h内血清PCT、IL-10及IL-18水平,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中PCT,IL-10及IL-18水平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3种指标单独或联合使用对脓毒症预后的判断效能,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脓毒症患者性别和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存活组血清PCT,IL-10及IL-18的水平分别为(13.14±4.11)ng/mL,(675.90±91.78)ng/L及(814.02±156.8)ng/L,死亡组血清PCT,IL-10及IL-18的水平分别为(25.22±6.50)ng/mL,(400.4±135.4)ng/L及(1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联合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病情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对长沙市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68例脓毒症患者按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PCT,并同时进行APACHE Ⅱ评分,对PCT与APACHE Ⅱ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再根据患者转归不同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评价PCT、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判断的指导价值。结果脓毒症组PCT低于严重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PCT低于脓毒性休克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PCT及APACHE Ⅱ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PCT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具有相关性;检测PCT水平联合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病情及预后判断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ealcitonin,PCT)在细菌性脓毒症患儿的早期诊断及预后预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分为细菌脓毒症组(21例)和非脓毒症组(19例)。比较两组间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N),随访1个月,判断预后。结果:细菌脓毒症组PCT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P〈0.05),但组间CRP、WBC计数、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PCT值显著高于非严重脓毒症组(P〈0.05)。RCT浓度与预后有关,脓毒症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P〈0.05)。结论:PCT可以作为判断脓毒症的早期指标,且可能反映病情程度,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观察脓毒症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35(IL-35)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与感染的关系及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67例脓毒症病人为脓毒症组;同时选择符合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但无感染病人(30例)以及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于病人入重症医学科(ICU) 3 h内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35、降钙素原(PCT),并计算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根据病人入院后28 d生存结局,比较存活组(57例)与死亡组(40例)病人之间IL-35水平的差异.采用多种非参数方法分析脓毒症病人IL-35 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获得IL-35诊断脓毒症及预后判断的价值.结果 脓毒症病人血清IL-35较SIRS组及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0.43(0.25)比0.24(0.09)、0.15(0.00)ng·L-1,Z=7.862,P<0.01],PCT较SIRS组明显升高[6.92(23.44)比2.09(1.53)μg·L-1,Z=-2.038,P<0.05],健康组、SIRS组,脓毒症组的APACHE Ⅱ评分、PCT、IL-35水平随疾病严重程度加深而升高,且脓毒症组IL-35 与 APACHE Ⅱ评分(r=0.587,P<0.001)、PCT(r=0.691,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此外,ROC分析知:以IL-35=0.30 ng·L-1为阈值,其预测死亡预后的灵敏度=0.722,特异性=0.759,曲线下面积AUC=0.735,提示IL-35对脓毒症预后预测价值较好.结论 脓毒症病人血清IL-35 较SIRS组及健康对照组明显上升,且与 PCT 水平呈正相关,对感染有诊断意义;血清IL-35与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故其水平随APACHE Ⅱ评分升高而升高,而且死亡组IL-35水平较存活组明显升高,IL-35水平的高低对脓毒症病人的预后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在脓毒症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4年6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收住的感染危重患者200例,其中脓毒症组140例,局部感染组60例,脓毒症患者根据病情轻重分为休克组和非休克组,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入科后进行APACHEⅡ评分,监测患者血清PCT水平及动态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脓毒症组和局部感染组首次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休克组和休克组首次PCT水平、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存组PCT水平呈下降趋势,死亡组PCT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并维持较高水平。结论血清PCT水平对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PCT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作为评估病情、判断预后及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在脓毒症诊疗过程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及肌钙蛋白I(cTnI)对脓毒症预后判断的作用.方法 人选住院的脓毒症患者66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脓毒症组(24例)、严重脓毒症组(22例)及脓毒症休克组(20例);根据患者的28天生存率,分为死亡组(20例)和存活组(46例).在入院24小时内检测血清cTnI、NT-pro-BN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并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比较各组血清cTnI、NT-pro-BNP、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分析NT-pro-BNP、cTnI水平与PCT水平、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脓毒症休克组的血清NT-pro-BNP、cTnI、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严重脓毒症组及一般脓毒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的血清NT-pro-BNP、cTnI、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高于一般脓毒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血清cTnI、NT-pro-BNP、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血清NT-pro-BNP、cTnI水平与PCT呈正相关(r分别=0.901,0.866,P<0.05),血清NT-pro-BNP、cTnI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602、0.521,P<0.05).结论 血清cTnI与NT-pro-BNP联合检测可以作为常规临床检测指标来判断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黄朋  方恋  陈波  陆贞  金志强  魏莉 《安徽医药》2018,22(3):478-482
目的 探究重症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自2011年6月-2015年3月收集该院呼吸科治疗并符合标准的65例重症肺炎患者,依据预后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好转组与死亡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测定重症肺炎病程第1、3、7天转科或死亡前血清CRP、PCT、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评估患者血清CRP、PCT、D二聚体、IL-6、TNF-α水平与患者预后之间关系.结果 好转组患者血清CRP、PCT及D二聚体水平逐渐下降(P<0.05),死亡组患者血清CRP、PCT及D二聚体水平逐渐上升(P<0.05),两组患者第1天血清CRP、PCT及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第3、7天及转出或死亡前血清CRP、PCT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同时段死亡组(P<0.05),好转组与死亡组患者血清TNF-α与IL-6水平均逐渐下降(P<0.05),好转组第1、3、7天及转出或死亡前血清TNF-α与IL-6水平明显低于同时段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CRP、D二聚体、TNF-α与IL-6均可作为重症肺炎的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的指标,联合定期监测不仅可以了解病情的进展,而且可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脓毒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5(IL-35)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与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疾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中心单盲临床研究方法,选择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重症医学科 2016 年 10月至 2017年 10 月间住院的脓毒症患者中筛选出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74 例,并根据全身感染严重程度及有无器官功能不全,将脓毒症患者分为一般脓毒症组和脓毒症性休克组。同期选择 60 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患者入院6 h、 48 h、d5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降钙素原(PCT)、 IL-35,计算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同时记录患者转归。 分析脓毒症患者IL-35 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 IL-35 诊断感染的价值。 结果 血清IL-35中位值比较,一般脓毒症组45.56 ng·L-1和脓毒症性休克组47.77 ng·L-1较健康对照组0.34 ng·L-1明显升高(Z=1.314,P<0.01),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脓毒症患者PCT中位值明显上升[一般脓毒症组35.00 μg·L-1,毒症性休克组1.15 μg·L-1,(Z=-6.253,P<0.001)]。 一般脓毒症组患者随病情好转,SOFA评分、PCT、 IL-35逐渐下降;脓毒症休克组患者随病情加重,SOFA评分、PCT、 IL-35逐渐升高。IL-35与 SOFA 评分随入院时间的增长呈显著正相关。 ROC 曲线分析显示 IL-35、PCT 诊断感染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6、0.94。 当 IL-35截断值为 41.97 ng·L-1 时的敏感度为 94.00%,特异度为60.00% ;当 PCT截断值为 3.65 μg·L-1时敏感度为88.00%,特异度为80.00%。 结论 脓毒症患者入院时血清IL-35即明显上升,与 PCT水平呈正相关,对脓毒症的病情变化有诊断意义;血浆 IL-35 与脓毒症严重程度有关,其变化趋势对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检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脓毒症患者100例入脓毒症组及健康体检成年人80例为对照组,检测脓毒症组和对照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脓毒症患者予以Sepsis集束化治疗及乌司他丁治疗。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PCT、CR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探讨PCT水平变化及其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探讨不同预后患者PCT水平的差异。结果脓毒症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治疗进展血浆PCT水平逐渐降低(P<0.01)。死亡患者PC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患者(P<0.05)且PCT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浆PCT水平对脓毒症患者的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重症肺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02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后24 h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情况,将其分为两组:低中危组(APACHEⅡ评分≤20分)54例、高危组(APACHEⅡ评分 20分)48例。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基础疾病、APACHEⅡ评分、临床肺部感染严重程度评分(CPIS)]和实验室指标数据[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NLR、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血乳酸]。比较不同严重程度组间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比较不同预后组间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死亡组NLR水平与APACHEⅡ评分、CPIS评分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NLR水平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严重程度组间年龄、性别、吸烟史、WBC、血乳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严重程度组间合并基础病、APACHEⅡ评分、CPIS评分、PLT、NLR、PCT、CRP、IL-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预后组间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基础病、WBC、CRP、血乳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预后组间APACHEⅡ评分、CPIS评分、PLT、NLR、PCT、IL-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死亡组NLR水平与APACHEⅡ评分、CPIS评分呈正相关(r=0.141,0.201,P 0.05)。ROC曲线显示:NLR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0(95%CI:0.744~0.936),敏感度为76.67%,特异度为70.00%(P 0.05)。结论 NLR对重症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监测脓毒症患者血清PCT及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变化,探讨PCT及乳酸清除率在评价脓毒症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ICU脓毒症患者60例。根据病情转归可分为存活组48例,死亡组12例;根据患者乳酸清除率水平(以10%为界)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39例,低乳酸清除率组21例。当患者确诊为脓毒症后留取静脉血10ml,离心取血清监测PCT水平;确诊为脓毒症后抽取2ml动脉血测定乳酸水平,治疗6h后再次抽取2ml动脉血测定乳酸水平,计算早期乳酸清除率,并对患者确诊当天进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域(APACHE域)评分。结果死亡组在性别组成、年龄及APACHE域评分之间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清PCT水平、动脉初始血乳酸水平及脓毒症休克的发生例数均较存活组明显增高(P<0.01);死亡组6h乳酸清除率较存活组明显降低(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在性别组成、年龄、动脉初始血乳酸水平、血清PCT水平及APACHE域评分之间与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脓毒症休克的发生例数及病死率均较低乳酸清除率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PCT能反应脓毒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利于对患者预后的判断;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以作为一个评价临床治疗疗效和预测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并探究其对于肺炎合并脓毒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近年来收治的80例肺炎合例并脓毒症患者完整资料作为探究依据,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将其分为严重脓毒症组(n=24)、轻微脓毒症组(n=30)、脓毒性休克组(n=26),另选取同期人院治疗的35例单纯性肺炎患者资料作为对比分析依据(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间的PCT、hs—CRP、Apache—Ⅱ变化差异,并以ROC曲线评估PCT、hs—CRP、Apache—Ⅱ评分对于肺炎合并脓毒症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轻微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者间的PCT、Apache—Ⅱ得分呈递增升高的态势,各类脓毒症患者的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轻微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症休克组间的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hs—CRP、Apache—Ⅱ均对肺炎合并脓毒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PCT的特异性优于hs—CRP,而敏感度则低于hs—CRP。结论肺炎合并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均呈升高状态,其中血清降钙素原可作为评估肺炎合并脓毒血症患者病情程度与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PCT)和IL-6、hs-CRP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 于我院不同治疗结局的重症肺炎患者中各抽取34例,作为观察组(死亡患者)和对照组(存活患者),对比患者PCT和IL-6、hs-CRP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经过治疗后第1 d、3 d、5 d、7 d血清PCT水平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经过治疗后第1 d、3 d、5 d、7 d血清IL-6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患者血清IL-6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经过治疗后第1 d、3 d、5 d、7 d血清hs-CRP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0.05)。结论 重症肺炎患者血清PCT、IL-6以及hs-CRP水平显著升高,通过对PCT和炎症因子的观测可以预测患者预后效果,指导临床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与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14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CRP及PCT水平,按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肺炎严重指数(PSI)分级间、不同CURB-65分组间、重症肺炎组与非重症肺炎组、死亡组与生存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不同肺炎严重指数(PSI)分级间、不同CURB-65分组间血浆D-二聚体、CRP及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D-二聚体、CRP、PCT水平重症肺炎组显著高于非重症肺炎组(P〈0.01),死亡组高于生存组(P〈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RP水平存在相关性(r=0.526,P〈0.01),且与预后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630,P〈0.01)。PCT与预后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766,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CRP、PCT水平与老年CAP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D-二聚体及PCT水平可较好地预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临床医药实践》2016,(7):515-517
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小儿脓毒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7月收治的88例重症感染性疾病患儿,根据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性休克以及脓毒症的含义,把患儿分为脓毒症组39例与非脓毒症组49例。脓毒症组又分为严重组与非严重组。结果:脓毒症组血清PCT水平明显比非脓毒症组高(P<0.05);脓毒症中严重组的血清PCT明显比非严重组高(P<0.05);各组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比较,P>0.05;脓毒症组患儿PCT检测阳性率87.18%,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的20.41%(P<0.05)。结论:血清PCT检测对小儿脓毒症早期诊断的特异性高,可以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准确判定,也是预测病情发展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与乳酸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在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某院重症医学科选取62例重症肺炎患者进行观察,依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40例)与死亡组(22例),检测并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血清CRP、PCT、乳酸的水平,并分析其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清CRP、PCT、乳酸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期间存活组患者的血清CRP、PCT、乳酸水平均逐渐降低,死亡组患者则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治疗第4d、治疗第7d、转出或死亡前存活组患者的血清CRP、PCT、乳酸水平均低于死亡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清CRP、PCT、乳酸水平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增高,其水平的变化对于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评价治疗效果、判断预后情况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对脓毒症病情及预后判断的指导价值。方法 46例脓毒症患者按病情轻重分早期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组,分别比较组间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WBC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并行PCT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分析;同时按PCT水平,分为PCT<5.0、5.0~<10.0、PCT≥10.0ng/mL 3组,比较各组的病死率、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和外周血培养结果。结果脓毒症休克组与其他两组比较,PCT、CRP、WBC和APACHEⅡ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与早期脓毒症组比较,PCT、CRP、APACHE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与APACHEⅡ评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8,P<0.05);随着PCT水平升高,脓毒症患者病死率呈增高趋势,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延长(P<0.05),同时血培养阳性率升高。结论血PCT对脓毒症病情判断及评估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sepsis-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 SAKI)患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MCP-1)和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0月在某院收治的80例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其中轻度(M-SAKI)和重度(S-SAKI)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各40例,同时选取40例同期的非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N-SAKI)患者和40例健康患者作为对照,并分析各组患者血清中MCP-1和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中MCP-1表达水平与APACHE评分、SOF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N-SAKI组患者相比,SAKI组患者的CRP、PCT、BUN、eGFR以及Scr等临床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S-SAKI、M-SAKI以及N-SAKI组患者血清中的MCP-1、TNF-α、IL-1β、IL-6的表达水平明显偏高,且S-SAKI和M-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