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实验采用家兔单核细胞致热原(monocytic endogenous pyrogen)粗制品,通过超滤、Sephadex G75、QAE-Sephadex A50和等电聚焦电泳方法进一步纯化内生致热原。实验结果表明:凝胶层析纯化内生致热原,有两个致热原性蛋白吸收峰,其致热活性0.3μg蛋白和5.0μg蛋白均引起0.6℃的发热效应。等电聚焦电泳获得的致热原活性蛋白质的等电点,分别为5.1和3.6。  相似文献   

2.
清开灵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清开灵(QKL)注射液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的解热作用和机制。方法:复制家兔内毒素(ET)性发热模型, 用数字温度计测量家兔的直肠温度, 用放免法测定下丘脑的IL-1β和cAMP、脑脊液中的cAMP、腹中隔区的AVP含量。结果:QKL+ET组的△T(0.24±0.10)℃、TRI1(1.02±0.81)、下丘脑IL-1β(3.02±0.58)ng/g、下丘脑cAMP(1.37±0.23)nmol/g、CSF中cAMP(14.13±3.80)nmol/L、腹中隔区AVP(25.24±2.61)ng/g, 分别低于ET组的△T(0.40±0.11)℃、TRI1(1.78±0.79)、下丘脑IL-1β(6.08±0.79)ng/g、下丘脑cAMP(2.90±0.40)nmol/g、CSF中cAMP(32.10±4.51)nmol/L、腹中隔区AVP(47.32±3.77)ng/g, 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QKL抑制下丘脑内生致热原和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 促进解热物质的释放, 可能是QKL对内毒素性发热的重要解热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复制家兔内生致热原 (EP)性发热模型 ,探讨脑热清 (NRQ)口服液的解热机制。方法 :实验分两部分进行。第 1部分观察NRQ对家兔EP性发热的解热效应。将 2 0只家兔随机分成 4组。NS组 :NS 2 4mL/kg剂量灌胃 ;NRQ组 :NRQ 2 4mL/kg灌胃 ;EP组 :EP 1 5mL/kg耳缘静脉注射 ;NRQ +EP组 :NRQ 2 4mL/kg灌胃 ,0 5h后耳缘静脉注射EP(剂量同EP组 )。实验中每 10min记温 1次 ,观察 4h ,观测指标 :最大体温上升高度 (ΔT) ,体温反应指数 (TRI)。第 2部分观察NRQ对EP性发热家兔的下丘脑和脑脊液 (CSF)中cAMP及腹中隔区精氨酸…  相似文献   

4.
小檗碱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流式细胞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小檗碱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以往研究表明 ,小檗碱能抑制小鼠淋巴细胞在ConA诱导下的增殖反应。本研究通过对细胞增殖周期的分析 ,探讨小檗碱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 :以PHA 1 0 μg/mL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1× 1 0 6 个 /mL)增殖 ,同时加入小檗碱 2 0 0 μg/mL、40 μg/mL、5μg/mL ,培养72h后 ,收获细胞 ,用碘化丙啶 (PI)染色后 ,流式细胞仪 (B .D .42 0型 )测定 1 0 0 0 0个细胞 ,分析细胞周期时相分布。结果 :在PHA( 1 0 μg/mL)存在的条件下培养 72h ,有 70 68%± 1 0 6%的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受体拮抗剂α-helical CRH(9-41)与消炎痛联用对家兔内毒素(ET)性发热的影响。方法:静脉给药,用WRY-B型微机热原测温仪测定家兔的结肠温度。结果:(1)静脉注射消炎痛(5mg/kg)明显抑制家兔ET(0.2μg/kg)性发热,5h发热反应指数(TRI5)显著降低(P〈0.05)。(2)静脉注射ET(0.2μg/kg)引起家兔体温明显双相性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进一步观察甲萘硫脲中毒性肺水肿时肺循环中中性粒细胞 (PMN)和微血栓的变化。方法 :选用健康家兔 2 4只 ,雌雄不限。肺循环灌流液 :37℃的灭菌生理盐水。将 2 4只家兔随机分成三组 ,每组 8只。第一组于实验的前三天开始 ,每天注射 1%盐酸氮芥 1mL/只 ,实验时每只家兔经耳静脉注射 0 2 5 %甲萘硫脲 1mL/kg体重 ;第二组不经任何处理 ,实验时经耳静脉注射 0 0 3%甲萘硫脲 1mL/kg体重 ;第三组经耳静脉注射等量的灭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各组于注射甲萘硫脲后 2h放血处死动物。动物处死后 ,完整的分离出心脏肺 ,结扎主动脉…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共分二部分进行。第一部分,观察柴胡注射液解热效应,第二部分,观察柴胡注射液解热时对脑脊液cAMP含量变化的影响。用家兔内生致热原复制发热模型,剂量(1×10~6 cells/ml)0.5ml/kg。目前认为:cAMP是一种重要的中枢性发热介质,脑脊液中cAMP含量与发热效应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柴胡注射液(250mg/kg)对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脑脊液中cAMP含量也明显低于发热对照组。作者推论:柴胡注射液可能通过某些环节减少体温调节中枢神经元cAMP合成和释放,从而抑制发热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家兔致热原热限性或非热限致热原性,作为中医的“高热”和“发热不甚”模型,观察桑菊饮的解热效应,探索温病之病入气管血分证“高热”与病在肺卫表证而“发热不甚”的划分标准。实验结果表明,辛凉轻剂桑菊饮仅对非热限致热原性发热(△T<1.5℃)有解热效应(P<0.001),对热限性发热(△T>1.5℃)无效(P>0.05)。  相似文献   

9.
用126只大耳白家兔分成三部分进行实验,每部分动物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实验,均用内生致热原复制发热模型。前者实验动物,针刺“百会穴”,后者实验动物,针“刺非穴位”,均观察对发热的影响。第三部分实验动物,均不注射内生致热原,但针刺实验组动物“百会穴”,观察对正常体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一) 针刺内生致热原发热家兔“百会穴”,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在体温上升期,发热高度降低,抑制体温上升、加大退热幅度和加快退热速度;(二) 针刺内生致热原发热家兔“非穴位”。没有显著的退热作用;(三) 针刺正常家兔“百会穴”,体温不因针刺而发生显著波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受体拮抗剂α-helicalCRH(9-41)与消炎痛联用对家兔内毒素(ET)性发热的影响。方法:静脉给药,用WRY-B型微机热原测温仪测定家兔的结肠温度。结果:(1)静脉注射消炎痛(5mg/kg)明显抑制家兔ET(02μg/kg)性发热,5h发热反应指数(TRI5)显著降低(P<005)。(2)静脉注射ET(02μg/kg)引起家兔体温明显双相性升高(双相热),提前5min静脉注射α-helicalCRH(9-41)(25μg/kg)显著抑制家兔ET性发热,且双相热第一峰消失,第二峰明显降低。(3)α-helicalCRH(9-41)与消炎痛联合用药显著抑制家兔ET性发热,其解热效果显著超过两者单独用药。半剂量消炎痛(5mg/kg)和α-helicalCRH(9-41)联用解热组与全剂量消炎痛(10mg/kg)解热组比较,TRI5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CRH可能参与ET性双相热的形成抑制。CRH受体拮抗剂与化学解热剂消炎痛联用可能是一种高效低毒的解热措施  相似文献   

11.
二甲亚砜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二甲亚砜(DMSO)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的影响。方法:以健康封闭群新西兰兔为实验对象,随机分组。经耳缘静脉注射内毒素(ET)和DMSO,用WRY-B型微机热原测温仪测定家兔的结肠温度。结果:静脉注射ET引起家兔结肠温度双相性升高,其发热反应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静脉注射ET10min前注射不同剂量DMSO组,家兔发热反应指数明显低于静脉注射内毒素组,并呈剂量依赖关系。静脉注射ET(0.4μg/mL,1mL/kg)10min后注射DMSO(60%,1mL/kg)组,发热反应指数同样明显低于静脉注射内毒素组。结论:DMSO明显抑制家兔内毒素性发热。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应用Ficoll-Hypaque分离技术,从离体兔血液获得单核细胞,用生理盐水配成含单核细胞0.65~1.0×10~6cell/ml的悬液。以精制大肠杆菌内毒素激活,37—38℃振荡孵育10小时。离心收集上清液进行超滤。收集液中含单核细胞内生致热原(monocytic endogenous pyrogen)。实验证明:通过Ficoll-Hypaque分离技术可获得高浓度的单核细胞内生致热原,该内生致热原给动物静脉注射引起明显的发热。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内生致冷原(endogenous cryogen,EC)对体外培育的兔血细胞生成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及体内EP性发热的抑制作用。实验分两部分:Ⅰ、观察EC对体外EP生成的影响。将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8只,分别注射不同培养条件获得的EP(EP、EP_1、EP_2)或NS_0 EP_1和EP_2是在培养过程中加入EC而获得的。结果显示:注射EP_1和EP_2组发热效应明显低于EP组(P<0.05),表明EC影响了EP的生成。Ⅱ、观察EC对EP性发热效应的影响。将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8只,分别静脉注射EP、EP+EC、NS。实验结果显示:注射EP 1ml/kg+EC 1ml/kg组的发热效应比注射EP 1ml/kg组明显降低(△TP<0.05和TRI_3P<0.01)。表明EC对EP性发热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者认为:EC抑制或降低内毒素性发热的作用,部分可能是由于对抗了EP的致热活性,另部分是由于抑制了ET诱生EP所致。  相似文献   

14.
黄芩茎叶提取物-野黄芩甙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草药黄芩茎叶提取物—野黄芩甙对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方法用生物致热原制作家兔发热模型,检测动物直肠温,比较致热前后体温的变化。结果野黄芩甙治疗组(38.61±0.17℃)、黄芩甙治疗组(38.59±0.20℃)体温升高明显低于致热原组(39.08±0.16℃,P<0.01),且两组的发热持续时(176.3±3.4,174.1±3.2 m in)明显短于致热原组(218.2±3.1 m in,P<0.01)。前两组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热峰时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野黄芩甙对致热原所致兔的发热有明显的解热效应,其作用与黄芩甙的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5.
内毒素、内生致热原引起实验动物体温升高 ,外周血及部分脑组织中cAMP含量均明显升高 ,cAMP、cGMP等作为调节发热的中枢介质已被证实。也有资料报道牛磺酸使发热动物体温下降的同时外周血cAMP含量也明显下降。但牛磺酸对发热动物降热时丘脑下部组织中的一氧化氮及其cAMP、cGMP等物质含量的变化以及体温中枢与这些物质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本实验采用内毒素和内生致热原复制动物发热模型 ,观察牛磺酸对降热过程中的一氧化氮、cAMP及cGMP含量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丘脑下部体温调节机制。结果表明 :内生致热原发热时血中NO2 -/NO…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热清(NRQ)口服液的解热机制。方法: 复制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家兔模型,观察NRQ对体温的影响,并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及脑脊液cAMP的含量。结果: NRQ对家兔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有显著的解热作用(P<0.01);能够明显降低下丘脑及脑脊液中cAMP的含量(P<0.01)。相关分析显示,4组家兔的体温变化与下丘脑cAMP含量呈明显正相关(r=0.899, P<0.01);下丘脑与脑脊液cAMP含量变化亦呈显著正相关(r=0.971, P<0.01)。结论: 抑制下丘脑和脑脊液中cAMP含量的升高,可能是脑热清的解热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脑热清口服液 (naoreqing ,NRQ)是治疗颅脑术后顽固性发热的有效药物 ,对颅内感染性发热也具有良好的疗效。NRQ由黄芩、藿香、焦山栀、人工牛黄等组成 ,具有清热利湿 ,健脾和胃的作用。本实验旨在探讨NRQ对内毒素 (ET)性发热家兔的解热机制。方法 :复制内毒素 (ET)性发热家兔模型 ,分为生理盐水 (NS)组 :NS 2 4mL/kgig ;NRQ组 :NRQ 2 4mL/kgig ;ET组 :ET 0 5 μg·mL-1·kg-1iv ;NRQ +ET组 :ET 0 5 μg·mL-1·kg-1iv后NRQ 2 4mL/kgig。观察指标 :最大体温上升高度 (ΔT) ,1h体温反应指数 (thermalresponseindex …  相似文献   

18.
cAMP热限及其与致热原热限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实验室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中枢内cAMP的生成受限可能是致热原性发热时热限的重要成因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1)在一定范围内,家兔侧脑室注射Db-cAMP(Dibutyryl cyclic AMP,双丁酰环腺苷—磷酸)可以引起依赖于剂量的发热效应,而大剂量时可出现cAMP热限;(2)非热限剂量Db-cAMP加非热限剂量EP(endogenous pyrogen,内生致热原)负荷,表现出两者致热效应的叠加;(3)Db-cAMP热限加热剂量EP负荷,发热高度没有突破EP热限或Db-cAMP热限水平;Db-cAMF热限加热限剂量ET(endotxin,内毒素)负荷,发热高度接近ET热限,但明显高于Db-cAMP热限水平。作者推论,cAMP热限的产生可能与中枢内cAMP的作用点达到饱和有关。在EP热限或ET热限的成因中,既有中枢内cAMP生成受限,又可能同时有中枢内cAMP作用点达到饱和、或cAMP后继介质生成受限。ET热限的构成,除cAMP以外,同时可能还有其它因素参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清开灵(QKL)注射液对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EP)性发热家兔下丘脑与脑脊液cAMP(cyclicadenosinemonophosphate)及腹中隔区(ventralseptalarea,VSA)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vasopressin,AVP)含量的影响,探讨中药对发热体温的正负调节机制.方法动物选用健康雄性封闭群新西兰白兔.EP制备采用家兔全血加精致大肠杆菌内毒体外培育法.实验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观察QKL对EP性发热的解热效应.将20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NS组NS1mL/kgiv;QKL组QKL1mL/kgiv;EP组EP1mL/kgiv;QKL+EP组QKL1mL/kgiv,30min后,EP1mL/kgiv,观察3h.第二部分观察QKL对EP性发热1h下丘脑cAMP及VSA中AVP含量的影响,动物数、分组及给药同第一部分.观察指标平均体温变化曲线;最大体温上升高度(△T℃);体温反应指数(thermalresponseindex,TRI);下丘脑的cAMP含量;VSA的AVP含量.所有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眘)trtQKL(P0.05)QKLEPEPT(1.10.16)TRI3(12.28.59)EP+QKLT(0.78.17)TRI3(8.41.84)(P0.01)QKLEP1hcAMPEP+QKLcAMP(1.11.29)nmol/gcAMP(14.23.57)nmol/gEPcAMP(3.32.34)nmol/gcAMP(34.33.46)nmol/g(P0.01)QKLEP1hAVPEP+QKLAVP(16.13.89)ng/gEPAVP(39.94.88)ng/g(P0.01)cAMPcAMPAVP(r1=0.852P0.05r2=0.861P0.05r3=0.840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丹参滴丸对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缺氧 /再给氧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出生 3~ 7d的大白鼠乳鼠的心脏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来 ,剪碎 ,经胰蛋白酶消化分离成单个细胞 ,放入含 1 5%小牛血清的1 640培养液内培养 36h ,将培养的细胞随机分成 :Ⅰ正常对照组 ;Ⅱ缺氧 1 0min组 ;Ⅲ缺氧 1 0min加丹参滴丸组 ;Ⅳ缺氧 1 0min再给氧 1 0min加丹参滴丸组。缺氧时向培养瓶内通N2 ,流量为每分钟 1 0 0个气泡(直径 0 .5cm) ;给氧时向瓶内通O2 (含 5%CO2 ) ,加丹参滴丸组在通气前先加入丹参滴丸 ,终浓度为 40μg/mL。将实验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