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炎症、动脉粥样硬化与胰岛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炎症反应的过程。内皮损伤后,产生黏附因子,吸附大量的单核细胞,激活核因子(NF)κB,并导致一系列超氧化自由基的产生,促进趋化因子等炎症因子产生,从而引起一系列继发反应。胰岛素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及保护心脏的作用。总之,胰岛素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重要作用,从而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核因子-κB活化机制及其对粥样斑块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核因子-κB是调节细胞基因转录的关键因子之一,它参与了许多与炎症反应有关的基因的表达调控。动脉粥样是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核因子-κB存在于参与病变发展的多种细胞内,与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本文就核因子-κB的概况及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构建携有核因子κB抑制物IκBα的突变体IκBαM的重组腺病毒(AdIκBαM),并感染ECV304血管内皮细胞,采用Westem blot、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研究核因子κB在高浓度葡萄糖刺激的ECV304细胞分泌功能中所起的作用以及阻断其活性对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高糖能诱导ECV304细胞IκBa的降解和核因子κB的激活,同时上调炎症因子细胞间粘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内皮素1mRNA表达水平,而感染AdlIκBαM的ECV304/IκBαM细胞则能拮抗高糖所致的IκBα降解与核因子κB激活,同时下调这些炎症因子的异常分泌水平。结果提示,核因子κB的激活在高糖所致的内皮细胞分泌功能改变中起中轴作用,抑制核因子κB的活化,有助于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4.
核转录因子NF—κB与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型糖尿病的发生中一氧化氮(NO)是介导胰岛β细胞凋亡的重要通路,而激活的核转录因子(NF)-κB能直接激活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而刺激NO产生。许多导致酶糖尿病的因素可能引起胰腺反应性氧化产物(ROS)的增加,ROS通过激活NF-κB发出致胰腺细胞损伤的信号,最终造成β细胞凋亡或死亡,所以控制此过程有可能防止1型糖尿病的发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与其受体(RAGE)结合能通过激活NF-κB诱导许多细胞表面的粘附因子等的基因表达,这些粘附因子能介导单核细胞在血管内皮下的募集和滞留及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等现象,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炎症、动脉粥样硬化与胰岛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炎症反应的过程。内皮损伤后,产生黏附因子,吸附大量的单核细胞,激活核因子(NF)-κB,并导致一系列超氧化自由基的产生,促进趋化因子等炎症因子产生,从而引起一系列继发反应。胰岛素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及保护心脏的作用。总之,胰岛素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重要作用,从而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NF-κB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核因子-κB(NF-κB)激活一系列与血管壁病理生理相关的靶基因,包括细胞因子,化学因子,白细胞粘附分子和调节细胞增殖,细胞存活基因,氧化应激,血脂紊乱,血管紧张素II,糖基化终末产物,半胱氨酸,感染源等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NF-κB活化有关,NF-κB系统协同活化多种炎性基因,同时诱导另外一些基因产生,这些基因产物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病灶扩大,进展有重要的保护功能,有必要利用新的试验方法探索NF-κB活性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
综述由炎性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机制及中西医结合研究新进展。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包括脂质浸润、炎性反应、氧化应激、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激活等。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及Wnt信号通路等通过炎症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参与AS形成。中医药主要通过干预炎性信号通路、氧化应激而发挥抗AS,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Toll受体4(TLR4)能识别多种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并能促进白细胞浸润、脂质核心的形成、纤维帽变薄、血管新生等病理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极其重要。TLR4能激活核转录因子(NF-κB)和促炎性蛋白,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增加。本文总结近年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TLR4/NF-κB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核转录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转录因子(NF-κB)是细胞浆内的快反应转录因子,能够调节多种炎症和免疫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NF-κB与多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病理过程有关。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NF-κB的激活及导致的炎症基因的表达在A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是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小凹蛋白-1是调节脂质物质摄取和炎症细胞跨内皮迁移的重要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为多效性促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可通过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下调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上调小凹蛋白-1表达,诱导内皮细胞胞吞转运作用失衡和炎症细胞跨内皮迁移,促使局部血管斑块形成。现就肿瘤坏死因子-α通过核因子-κB信号通路诱导血管内皮功能失调的机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脂质代谢紊乱与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脂质代谢失衡诱发炎症反应;脂蛋白异常修饰和异常定位调节炎症反应,脂质代谢紊乱通过影响单核细胞、M1/M2漂移、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含pyrin结构域蛋白3炎症小体等诱导炎症反应。而炎症促进细胞对脂质的摄取和蓄积,抑制细胞脂质流出,与脂代谢紊乱共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Caveolae/Caveolin、核因子κB通路和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通路等调节了炎症与脂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氧化应激和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两个关键成分,是动脉粥样硬化从脂肪条纹形成到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这一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本文从氧化应激在动脉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分子和细胞机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炎症性质以及转录因子核因子κB是活性氧诱导动脉硬化炎症反应的介导剂三个方面说明,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独立致病因子是相互调控共同存在,相伴而行的。同时说明活性氧是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发生的始动因素,活性氧及其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形成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是内皮损伤和诱导内皮细胞促炎症细胞因子和促炎症分子表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其病变始于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的天然屏障功能障碍,由各种损伤因子影响内皮细胞Caspase-1/Sirt1/AP-1、SREBP2/NOX2/NLRP3、KLF2/FoxP1/NLRP3、NFAT5/NLRP3等通路信号转导、相关炎症基因表达,激活内皮细胞,继而单核细胞浸润主动脉壁内膜下并分化为巨噬细胞,引起相应内皮激活的固有免疫反应,在NLRP3/ASC/Caspase-1炎性小体途径激活后,使促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18释放增加,介导下游炎症因子、趋化因子等表达增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血管壁持续慢性炎症反应使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还使斑块成分发生改变、易损性增加,斑块微钙化则增加了斑块处血管应力,破裂危险增加。本文综述了固有免疫介导的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研究现状,为动脉粥样硬化抗炎药物研发提供思路以及促进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实验设计。  相似文献   

14.
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以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为依据,着重分析了微生物感染、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细胞因子等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从核因子κB、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等基因调控的角度揭示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综述了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核因子κB抑制剂、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激动剂、环氧化酶2抑制荆、抗生素等药物在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指出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干预将可能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作用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是包括心肌梗死在内的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是全世界死亡的主要原因。炎症始终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核因子-κB是炎症反应中的一个主要转录因子,在静息状态下,以同源二聚体或异源二聚体的形式存在于胞质中,通过与抑制剂κB相互作用,保持未活化状态。一旦受到细胞外刺激,如应激、细胞因子和自由基等,核因子-κB与抑制剂κB解离并易位到细胞核中。活化的核因子-κB诱导大量基因转录,包括细胞因子、黏附分子、趋化因子和急性期蛋白等。许多核因子-κB的激活剂和核因子-κB调控的基因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现总结核因子-κB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观察高糖环境下血管紧张素Ⅱ对内皮细胞核因子κB活性、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及氯沙坦的干预作用。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核因子κB活性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基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含量变化。结果发现,高糖(25mmol/L)、10^-7mol/L血管紧张素Ⅱ均能显著刺激内皮细胞核因子κB活化、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表达,培养基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含量及其对单核细胞趋化活性亦显著增强,高糖环境显著增加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核因子κB活化、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氯沙坦有显著抑制作用。提示高糖促进血管紧张素Ⅱ对内皮细胞的刺激作用,氯沙坦通过抑制内皮细胞核因子κB活化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对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起到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人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的激活及作用机制.方法 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的人血清白蛋白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体外共同培养.用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κB抑制蛋白水平,凝胶滞留法检测核因子κB的活性.结果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的人血清白蛋白可致ECV304核因子κB抑制蛋白降解及核因子κB激活,并且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抑制核因子κB抑制蛋白的降解,可抑制核因子κB的激活.结论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的人血清白蛋白通过引起核因子κB抑制蛋白降解,导致核因子κB的激活,这一作用机制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核因子κB活化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与蛋白激酶Cα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利用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检测不同阶段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组织核因子κB活性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与蛋白激酶Cα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核因子κB活性呈逐渐增高趋势 ,在4周时即有升高 ,其峰值出现于 12周时 (与对照组相比P <0 .0 1) ;其三个不同时相点的核因子κB活性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组织 4周时可见低水平的表达 ,12周时呈强阳性表达 ,表达部位以新生内膜及中膜为主。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组织 4周时可见较弱的蛋白激酶Cα蛋白表达 ,主要在新生内膜 ,12周时蛋白激酶Cα蛋白呈强阳性表达 ,表达部位以新生内膜及中膜为主。原位杂交检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组织 4周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RNA表达明显上调 ,阳性信号主要集中于新生内膜 ,12周时则呈强阳性表达 ,表达部位以新生内膜及中膜为主。不同阶段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组织蛋白激酶CαmRNA表达变化其分布和强度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RNA相类似。通过上述实验结果 ,结合细胞增殖调控的理论基础 ,我们推测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后 ,动脉壁血管细胞受多种因素刺激而激活蛋白激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学说,炎症学说是AS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学说。核因子-κB(NF-κB)是炎症反应中的主要转录因子,参与炎症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的基因调控。NF-κB抑制蛋白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的活动,调控炎症因子的表达,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现探究中医药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干预治疗AS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更多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细胞间粘附分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单核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密切相关。单核细胞产生自由基等,使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细胞间粘附分子与配体在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中起重要作用。IL-1、TNF等细胞因子可能是通过细胞间粘附分子来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核因子kB在转录水平调节细胞站粘附分子的表达、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