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心电图Ⅱ、Ⅲ、aVF导联上有 Q 波伴 ST-T 波改变,则诊断较易。然病人就诊时可能已无急性心肌梗塞的典型心电图表现,心肌梗塞只能从下壁导联 QRS  相似文献   

2.
1943年Dressler首先根据室性早搏中的异常Q波(Q时间>0.04秒)对1例心电图仅表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患者做出了心肌梗塞的诊断并由尸检证实。此后许多学者亦纷纷报告了用室性早搏中的Q波诊断心肌梗塞的病例,从而证明室性早搏中的Q波对诊断心肌梗塞有重要的价值。但也发现用此方法诊断心肌梗塞有一定的限制,可出现假阳性。  相似文献   

3.
心电图是临床上最常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塞的检查方法,当心电图出现缺血性T波倒置、损伤性ST段抬高,坏死性Q波的改变,仅凭心电图即可作出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但有几个部位的心肌梗塞在常规导联上,不出现心肌梗塞典型心电图的改变,这是因为常规导联中没有对向梗塞部位的导联,必须加做靠近或背向梗塞部位导联,结合病史,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来明  相似文献   

4.
尸检证实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中仅38%能由心电图诊断。在仅有 ST 段改变并伴有典型的症状及实验室发现的心肌梗塞患者中,50%以上其心电图回复正常。有时诊断性 Q 波亦告消失。心向量图的诊断似较心电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是急性心肌梗塞漏诊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数不典型心电图改变的心肌梗塞病人,其梗塞范围较小,深度较浅,呈小范围的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有人报道,这种心肌梗塞病死率比具有典型心电图表现的心肌梗塞病例高出二倍以上,其主要原因为漏诊或误诊,病人得不到及时而严格的休息和治疗。因此,提高对心肌梗塞不典型心电图改变的认识,对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心电图诊断心肌梗塞(MI)的可靠性已为大家所共识,但MI的早期,部分患者心电图改变不明显,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然而即使这些患者其或多或少亦出现一些不典型心电图改变,广大心电和临床工作者可根据这些变化,对AMI早期作出正确诊断,以便及  相似文献   

7.
非梗塞性Q波     
心电图在诊断心肌梗塞中的重要作用已为众所周知,异常Q波是心肌梗塞患者典型心电图表现之一。人们经常根据异常Q波的存在以及发生异常Q波的导联,诊断心肌梗塞并进行定位。但是,在心肌梗塞的诊断与  相似文献   

8.
典型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容易诊断,不典型预激综合征可有酷似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因而,预激综合征误诊心肌梗塞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报道误诊2例如下: 例1 男性,32岁。1984年2月4日在常规体检时描(?)心电图,因诊断为“前间壁心肌梗塞”而入院治  相似文献   

9.
室性早搏揭示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室性早搏(VPB)可发生在正常和病变的心脏,其形态并不具有特异的诊断意义,但仍可将VPB分为所谓经典和非经典型,后者多提示有心肌病变。至于VPB的形态能否提示急性心肌梗塞(AMI),1943年Dressler首次提出AMI伴发的VPB在心电图上窦性QRS波未出现AMI图形时,即可出现Q波,所以可能具有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最近,我们遇到5例AMI,其心电图所示的VPB均有诊断AMI的特殊意义,其中1例心电图的VPB为心肌梗塞的唯一异常表现,后经心向量图证实。现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搭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CABG)术后约有2—6%并发穿壁性心肌梗塞,其心电图表现可呈现典型 ST 段抬高。CABG 术后导致 MI 的原因有冠脉痉挛、吻合处并发症、周围心肌麻痹(cardioplegia)或主动脉横夹后并发症等。但其诊断往往较困难,因为术后心电图常有广泛性变化,且易归咎于代谢紊乱或心包炎所致的“术后正常改变”。虽然这些变化呈一过性,但酷似心肌梗塞。不过有关临床资料有助于早期心肌梗塞的诊断。本文报道1例 CABG 术后并发心电图改变酷似急性穿壁性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11.
杨造起 《心电学杂志》1995,14(3):186-187
预激综合征心电图异常比较常见,典型者诊断并不困难,但掩盖或酷似ECC的其它异常如心肌梗塞、房室和室内传导阻滞、心室肥厚以及原发性ST-T改变可造成诊断的困难.本文就其掩盖或酷似心电图其它异常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冠心病发作同心肌梗塞后室性早搏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接诊的住院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存活的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全导联常规心电图监测与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进行检查分析,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判断冠心病发作同心肌梗塞后室性早搏之间的关系。结果常规心电图检出单行室性早搏10例,百分比为14.08%,动态心电图检出室性早搏51例,百分比为71.83%,两种监测室性早搏检出率存有显著性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显示有18例0级、10例1级、9例2级、34例3-5级,其中3-5级属于复杂性室性早搏,百分比为47.89%,0级属于无室性早搏,百分比为25.35%,1-2级为单纯性室性早搏,百分比为26.76%;71例患者总计发生冠心病32例,其中复杂性室性早搏组出现23例、单纯性室性早搏组出现6例、无室性早搏组出现3例,经统计学分析可知,复杂性室性早搏组发生冠心病患者明显多于其余两组,差异性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梗塞后室性早搏可能与患者冠心病的发生有关,其中复杂性室性早搏引发冠心病的可能性会更大,因此必须加强心肌梗塞后室性早搏的重视,积极做好预防与处理。  相似文献   

13.
非典型心肌梗塞(MI)系指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或 MI部位不典型,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无MI直接征象者,或合并其他 ECG改变掩盖 MI的诊断,临床易误诊。为防止误诊或漏诊,本文拟对其ECG诊断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异常Q 波是心肌梗塞患者典型心电图表现之一,人们经常根据异常Q 波的存在以及发生异常Q 波的导联,对心肌梗塞进行诊断和定位。但是,心电图上所显示的异常Q 波决非均由心肌梗塞所致。有很多情况可形成非梗塞性Q 波。因此,我们对存在异常Q 波的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心肌梗塞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人心肌梗塞的诊断包括有临床诊断,心电图、心肌酶学、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等诊断。急性心肌梗塞病史有典型的心绞痛,结合心电图及酶学改变,诊断并不困难,但老年人不典型及无痛型的病例多见,颇易误诊及漏诊,要进一步确定梗塞部位,评估心脏功能,考虑做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或冠脉旁路搭桥术。则要求做超声心动图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状表观为压榨性胸闷、胸痛和背痛伴有放射性或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等。但老年人由于各种老年因素的影响,以上症状可以部分或完全缺如。还可表现为心脏以外的症状或完全没有症状表现,这样临床上只有靠典型的心肌酶生氏及心电图改变才能作出诊断。这种心肌梗塞即为无痛性心肌梗塞。该病的发病率可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多,而且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均较高。为了提高对老年人无痛性心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诊断标准的探讨—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可分为穿壁性和非穿壁性两型。急性穿壁性心肌梗塞心电图以病理性Q波为其特征;而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仅产生异常的ST段和/或T波改变,其非特异性的心电图改变往往造成诊断上的困难。本文分析了我院1973年1月~1982年9月确诊的  相似文献   

18.
心电图诊断心肌梗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有局限性。偶尔,急性心肌梗塞时可无心电图改变。心肌梗塞后,病理性 Q 波可减少或完全消失。甚至严重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可能无异常 Q 波。此外,各种正常的变异使心电图的特异性减低,非梗塞性的异常状况可产生 Q 波和明显的 ST-T 改变,本文简要复习主要伪梗塞型心电图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有关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的病理改变,发病情况,心向量改变,胸导和背部导联心电图改变,以及心电图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病情严重,但是临床表现可不典型,容易被延误诊治,住院病死率高。我院自1994年3月~1998年5月共收治该类患者10例,抢救成功5例,住院死亡5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符合1980年全国内科学会心血管专业组制定的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有典型的CRBBB心电图改变。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65~86岁,平均74.5岁,>70岁6例,其中大于80岁3例。心电图诊断: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4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2例,急性下壁 前壁 侧壁心肌梗塞1例。窦性停搏、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